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在山東省德州城區去往武城縣的路上,路兩邊的棉田里摻雜著不少已經平整出來種上小麥的田塊。根據有關媒體報道,因為種棉不掙錢,不少棉農已經將棉田里的棉花拔掉改種小麥。棉價下跌、加工廠停收、棉農賠錢,山東德州的棉花產業鏈已經難以為繼。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國內部分企業對市場的盲目誤判是主要原因之一。去年,棉價從8月份開始一路高歌,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棉花期貨指數從18000一路漲到了33000(現貨與此基本同步)。雖然經營風險在不斷加大,但相當一批棉花收購加工企業賭了后市棉價還會不斷上漲,不但沒有及時順價銷售庫存的皮棉,反而加大了皮棉的庫存量,以各種形式搶資源。
但是,皮棉價格的瘋狂飚升,最終擊潰了紡織下游,今年4月份之后,迫于成本壓力,部分紡織企業開始調整產品結構,大量減少用棉量,使得皮棉價格迅速下降。另外,進入今年下半年以來,歐美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尤其是在9月份,國內外大宗商品集體跳水下跌。棉花自然也不例外。
業內專家表示,這兩個年度棉花市場驚心動魄的大起大落,正是我們不注重長期風險分析的后果,教訓慘痛。有專家提出,棉花產業鏈上的企業,尤其是作為中間環節的棉企必須要用宏觀的眼光審視全球,按照價格波動的規律及時出貨,不能只盯著眼前棉花的價格不放。
而對棉農,有專家呼吁,要像實施糧補一樣給棉農發放農資補貼,同時鼓勵棉農成立棉花合作社降低種植成本。否則,今年的價格暴跌將導致來年種植面積大幅縮水,為農產品的暴漲暴跌埋下新的隱患。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