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大戰背后——對浙商資金進入新疆棉市調查
進市場競爭格局的形成。新疆棉花流通體制改革以來,新疆當地的收購企業中一大批是從原各級供銷社棉花企業過渡過來,他們占據著一定棉花經營份額。但供銷社棉花企業以外的新疆本地收購加工企業,由于普遍存在資金實力弱、經營規模小、經營觀念落后、市場化程度低等問題,往往難以達到金融機構貸款準入的門檻。以浙商為代表的疆外資金涉足新疆棉花收購加工市場和皮棉交易,豐富了棉花市場參與主體,提高了棉花企業市場競爭意識,促進市場競爭格局的形成。據統計,截至2009年12月10日新疆自治區供銷系統收購棉花48.75萬噸,占地方收購量的28.7%;其它渠道收購121.07萬噸,占地方收購量的71.3%。 浙商帶來了棉花收購資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棉花企業收購資金不足的問題。以塔城地區為例,疆外資金近3億元參與了2009棉花年度的收購加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金融機構放貸的壓力和當地企業收購資金不足的問題。又如按照當地農發行貸款條件,沙灣棉業有限公司自有資金必須達到5000萬元,才能獲得2009年棉花年度的貸款,這對于當地棉花收購企業而言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沒有區外資金的介入,該公司將很難獲得銀行的收購資金貸款。 但是,浙商資金進入新疆棉花市場也帶來一些問題,需加以管理和引導。 容易引發棉花市場過度競爭,棉花品質下降,影響新疆棉聲譽。受棉花減產等因素影響,新疆原本加工能力就過剩的棉企相對較少的棉花資源競相搶購。部分自有資金充足的棉花企業,為了早收多收棉花提高收購價格,造成競爭的不理性。部分企業還取消了對棉花的驗級等把關程序,收購過程中的“四分”、“一試五定”程序難以落實,混等混級、“三絲”含量超標,棉花質量受到較大影響,影響了新疆棉花的聲譽。如昌吉瑪納斯縣有15%左右的收購企業將軋花廠或場地對外承包給外省的運營商,收購價往往高于本地購銷企業收購價。 抬高棉花市場價格,影響下游棉紡企業的價格承受能力和生產經營活動。在當前國內棉紡企業尚未完全走出經營谷底、國外紡織品和衣帽需求尚未完全恢復之際,區外資金進入新疆棉花市場,使得棉花收購主體競爭加劇,皮棉價格上漲過快,將極大影響下游紡織行業的經營復蘇和棉紡企業的原材料購進意愿,不利于下游紡織品行業這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一旦內地棉紡企業無力承受皮棉現貨價格、購買意愿降低或者其他因素變動造成對新疆棉花市場需求減弱,將對新疆棉花種植農戶、給予棉花收購企業信貸支持的金融機構產生重大影響。據調查,目前新疆棉花現貨價格已高出外棉2000元/噸,新疆棉花在與外棉價格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 容易引發潛在的信貸風險。新疆棉花收購加工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固定資產相對較少,一般賬面固定資產在200至600萬之間,籽棉收購資金多數依靠金融機構貸款籌集,且貸款的杠桿率較高。以塔城地區為例,2009年農業發展銀行貸款支持的棉花收購加工企業自籌資金僅為1.5億元,卻獲得農業發展銀行累計投放15億元的信貸資金用于收購棉花。一旦棉花市場與企業預期出現較大差異,不僅將給棉花企業帶來虧損,影響到其資金實力,還將給支持其收購加工的金融機構帶來信貸風險。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