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0棉花年度以來,期貨、撮合、拋儲、現貨各路棉價均強力上沖,帶動籽棉收購價格持續攀升,紡織用棉成本不斷加大,購銷形勢異常復雜,產業風險鏈條繃緊,市場觀望情緒濃厚。湖北省棉花形勢呈以下特點:
1、籽棉衣分低、品級差,含水量嚴重超標。受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2010年棉花品質有所下降,2009年平均品級為3.3級,而2010年主體品級為弱4級,3級棉所占比例較少,2級棉罕見。前期省內平均衣分37%以下,含水17-18%,有的達到25%以上,比正常年份的13%,高出3成以上。隨著棉花集中上市期來臨,質量較前期有所提高。
2、收購價持續走高,棉花加工企業風險加大。籽棉收購呈現高開高走,上漲勢頭強勁。從9月初的4.1元/斤飛漲到目前的5.6-5.8元/斤,個別地區還超過6元/斤,全省收購均價已經過5元/斤,同比增幅67%。新棉上市以后,收購成本價格,一直走在期貨合約價格前面,棉花現貨價格上漲領先于期貨價格,高出遠期合約價格2000-3000元/噸左右,棉花收購加工企業無法實現期貨套保,同時受到進口棉到港、國家拋儲、紡織企業承受能力等利空影響,棉花收購加工企業處于價格的風口浪尖,對后市十分憂慮,經營決策處于兩難,少收怕錯過季節,多收怕購銷價格倒掛。
3、棉農交售積極,高價收入被棉販擠兌。棉農對目前的籽棉收購價基本接受,大部分棉農認為收購價到4.8元/斤已經很可觀,且2010年收購條件十分寬松,所以交售態度積極,沒有囤積惜售心理,部分棉花經紀人抱賭漲心態,略有囤積。當前全省采摘量占總產量的40%以上,交售進度同比上年加快。但2010年高棉價的實惠,并沒完全落實到棉農手中,雖然全省收購均價已經過5元/斤,但是全省棉農交售均價僅4.5-4.6元/斤,差價約0.4-0.5元/斤,高于常年0.2元/斤,其中的差價利潤被棉販和棉花經紀人賺取。
4、競爭環境惡劣,搶收爭購造成質量下降。我省常年棉花資源近45萬噸,遠不能滿足本省130多家400型和600多家200型企業和眾多小廠的生產需求,加上近幾年鄰省棉販跨省收購,使得我省籽棉大量外流,造成籽棉搶購之勢愈演愈烈。無證棉販活躍異常,他們走鄉串戶,深入田間,棉農剛摘的籽棉也成搶手貨,更有甚者砸開青桃撥籽棉,水分高達30-40點,嚴重超過國家規定的回潮率控制在10.5%的標準。一些小廠不分品級,不認水分,不揀“三絲”,白天收購,夜里加工,隔天銷售,回籠資金,循環收購,更為惡劣的是將回收棉和短絨全部摻入皮棉,加工后只剩有棉包和棉籽。不少400型大廠無奈也只有放松水分標準,15點以內棉花屬正常標準,個別管理規范的企業將10點的水分標準調整到13點以內,2010年“超水分”棉極為普遍。
5、缺口拉大、棉價高漲,紡企決定“抱團過冬”。全省規模以上的企業擁有紡織紗錠1000萬錠左右,用棉量在100萬噸左右,而全省常年產量只有45萬噸左右,每年缺口達50%以上,2010年全省紡織業發展快速,用棉需求增大,預計紡織用棉將達到120萬噸,供需缺口達到60%以上。依靠出口和內需的拉動,紡織行業漸漸擺脫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形勢明顯好轉。但進入2010年度以后,由于人民幣不斷升值、用工成本增加,特別是棉花等原料成本的持續上漲,好的局面難以維持。紡織廠普遍反映能承受的棉價23000元/噸,面對當前無節制上漲的天價棉花,有些紡織廠決定不得不改用化纖等替代品,還有些采取縮小生產和訂單,甚至關門限產,防止虧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