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上午召開的全國棉花工作電視電話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對繼續推進2010年度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工作進行部署。
按照國務院批準的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方案,從2005年度開始,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全面改革我國棉花質量檢驗體制。幾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棉花質檢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大包棉加工企業已覆蓋主產棉區,棉花加工業結構逐步優化,加工質量不斷提高;儀器化、科學化的棉花質量檢驗體系基本建成,儀器化檢驗結果提高了棉花質量標識公信力,減少了貿易糾紛,降低了紡紗成本。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的推行,給棉花產業各環節帶來了深刻變革,雖然還面臨一些困難,但實踐證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應繼續推進,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2010年度要做好以下四項工作:
(一)積極穩妥地制定小包棉企業退出計劃。由于目前小包棉企業數量仍較多,強制退出可能影響就業,引發社會問題,經有關部門反復研究并報國務院批準,當前對小包棉企業不搞“一刀切”強制退出,要按照“積極引導、扶大限小、因地制宜、分步實施”的原則,做好小包棉企業退出工作。產棉區政府棉花加工資格認定部門要對本地棉花加工業現狀認真摸底,提出本省區小包棉企業退出時間表和工作安排,有條件的地方應盡快安排退出,條件暫時不成熟的可適當延長過渡期,最晚不超過2014棉花年度結束(2015年8月底)。過渡期內加大“扶大限小”的政策力度,國家收儲、鐵路運輸以及期貨、電子撮合交易只允許大包棉參與,小包棉不得參與,農業發展銀行原則上停止對小包棉企業提供貸款,同時引導小包棉企業通過轉產或與大包棉企業重組等方式逐步退出市場。
(二)優化棉花加工業布局。產棉區政府有關部門要對本地區規劃執行情況進行全面清理,棉花種植區域發生變化的地區要及時調整加工企業規劃布局,確保全覆蓋,不遺漏。產棉區政府棉花加工資格認定部門要根據《棉花加工資格認定和市場管理暫行辦法》相關規定,建立大包棉加工企業動態調整機制,對效益低下、不履行質量義務的企業,要勸其退出,或實施兼并重組,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三)完善儀器化檢驗體系。中國纖維檢驗局要抓緊出臺全面采用儀器化質量指標體系的國家棉花質量標準,加快研究儀器化檢驗數據與棉紡產品質量的相關性,完善推廣自動配棉系統,提高紡織企業采購大包棉花的積極性。要繼續建設完善全國棉花質量信息系統,逐步納入棉花購銷存信息,充分發揮信息網絡服務企業經營和國家調控的作用。有關行業協會和各地纖檢機構要組織企業深入學習新標準,培訓質量技術人員,指導企業按儀器化質量指標采購配棉。
(四)完善加工設備服務體系。供銷總社所屬中棉工業公司要牽頭協調有關加工機械供應廠商,加強技術支持,進一步完善取樣設備,確保樣品真實性和加工環節質量檢驗指標的準確性。棉花倉庫、鐵路站點等要加快配備適應大包棉需要的運輸車輛、裝卸設施、搬運和碼垛設備,方便大包棉運輸和保管。中國棉花協會加工分會要制定和完善新型棉包包裝材料標準,建立市場準入制度,保證棉包物流環節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