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內棉花總產下降、紡織企業復蘇用棉量增大等因素影響,近年來國內棉花價格逐漸走高。然而,高棉價并沒有穩定棉花生產,近年來產棉大省山東的植棉面積卻呈逐年下降趨勢。
據山東省農業廳統計,2008年全省棉花種植面積為1332萬畝,2009年下降到1200萬畝,2010年進一步下降到1170萬畝。山東省德州市是全國重點產棉區,近日德州市一位種植棉花三十余年的農民劉云江口述了他不愿植棉的原因。
種棉收入不如種糧
我是山東省德州市禹城市倫鎮鎮程子坡村村民劉云江,為什么棄種棉花而改種小麥和玉米呢?
主要原因是種棉花不劃算。今年棉花價格已經是近些年最高的了,前幾天售價是7元/公斤。即便這樣,據我計算,一年下來種棉花比種糧每畝少收入132元左右。
因為一年只能種一茬,種一畝棉花一年的收入為1417元。如果按籽棉單產255公斤、售價7元/公斤計算,種一畝棉花的產值是1785元,扣除種植直接成本383元/畝(底肥90元、機耕35元、種子60元、播種15元、地膜20元、農藥50元、追肥91元、灌溉22元,不包括人工費、包地費用及雇人拾棉費用),再加上每畝良種補貼15元,種棉花畝收入1417元。
但如果改種小麥和玉米,我的收入就會增加不少。今年,我每畝小麥直接種植成本為351元/畝(底肥98元、機耕35元、種子45元、機播15元、灌溉33元、追肥64元、農藥16元、機收45元);每畝玉米直接種植成本298元/畝(種子27元、機播15元、化肥146元、播肥12元、灌溉11元、農藥32元、機收55元)
綜合計算,種糧的畝產值扣除直接種植成本(不包括人工費)再加上每畝83元的種糧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畝收入為1549元,比種棉多收入132元。
種棉費時費力擠占打工時間
與種糧相比,種棉不僅直接收入降低,而且還費時費力,擠占了大量本來可以用來打工的時間。
近幾年,我們周邊地區農民種糧已經實現了機械化,從種到收基本上不太需要人工管理,農民可以騰出大量時間外出打工賺錢。而種棉花則不行。由于地塊分散無法開展機械作業,種棉花全部依靠人工,勞動強度非常大,將我們這些棉農“拴”在了土地上,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外出打工。
我一般是4月中旬開始種棉花,播種后要在地里覆蓋薄膜。7至10天之后,棉花開始出苗,要用手將所有出苗處所覆蓋的薄膜摳破,以方便棉花幼苗長出。
5月上旬至中旬,我開始“揀苗”和“定苗”。棉花幼苗長出后,有些長得好,有些長得差,“揀苗”就是要拔掉差苗,留下好苗。經過反復“揀苗”后,要留下長勢最好的幼苗,一般十棵幼苗中只能留下三四棵,這就完成了“定苗”。
6月份就要開始“修棉”,因為棉花是能夠一直生長的植物,必須要經常修剪,將那些多余的果枝剪掉,防止棉花過度生長,浪費了本該長棉桃的營養物質。
從7月20日左右至8月20日左右,我要對棉花進行“打頂”和“打邊心”,也是為了防止棉花長得過旺,浪費營養。
從8月底至11月便進入棉花的采摘期。由于棉桃不定期開放,我這幾個月幾乎是天天采摘棉花,只要棉桃開放,我就要去地里采摘。采摘棉花必須彎著腰,往往一天下來,累得直不起腰。
另外,在棉花整個生長期,我還要多次施肥,并且每隔四五天打一遍農藥,有時農藥殺蟲效果不好,還要用手來逐棵捉蟲。
據我計算,相比糧農,棉農一年至少減少四五個月的打工時間,如果按打工一天收入60元計算,又要減少七八千元收入。
棉農要政策“強心劑”
近些年,我身邊種棉花的農民越來越少。作為一個種了30多年棉花的老農民,我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國家應該出臺一些政策來提高種棉的收益。
首先,要加大種棉的補貼力度。
其次,國家應出臺棉花最低收購價政策,防止棉花價格大起大落?,F在糧食有最低收購價政策,農民種糧心里踏實,而種植棉花卻無法享受這一惠農政策。近幾年,棉花價格波動很大,籽棉最高價與最低價每公斤相差四五元,棉農收益波動太大,心里沒底。如果今年籽棉收購價低于7.5元/公斤,農民種棉不合算,明年植棉面積還會下降。
最后,還是要提高棉花的規模化種植水平。我建議國家可以鼓勵大型的棉花收購、加工企業牽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土地集中連片經營,同時開展大規模機械作業,將棉農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讓我們能有更多的時間打工,從而多渠道增加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