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資集體撤離農產品 中國調控嚇壞國際炒家
招商證券的分析指出,就市場來看,農產品的需求每年幾乎都保持相對穩定,對價格擾動最大的就是來自于供應方面的影響,今年包括干旱、水災等極端天氣的同時發生使得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給了充裕的投機資金充分的想象空間。
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常務副總經理張春華說,農產品生產周期長,生產集中度低,市場供給信息公開化不充分,極易重復出現經濟學上的“蛛網現象”,即種植戶往往通過往年的價格收益情況判斷本年或者下一年的種植數量,很容易形成“價賤傷農-減少種植-價格升高-擴大種植-價賤傷農”的波動規律,所以農產品的生產“大小年”很常見。 從規律上講,今年恰逢農產品的小年,加上災害導致的減產,整個國際市場的農產品供應都陡然緊張。 而長期以來,我國的農產品價格和工業品價格相比都存在較大落差,相對于農資價格的持續大幅上漲,農產品的價格仍處于價格洼地,包括大蒜、綠豆以及棉花等產品的漲幅仍遠遠低于農資價格。 “在增加經濟增長中消費比重的背景下,正是這種價格的長期偏低,給了游資抄底的良機。”分析人士指出。 如今,已經狠賺一筆的游資突然聞到了調控的味道,自然是大幅度撤離政策高度監管的市場。 炒作不會就此停止 東方艾格的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從今年的情況來看,盤子小,有需求缺口只是這些農產品被炒作的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仍是流動性充裕,只要市場資金繼續較為充裕,下一步也必定還會有類似“農產品”的商品冒出來。這與今年物價的上漲“摁下葫蘆浮起瓢”如出一轍。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副教授高帆分析說,從國際因素看,美國新一輪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全球市場流動性過剩,只要這個政策不改變,以美元定價的國際大宗商品都會延續漲勢,外部輸入性因素對我國相關產品價格上漲的壓力會不斷加大。從國內因素來看,國家樓市調控政策實施后,部分逐利資金進入農副產品等領域進行炒作。 “如果這些資金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導和分流,類似的情況可能也還會愈演愈烈”。他說。 在民間資本領域,嗅覺最靈敏的,也最出盡風頭的當屬溫州資金。200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后,一撥撥的溫州炒房團奔波于國內外抄底買房,去年年底,借甲流蔓延,一些游資聯手山西煤老板熱炒大蒜,今年樓市遭遇調控,資金毫無疑問也會向更多的其他領域轉移。最近,已經傳來大批資金進入白酒囤貨待漲的消息。 “從這些產品的特點看,規模小,調控手段少,短期內供需缺口難以彌補以及信息不透明的產品更容易成為游資的目標。”分析人士指出,一些產品的信息一旦明了,產量、價格信息都明確,炒作的現象就會大大緩解。 對此,一些專家指出,疏導游資更需要多管齊下,一方面在經濟增長的背景下,貨幣政策需要逐步回歸常態,另一方面,市場也亟需為資金增加更多的投資渠道,比如,吸引資金向實體經濟回流。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從目前的態勢看,價格的上漲可能是1個長期的趨勢。“但是要防止資金的炒作放大價格的起落,到頭來損害了各方的利益。” 中國調控嚇壞國際炒家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朱諸發自芝加哥中國調控物價的政策,不但讓國內的農產價格應聲而落,還影響到了遠在美國芝加哥的國際農產品期貨市場。最近,該市場的農產品經歷了兩次集體暴跌,都是因為中國因素。 第1次是在10月19日中國宣布加息之后,芝加哥期貨交易所3大主力農產品——玉米、小麥和大豆全線下跌。由于加息來得很突然,完全出乎市場預料,因此很多交易員對此表示“很意外”,農產品價格“很受傷”。 第2次是在時隔1個月之后的11月19日,當天芝加哥3大主力品種同樣是暴跌不已,這1次的原因則是中國在當天宣布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不同于上一次的意外,這次市場似乎早已預料到中國要采取緊縮政策,前期農產品市場早已陰云密布,連續走低了好幾天,但是當暴風雨真正到來的時候,還是有些投資者不堪打擊,選擇迅速賣出。 “市場上已經到處充斥著中國加息的消息,大家都在賣,已經沒有人想買了。”一名交易員對本報記者表示。 同樣的大跌,同樣是因為中國的貨幣緊縮政策。似乎來自中國的力量已經能夠左右國際農產品市場的情緒了。百利金融集團農產品期貨分析師蒂姆·漢納根告訴記者,對農產品市場影響最大的是供需基本面,作為需求方的中國,對這個市場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因為中國是世界小麥和大豆的第一大消費國,玉米的第二大消費國,任何來自中國增加或者減少農產品需求的消息,都會對這個市場產生很大影響。 中國采取緊縮性政策雖然是想控制通貨膨脹,但也會放緩經濟增長,而中國經濟放緩則意味著對原材料和基礎農產品的需求減少,難怪對市場異常敏感的國際炒家會如此緊張。
據觀察,每當美國農業部在周度進出口銷售報告中,提到賣給中國一筆大單之后,當天的農產品總會受到鼓舞而大漲。 中國農產品期貨暴跌 11月10日 11月23日 棉花 32350 25225 白糖 7295 6297 強麥 2674 2576 單位:元/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