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企業兩極分化加劇
2011-05-07 剛剛落幕的第109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依舊人頭攢動,成交活躍。但祥和的畫面并沒有給廣大的出口企業增添幸福感,相反這個指數正在一路走低。 由于擔心匯率和政策風險,外貿商們只敢接利潤相對薄一些的短期訂單。 更讓這些企業痛苦的是,雖然成本明顯上漲,但產品價格卻上行艱難。 高成本 在預期訂單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的同時,諸多參展商卻對接到訂單后能否賺到更多利潤信心不足。“現在的買家下訂單前,往往把整個展館同類產品做比較,把價格壓得很低。只見訂單不見利潤,企業生存維艱。”一位來自深圳做電子產品配件的參展商告訴記者,他說目前的毛利率也就是4%-5%,比以前跌了一半。“匯率、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一系列不利因素聚集在一起,我們的利潤空間已經到頂了。”一位參展商這樣對記者表示,但由于國內企業同質競爭太厲害,所以即使利潤被擠壓,加價也相當謹慎。 出口毛絨玩具的蘇州開元國際集團負責人也對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一方面成本上漲,特別是石油漲價導致化工材料價格明顯上漲,另一方面提價難。 同時,短單也成為外貿商的首選,“我們不敢接長單了,匯率風險太大”一位參展商說。 今年華交會(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情況也顯示了這樣的擔心,中短單占89%,6個月以上的訂單僅占一成。 中國第一紡織網首席分析師汪前進分析,前兩年出口中短期訂單占主流的主要原因是采購商對后市比較謹慎,以階段性補庫存為主,不愿下長單。而今年情況則完全不同,由于匯率、原料價格變化頻繁,出口企業普遍不敢簽長單甚至有單不敢接,出口企業利潤下滑比較明顯。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為1.47%,今年1-2月,進一步下降到1.44%。 “雖然成本激增,但出口提價困難不小。”上述商務部人士說。 他介紹,華交會上紡織企業訂單報價普遍同比上漲15%-20%,個別產品提價幅度更高。然而,外商對10%-15%以上的提價普遍難以接受,部分歐美客戶已經開始縮減在華的采購量,部分低端商品會更多傾向從東南亞等低成本地區采購。 在原材料價格升高、勞動力成本升高、人民幣升值“三高”帶來的持續壓力下,出口企業漲價在所難免。但為了保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提價幅度事實上遠低于成本的上升幅度。 本次廣交會上,出口退稅率下調的傳言更加深了出口企業的擔心。 “如果下調5%,我們真的沒利潤了。”楊先生說。 事實上,2011年“兩會”過后,國家將對“高污染、高能耗、資源性”的“兩高一資”行業下調出口退稅的消息在坊間進一步傳開,其中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將從16%下調至11%。此傳言在廣交會上再次被提起。 但是上述商務部人士否定了此消息,他說:“的確做過一些調研,但是目前仍沒有決定下調出口退稅。” 低增長 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的出口強勢回暖,2010年全年出口增速達31.3%。就連當年年初最不被看好的紡織服裝,一波三折之后,也達到了23%的增長速度。 然而,看起來漂亮的數據背后所掩蓋的外貿形勢卻并不十分樂觀。 時隔6年,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外貿再次出現10.2億美元的逆差,雖然這并不會成為常態,但不可否認中國的出口正在經歷一個重新洗牌的時期。 事實上,多家分析機構普遍將今年的外貿增長區間鎖定在15%-20%。 上述商務部人士說:“這次廣交會上走訪了一些企業,可以看出成本上升的壓力之外,外貿企業兩極分化加劇,中小企業生存狀況堪憂。” 不少規模較大的出口企業反映當前訂單情況良好,但同時,由于成本普升和人民幣升值加快,多數中小企業普遍表示難以支撐,部分已經出現減、停產現象,其生存狀況甚至可能比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更為窘迫。 目前,紡織行業中小企業數量占主體,95%以上企業生產中低端的貼牌產品,在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出口企業兩極分化加劇,行業可能將上演“強者恒強,弱者淘汰”的大洗牌。產業資源將加速向大企業流動。“未來能在國際市場生存的只有兩類企業。一是平均利潤超過5%的企業,還有緩和的空間;二是有議價能力的企業,可以通過提價來轉嫁成本增加的壓力。”他說。 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樣化,技術性貿易壁壘呈大幅增長態勢。從最初的配額限制、反傾銷、特保,到目前的反補貼、技術壁壘、企業社會責任、召回等形式。 據商務部統計,全球35%的反傾銷調查和70%以上反補貼調查都是針對中國出口產品。從長遠看甚至可能會是常態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