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種植了一半機采棉一半手采棉。秋收時,機采每公斤費用0.74元,人工采每公斤費用1.5元。今年,我打算全部種植機采棉,力爭獲得更高的收入。” 日前,農二師二十九團十六連職工黃英告訴記者。
經過對比,黃英發現機采棉能給自己帶來更大收益。而這種對比和試驗,在兵團已經進行了十幾年。截至2010年底,兵團擁有大型采棉機700多臺,棉花機械采收面積達到257萬畝。國家有關部門稱,兵團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機械化采棉基地。
據了解,兵團棉花年產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1995年以來,棉花單產、人均棉花占有量、商品率和出口率一直居全國第一。
優質的棉花資源一直是兵團的驕傲。可是,由于采收環節機械化程度低,棉花采收時節受勞力緊缺的制約,嚴重阻礙了兵團棉花產業化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1996年,兵團作出了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決策——投資3000萬元,實施“兵團機采棉引進試驗示范項目”。該項目的實施,填補了我國在棉花機械采收方面的空白。
兵團首先在農一師一團和八團進行機采棉高產技術栽培試驗;之后在6個師的25個團場新建和技改機采棉清理加工生產線;2010年起,開始大規模推廣機采棉,在43個團場建立了首批機采棉示范基地。十多年來,兵團在機采棉種植、脫葉、采收、加工和質量保證等諸多關鍵環節都已取得重大突破,應用機采棉技術的條件已日趨成熟。
兵團探索出的與機采相配套的棉花栽培種植模式——帶狀播種、三角留苗,有利于發揮采棉機效率,采凈率高,損失小,還能更加充分體現密植的特點,有利于提高產量,對推廣機采棉起到了關鍵作用。
由于大力推廣機采棉,兵團棉花生產機械化率逐年提高,拾花工引進數量呈逐年遞減趨勢。兵團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兵團引進拾花工57.9萬人,把2008年減少10萬人;2010年兵團引進拾花工47.58萬人,比2009年又減少10萬人以上。
今年初,兵團提出要用3至4年時間在全兵團實現機械化采棉,推進棉花全程機械化。今年,兵團將種植機采棉350萬畝,機采棉面積占棉花播種面積的50%左右。
據介紹,如果棉花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將有效降低居高不下的棉花生產物化成本,使兵團棉花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