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下旬以來,國內棉花現貨市場出現企穩、滯漲跡象,三級棉到廠公定價格在12900—13100元/噸徘徊,由于新疆棉運出的及時補充,四川和廣東等部分地區二、三級棉價有所疲軟,新疆二級棉到廠13300—13400元/噸,而鄭期和撮合盤面在投機資金的推動下,持續反彈,與現貨的差價拉大。截止5月18日,鄭期的倉單為1202張(24040噸),比去年減少了6913張,同比下降85.2%。據一些棉花企業反映,自5月初國家計劃拋儲的消息傳出,再加上棉價漲至13000以上,而且棉花企業一般都要求現款,棉紡廠采購積極性下降,有的紡企以貨款回收不及時,歸還銀行貸款等理由要求賒欠棉花或暫緩執行前期簽定的合同。
據調查,自4月份以來,隨棉花、滌綸短纖等原料價格井噴上漲,再加上105屆廣交會的接單形勢很不理想,從下游服裝、織造再到棉紡廠的開機率呈階梯狀下降,廣東和福建部分地區的綜合開機率已低于50%。筆者調查,對于出口弱勢和內銷市場即將轉入淡季的估計,部分棉紡廠為了加快回籠資金,對經銷商的供貨價下調200—300元/噸,前提是100%現款,從而希望把風險轉嫁給經銷商。一些紡企表示,自5月初開始,由于內銷訂單進行掃尾階段,對21S、32S等普梳紗的需求明顯下降,KC32S紗的報價緩緩跌破18000元/噸,實際成交價則在17500—17800元/噸之間,紡紗廠的毛利潤在300—500元/噸,而一些大企業為了搶占國內市場份額和消化庫存,以市場價或低于市場近500元/噸的價格拋售精梳紗,引起部分中小企業的恐慌和不滿,如山東某大型紡織集團,以19000—20000元/噸的成交價拋售JC32S棉紗,低于市場上平均售價1000元/噸以上,其它廠家和老客戶和訂單紛紛被其搶走。對于后市,紡企普遍認為難以好轉,6、7、8月份內銷市場進入淡季,普梳紗的訂單下降,對棉花的需求逐漸下滑。據市場反映,近日JC40S和普梳高配40S的來單略有上升。
針對即將到來的國儲棉輪出,棉紡企業表示相信國家在政策上會“一碗水端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有下游用棉企業能活下來,才能保護棉農和棉花企業。但筆者卻不這么認為,收儲和拋儲做為調節棉價和國內供需的兩個重要手段,更是“保兩端”政策的保證,但2008/09年度收儲并沒有真正有效的保護棉農,只能說是一少部分后期銷售籽棉的棉農從中受益,400型軋花廠成了最大的贏家,大多賺得“盆滿體滿”,收儲的作用打了不少折扣,棉農“這一頭”得到的實惠掰著手指頭都能算出來;那么拋儲呢,“另一頭”的棉紡織企業也未必能撿到多大好處,中國人做事例來是講求平衡的,秤的兩頭不會差“半斤八兩”,因此筆者覺得棉花拋儲價格肯定要高于用棉企業的預期,12900元/噸或以上的可能性很大,但不會過13100元/噸,數量上肯定要滿足供需,很可能先拋個70萬噸或80萬噸看看情況,如果供需緊張情況無法緩解,就再拋個80萬噸或70萬噸徹底解決問題,滑準關稅配額是否下發的決定權在中國人自已手里,發與不發都和WTO、外商沒有直接關系,但從距新棉上市仍有四個半月,促進紡織品服裝出口以及緩和貿易壁壘的角度看,追發滑準關稅配額是遲早的事,數量30至50萬噸,不僅是紡企配棉的需要,也是突破貿易保護“擋箭牌”的需要。(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