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棉花價格暴漲 專家稱短缺炒作因素并存
繼小宗農產品暴漲之后,糧棉價格新一輪上漲,與供應偏緊有關,亦難排除游資炒作因素。 7月初,河北、山東、河南等小麥主產區的冬小麥已收割完畢。河北正定縣農民曹永芳沒有像往年一樣,著急把新收的麥子賣掉,他計劃等價錢再漲些再賣。 “今年新麥漲到了1斤1.04元,去年1斤才八毛多,這些天應該還會再漲。” 曹永芳說。他希望這樣能彌補減產帶來的損失。 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最先是今年四五月間從蔬菜開始的,隨后綠豆、大蒜等小宗農產品價格出現暴漲。游資炒作被認為是上一輪價格上漲的主因。針對此,國家出臺調控政策,試圖懲罰囤積企業,打擊投機行為。調控政策尚在執行,水稻、玉米、小麥等大宗農產品價格卻紛紛走高。 與此同時,作為紡織工業原料的棉花價格也一路高歌猛進。中國棉花協會信息部主任王愛芳表示,自2009年秋季至今,國內棉花價格已創出十年來高點。 業界不少專家認為,小麥、棉花等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一方面是正常補漲;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是游資利用市場供應偏緊的預期,進行短期炒作的結果。 價格一路走高 棉花價格早在2009年秋季開始逐漸上漲。據王愛芳分析,“截至目前,與2008-2009年度平均價格比較,棉花價格上漲了30%,同期漲幅則達到40%-50%,是十年來歷史最高點”。 據最新信息, 7月6日,國內現貨中國棉花價格指數(CCIndex328)18383元/噸,相比去年底已上漲了近4000元。 作為紡織工業的原材料,國內棉花95%用于紡紗,棉花從籽棉、皮棉到紗線,最后織布、印染、成品、出口,有著廣泛的上下游產業鏈條,目前原材料的漲價正不斷向下游傳導。 河北省石家莊市華特紡織有限公司經理趙蘭寧指出,棉花價格拉動棉紗價格上漲,目前棉紗的價格與春節后相比上漲了約三分之一。 “4月的時候就感覺紗的價格往上竄,當時囤了一些,但成本太高,也僅夠兩個月用的。”重慶經營紗線生意的小李透露。 隨著棉花、棉紗等原料成本大幅上漲,作為下游產業鏈的紡織企業、服裝加工業日益感到成本上漲的壓力。中國棉花協會最新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持續走高的棉紗原料價格讓下游面料服裝企業利潤減少,不少織造企業選擇停工放假,而服裝企業在接訂單的時候也更為謹慎。 “棉紗價格漲得太離譜,但棉布漲價空間有限,我們擔心價格一旦掉下來風險太大,從春節后我們已經不再生產棉布,專營價格相對穩定的滌綸布了。”趙蘭寧告訴記者,“專營棉布的工廠,也只保留了少量的織機生產棉布,用來維持客源,其余的也改為生產其他布料。” 做布料出口的天津市某外貿公司銷售人員透露,由于生產成本上升、匯率波動加之銷售不佳,現在的出口紡織企業已經縮小了規模,“不到2007、2008年規模的50%”。 與棉花價格上漲相似,小麥一改夏收前價格走低的常態。據中國面粉網數據,山東聊城市場的小麥收購價開秤即0.96元/斤,其后麥價一路走高,目前農民直售價在1元/斤,個體糧商收購價在1.01元/斤,面粉企業收購價在1.02元/斤。 在河北、安徽、江蘇等小麥主產區,小麥價格均一路上漲,在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跨省搶購小麥風潮。“但即便如此,收購企業還是買不到足夠的麥子,農民普遍有惜售心理。”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中期研究院棉花分析師何泳濤說。 短缺與炒作并存 在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看來,棉花與小麥等大宗農產品價格持續堅挺,是在上述產品基本供應偏緊和預期供應減少情況下,吸引社會資金大量入市,有很大的人為操縱因素。 總體上,服裝紡織業復蘇帶動了對棉花的需求。隨著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的回暖,2010年一季度以來,中國紡織產業平穩運行,增加值同比增長13.4%,出口保持較快增長,且內銷市場持續旺盛。 但棉花的供應并未跟上。在金融危機中紡織品服裝的需求急劇萎縮,導致棉花需求下降,棉花市場大起大落,2008-2009年度棉花平均價格僅為12159元/噸,為近幾年來的最低價,嚴重打擊了棉農的積極性;加之農資價格上漲、人工費用增加都抬高了棉花的生產成本,2009年棉花種植面積、產量雙雙下降。同時,棉花進口量以往占國內產量三分之一份額,目前也大幅下降;且受天氣因素影響,市場預期今年新棉上市時間將推遲,市場短期缺口較大。 基于此,棉花價格的上升可理解為供需關系變動所致。但棉花交易網發布的信息認為,按照2009年度棉花收購價格,棉花成本應該在15400元左右,目前銷售到18000元以上且始終在高價位上達四個月之久,實屬罕見。 “行業內部明顯感覺到今年棉花價格上漲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