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己過,天氣漸寒。11月江蘇省以蘇北大部為主的棉花產區的棉花產銷工作較之往年有所不同,具體特征表現為:
一、面積產量。全省2010年實植面積350萬畝以內,因為直接影性災害不為突出,實收面積在95%以上(個別地方因為龍卷風襲擊或低洼地水淹死苗除外)。預計全省畝均籽棉產量225-250公斤,但是因為衣份偏低,估計均衣僅有35-36%,折合皮棉畝產77-78公斤,如此計算全省生產皮棉530余萬擔,因為衣分因素對全省棉花影響年初始料不及,故年末實收棉花少于預期,資源總量仍然屬減少年份,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二、生產臨底。到11月底,蘇北北部地區棉花自然性生長已經基本停止,沿江及蘇中地區棉花盡管殘存枝葉,但是生長亦近止,所結晚鈴多靠風干曬裂或被農民采摘回家人工曬剝。從量上分析,成熟棉花離田率己經近90%,因為騰茬需要,一些棉秸被農民抽撥離田,農民主要是采拾己經吐絮籽棉,采摘未開棉鈴,整個棉花生產臨近尾聲。鹽城、南通等棉區2010年棉花生產形勢好于過去的2年,主要是未遭遇旱澇、臺風、重大病蟲害影響,除早春育苗移栽稍延農時外,中后期生長發育尚算順利。
三、質量欠佳。目前蘇北上市棉花主要以灰黃棉為主,等級328及其以下,衣份較低,均份難以突破36%,為歷年中最低,原因一是農戶多選擇籽棉產量高而色澤纖強較低的雙抗棉;二是2010年棉花晚發,籽粒發育健碩,早中期棉少于晚期棉;三是農民以及農民經紀人質量意識淡薄,交售混等混級棉現象和超水棉普遍,也人為降低棉花品質。
四、價格下行,市場走勢迷惘。2010年蘇北棉區棉花購銷價格可謂跌宕起伏。收購價由9月中下旬的4.80元左右漸次上揚到10月底、11月上旬的6.60-6.80元,到11月的7、8、9日,一些地方的籽棉收購價甚至炒到7.40-7.50元,創下”史上之最”。而在外棉報價下跌,尤其是11月12日鄭棉交易市場大盤兩度跌停的情況下,市場上籽棉收購價,皮棉采購報價迅速大幅下跌。目前籽棉收購價已經由高峰時的7元以上下跌至5元左右,比峰期下降近30%。皮棉報價也從高峰時的3.3-3.5萬元/噸下跌11月底2.6-2.7萬元/噸,噸均跌幅5000元以上。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除受國際棉價影響外,國家力控物價上漲,民間游資熱錢峰期抽離等等,也是促成因素之一。
目前蘇北棉農、棉企都很迷惘,農民埋怨市場無常,賣高者喜賣低者悔,眼下有一些農戶亦將棉花束之高閣,待價而沽。棉花收購企業也是憂心忡忡,擔心收進的棉花不能順價銷售而致空前虧損。紡企是既不敢大量購進原料又不敢接長單,處于尷尬兩難境地。從數量上而言,社會尚存一定數量棉花,約有80%資源進收購廠站,但是由于價格下跌快,市場變化多,購銷走勢難以揣測,持棉者心理壓力,風險難以擺脫。時近年底歲根、還貸、清賬、結付工資、安排勞保福利、繳納年度各項規費等,棉企紡企均無法回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