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代表委員:別讓原料成瓶頸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華峰氨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尤小平談到,全球石油資源的緊缺使能夠替代石油的可再生、可降解的新型化纖原料的經濟性日益顯現,以生物質工程技術為核心的綠色生態纖維及材料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成為引領今后化纖行業發展的新潮流。
尤小平認為,在生物工程技術產業化研發方面,美國居于領先地位,特別是在聚乳酸纖維(PLA)聚合技術、丙二醇(PDO)產業化生產技術上已取得重大突破。這無形中增加了我們在這一領域研發的緊迫感。在當今高棉價時代,化纖新品種由高仿真纖維(高度模仿天然纖維,達到與天然纖維同樣的性能),向超仿真纖維(不僅具有天然纖維的性能,且具有天然纖維不具備的其他良好性能)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他認為,“十二五”時期化纖行業將進入“超天然”的新纖維時代。在這方面,我們不妨學一學日本,他們正加大差別化纖維的研發力度,大幅度提高化纖的差別化和功能化水平,已經走出化纖仿真(仿天然纖維)的舊模式。
加強纖維資源循環利用
重視開發再生纖維原料,提高廢舊紡織品的回用率,將廢棄化纖和塑料產品資源化是今后發展的大趨勢。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支持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宜山鎮宜一村黨委書記楊成濤談到這一問題顯得格外興奮,他告訴記者,去年棉價走高以來,他所在的浙江宜山鎮蒼南縣的再生棉效益特別的好。“所以,今年兩會我提的建議是關于扶持蒼南縣再生紡織業轉型升級。”
楊成濤介紹說,在明清時代蒼南縣就出現了土紡土織,在漫長的歲月里,土紡土織經歷了紡織機從簡到繁、從手工操作到自動化,產品從單一到多種規格花色品種、從棉麻織品擴大開滌綸紡織品,逐步提高、逐步發展的過程。改革開放30多年來,蒼南縣眾多購銷員長期在外,收購了全國各地和部分東南亞地區服務企業的廢棄布角料,2010年全縣共外,收購了全國各地和部分東南亞地區服裝企業的廢棄布角料,2010年全縣共外購布角料達到112萬噸,年產再生纖維90萬噸,按每畝棉花產量200公斤計算,相當于450萬畝棉田的產量。
去年就紡織品回收利用向全國人大提交議案并得到國家發改委積極回復的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對此的體會就更深了。他告訴記者,今年兩會,他從減少用棉、降低成本的角度出發,仍然關注加快廢舊紡織品的回收與開發利用。
趙林中談到,我國是一個紡織大國,但據我了解,每年產生的廢棄紡織品總量據估算達2400多萬噸,而回收利用的不到萬分之三。盡管許多地方企業已經躍躍欲試想進軍該產業,但缺乏相關回收技術和大規模廢舊紡織品回收渠道,使他們望而止步。另外,以石油為原料的化纖和塑料產品已經浸透在我們生活和產業的所有領域,這類廢棄物已嚴重地危害著生態環境,成為全球公害。這類廢棄物主要的處理方法是焚燒或掩埋,由此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已被世人所公認。因此將其資源化是解決廢棄物環境問題今后發展的大趨勢。
在再生纖維的開發以及纖維回收利用的問題上,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王梅珍與許多紡織界代表委員都有共鳴。王梅珍說,在天然纖維資源日趨緊張的情況下,我們在加大力度開發化纖等原料的同時,還應注重這一資源的循環利用。
對此,王梅珍建議國家和行業要重視開發再生纖維原料,提高廢舊紡織品的回用率。她說,在這方面,我認為應從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制定法律法規和標準。制定針對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的法律法規和標準,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二是設立機構或組織。結合我國紡織工業的實際情況,建議由政府拿出部分資金,成立專門的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機構。三是加大研發推廣力度。提高纖維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技術研究,擴大應用范圍,引導針對不同的廢舊紡織品,選擇合適的回收再利用方法。四是倡導政產學研模式。建立與鼓勵廢舊紡織品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政產學研”機制,建議以“國家政策支持、專門機構負責回收、科研院所技術支撐、企業開發利用推廣”的多元融合式發展模式為機制。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