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產品競爭力亟需提高 棉花對外依存度較大
昨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2011年《農村經濟綠皮書》新聞發布會暨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并正式發布了農村經濟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0~2011)》。該綠皮書對2010年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對2011年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綠皮書指出,近幾年,世界糧食危機和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表明,提高中國農產品競爭力的問題日顯突出。 加入WTO以來,中國水產品、園藝產品和部分農產品加工品等繼續保持比較優勢,但是由于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的上升,造成糧食、油料作物、棉花等農產品的比較優勢下降。農產品競爭力受到制約的深層次因素依然存在,有待于在改革和發展中逐步解決。 盡管2002~2010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平均年增長率達13.2%,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增長較快,但是,中國農業生產規模小、勞動力素質不高和生產效率偏低等問題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農村土地、勞動力和農業生產資料成本不斷上升以及人民幣逐步升值等,這些因素明顯地制約著農業競爭力提高。 例如,在中國農產品出口中,初級農產品仍占較大比重。商務部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中,加工產品和深加工產品占24.3%,原料型產品和初級產品仍占大多數,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尚未充分開發。綠皮書認為,這也印證了雖然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較快,但是農產品競爭力并未能顯著增強。 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有關數據,國產水稻、小麥和玉米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為99.8%、98.9%和99.1%,這三種主糧的綜合生產能力可以基本滿足國內消費的需要。但是從糧食國際競爭力來看,中國小麥和大豆生產明顯缺乏比較優勢,玉米生產有比較優勢但在減弱,水稻生產有比較優勢但有波動。 綠皮書認為,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在國內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土地、水資源存量不足造成對糧食生產的約束,玉米從凈出口逐步轉變為凈進口,是否將會出現類似大豆那樣進口不斷增長、自給率不斷下降的問題;二是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變化節奏加快,當世界糧食價格處于較低水平時,對國內糧食生產形成一定的沖擊,當世界糧食價格處于較高水平時,提高了糧食的進口成本,在大量進口某種糧食時出現財富流失效應。 另外,綠皮書還指出,我國農產品還存在著棉花、食用植物油對外依存度較大的現象。中國不僅棉花自給率不穩定,而且對外依存度并不低。2007~2010年中國的棉花自給率分別為63%、58%、78%、70%。綠皮書認為這源于國內耕地比較緊缺,大幅增加棉花播種面積難度較大,而且國內棉花生產缺乏比較優勢,棉花生產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不足。此外,中國在大量進口大豆等食用油的同時,大量進口食用植物油。2009年中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約為42%,其中棕櫚油、豆油和菜子油進口量合計約占世界食用植物油貿易量的21%,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食用植物油進口量最大的國家。 為此,綠皮書指出,為了應對世界經濟和國際市場的復雜多變形勢,中國政府在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同時,應適時適度調控農產品進出口,努力提高農產品競爭力,這對農產品對外貿易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一是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二是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技術,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三是提高農村經營組織程度,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四是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農產品貿易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