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市紡織企業棉紗銷售不暢,庫存增加,開工率下降,整個紡織業處于虧損狀態,處境艱難,一部分企業已經處于關門停產邊緣。業內人士稱,目前紡織企業所處困境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要嚴重。
紡企經歷冰火兩重天
我市既是產棉大市,也是全國重要的紡織基地,全市有紡織企業415家,生產規模500萬錠,從業人員10余萬人,產能為全省的1/7、全國的1/20。
2010年、2011年對紡織企業來講,真是冰火兩重天。
2010年是紡織企業近10年來日子最好過的一年,因為棉價、紗價持續上漲,皮棉放在倉庫里即使不紡成紗,存上幾個月也能賺不少錢,紡企老板們樂得都合不上嘴。因此春節前后放心大膽地購進大量皮棉存在倉庫里,少的有兩三個月的庫存量,多的有五六個月的庫存量。沒有想到2011年3月中旬后,棉價、紗價持續快速下滑,紡織企業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出現嚴重虧損。
5-7月,我市中小型紡織企業中,80%左右處于停產、限產狀態;8至9月,隨著棉價企穩回升,棉紗銷售有所好轉,停產企業陸續復工;進入10月后,紗價隨著棉價下滑再次下跌,目前32支純棉紗主流成交價在26500元/噸左右,較高價在27500元/噸左右,1個多月已經下調1500元/噸,比2011年2月底最高價時下跌13000元/噸,降幅達33%。武城縣華一集團是1家集棉花收購加工、紡織、榨油于一體的綜合型棉花生產企業,集團董事長孟慶順給算1筆賬:以生產32支純棉紗為例,皮棉進貨價19000元/噸,按出紗率1:1.1計算,生產1噸紗用棉成本21000元,加上人工、電費、管理費等7500元/噸,成本達28500元/噸,而銷售價只有27000元/噸左右,生產一噸紗虧損1500元。這是按棉價不變算賬,如果棉價下跌,虧損還多。孟慶順表示,目前因下游實際需求相對萎靡,紡紗廠庫存不斷增加,不少紗廠是半開工,不敢停產,主要是為了留住工人以及維護一些老客戶,一旦停產,再開工招工人就費勁,目前只能硬著頭皮堅持。據調查了解,由于紡織下游訂單減少、棉價持續下滑,紡織服裝行業多處在觀望狀態,小批量謹慎采購,造成棉紗銷售遲緩,庫存不斷增加,紡企資金周轉困難,目前我市中小型紡織企業以短單、小單、快單為主,長單、大單很少,整體開工率不到70%,不少企業處在限產狀態。估計下一步隨著棉紗庫存增加,限產企業會不斷增多,一部分企業可能關門停產,甚至破產倒閉。
產量增加需求減少
2011年我市受9月中旬連續陰雨天氣影響,棉花減產。但全球、全國卻是豐收年,資源充裕。據了解,2011年度全球棉花面積增加,產量將達到創紀錄的2700萬噸,需求量2500萬噸左右,供過于求200萬噸左右。我國2011年棉花面積增加,總產量在730萬噸左右,比去年增加60萬噸,而需求量略有減少,供需缺口縮小。
目前紡織企業不景氣,除了棉花資源充足,造成棉價、紗價下跌外,還有其它幾個原因:一是歐美經濟疲弱,棉紡織品需求量縮減,國內紡織企業外貿訂單減少。近期召開的110屆廣交會成交數據顯示,歐美訂單不足,縮減達20-30%,而且6個月以內的中短單占8成以上,缺乏長單。二是一部分外貿訂單轉移到東南亞低成本國家。由于我國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逐年上漲,棉紡織品成本不斷上升,國際競爭力下降,外貿訂單向東南亞一些低成本國家轉移。三是化纖產品替代棉花。棉價高于化纖價格,一部分紡織企業改用化纖或其它新型纖維,相應地減少用棉量。四是工人工資不斷上升、電費增加,紡織企業生產成本持續上漲。五是融資成本增加。2011年以來,央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銀行資金趨緊,造成以民間融資為主的中小型紡織企業融資困難、利息成本增加。
紡織業面臨新一輪洗牌
目前,整個棉花產業情景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要嚴峻和復雜。預測2011年將是結束紡織業“黃金期”的轉折年,1批紡織企業不得不停產或倒閉,紡織業新一輪洗牌難免。
近幾年來,以陵縣恒豐、富華、寶鼎為代表的紡織企業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的非棉新型纖維。目前陵縣已經擁有規模以上新型纖維紡織企業30余家,產能占全國同行業的30%,產品涵蓋了市場上90%以上的品種。新型纖維平均利潤率高于10%,是傳統純棉產品的2至4倍。由于新型纖維的大量使用,用棉比降到20%以下,棉價波動對企業效益影響很小。多年來,國內紡織企業以較低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優勢占領市場、快速發展,隨著國內原棉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不斷上升,這種優勢將逐步消失。業內專家認為,目前國內紡織行業產能過剩,必須進行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使產品由低檔次、粗放型向高檔、精細化轉化,并積極研發高附加值的非棉新型纖維,降低用棉比,減少對棉花的依賴。同時紡織企業要努力打造自身品牌,讓品牌成為價值與企業文化的載體。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