德州棉協:紡企三措施應對棉價暴漲暴跌
目前紡企處境十分艱難,不少企業不得不停產、限產。紡企的出路在哪里?認為,紡企應采取減少庫存、提高產品質量、使用新型纖維等措施來應對棉價的波動。 一、壓庫存,減少資金占用 山東省夏津縣是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該縣目前棉紡企業已經發展到140家,紡紗規模220萬錠,成為“中國紡織名城”。 夏津縣以中小型紡企為主,在這波棉價大起大落中,當地紡企成為“重災區”。近幾個月來,各企業想盡各種辦法促銷,但是還是銷不動,棉紗庫存普遍達到1個半到2個月左右(正常庫存15-20天),庫存壓力增大,占壓大量資金,周轉非常困難,無錢購進原料,不少企業無奈地選擇了停產放假。 夏津縣源豐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中鋒感慨地說,2010年雖然棉價上漲,但是卻是紡企近10年來日子最好過的時候,2011年3月棉價開始大幅下跌,按說原料降價對紡企來說應是好事,但是實際上下游織布、服裝等行業對棉價盯得很緊,一看棉價下跌,就要求降低棉紗的價格,但是這些紗所用棉花是春節前后棉價高位時買進的,每噸都在2.7萬元以上,現在棉價已經跌到每噸2.2萬元以下,每銷1噸紗就要賠上六七千元。 近期棉價大幅波動,企業只能夠接一些小訂單,大訂單不敢接。隨著大訂單減少,庫存量逐漸增加,資金周轉困難。當地多為3萬錠以下的小型企業,產品檔次低,資金鏈短,庫存壓力更大,這也是當地停產企業多的主要原因。 目前紡企正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停產不是最好的辦法,當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少庫存量,減少資金占用,想方設法活下去。 二、練內功,提高產品質量 德棉股份有限公司是1家集紡紗、染紗、織造、制品加工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棉紡企,擁有環錠紡23萬枚、氣流紡3000頭,整體設備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產品80%以上出口世界各地。 德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原料公司經理李傳波在分析目前紡企處境艱難的原因時認為,2010年下半年以來,國內棉價大幅走高,人員工資提高等生產成本增加,推高棉紡織品的價格,很多國外訂單逐漸開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外貿訂單減少,市場需求降低,庫存不斷增加,再加上2011年以來國家多次上調銀行準備金率,收縮銀根,貸款越來越困難,整個紡織業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李傳波表示,紡企目前的陣痛對整個行業來說可能是件好事,它逼著企業提高產品檔次,淘汰落后產能。今后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再走低成本擴張的路子可能行不通。目前紡企除要減少庫存外,還要在產品的質量和樣式上下功夫,練好內功,提高產品質量,把產品做精、做細。提高研發能力,不斷推出新產品,豐富產品的樣式,適應市場的需求,把棉價波動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小程度。 三、搞研發,使用新型纖維 針對棉價的起起落落,德州華源、陵縣恒豐等紡織公司把眼光放在研發新型纖維產品上。 德州華源紡織有限公司成功開發莫代爾、天絲、竹纖維、玉米纖維、牛奶纖維、大豆纖維等12大功能性新型紗線,產品銷往國內各地,并出口多個國家和地區。棉價的波動對該企業幾乎沒有影響,生產經營正常,開工率100%。 陵縣恒豐紡織品公司是1家15萬紗錠的大型棉紡企業,以生產莫代爾、天竹、荷蘭粘膠、蘭精粘膠等各種新型纖維的純紡及混紡特種紗線為主,用棉比例僅15%左右。棉價下跌,市場對新型纖維產品的需求量并沒有隨之減少,棉價的波動對企業影響很小。 業內人士認為,多年來,眾多紡企以較低人工成本優勢占領市場、快速發展,國內紡織業產能過剩,供需缺口擴大,給某些炒家提供機會,造成棉價暴漲暴跌。今后幾年國內棉花生產潛力有限,供需缺口將長期存在。紡織業必須進行結構調整,使產品由低檔次、粗放型向高檔、精細化轉化,積極研發高附加值的非棉纖維,降低用棉比,減少對棉花的依賴。同時紡企要努力打造自身的品牌,讓品牌成為價值與企業文化的載體。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