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棉花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
市)和56個重點團場。棉區地處中溫帶及暖溫帶的干旱氣候區。無霜期155-230天,大于10℃積溫3100℃-5500℃,年日照2700-3300小時,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屬灌溉棉區。春季氣溫回升慢、秋季降溫快。耕作制度為一年一熟春棉,種植結構單一,連作病害和地膜污染逐年加重,地力中等及偏下,有不同程度鹽漬化。面積穩定發展,布局集中,規模大,單產水平和機械化程度高。原棉色澤好,異性纖維含量相對較低。紡織工業基礎薄弱,棉花主要運往內地,銷售成本高。新疆是我國唯一的海島棉(長絨棉)產區。 2.目標任務。2010年棉花面積2500萬畝(其中海島棉100萬畝左右),皮棉單產125公斤/畝,總產310萬噸以上。2015年棉花面積2500萬畝(其中海島棉100萬畝左右),皮棉單產130公斤/畝,總產320萬噸以上。穩定發展海島棉,著力提高纖維強力和原棉一致性,擴大異性纖維治理成效。 3.主攻方向。改造中低產田,提高棉田地力。加強抗病育種、品質育種、早熟性育種和耐鹽堿育種,改善品種品質,增強品種抗逆能力。大力發展以膜下滴灌為主的節水灌溉技術,節約水資源。推廣促早栽培技術,主攻伏前桃和伏桃,進一步提高單產和成熟度。規范高密度超高產栽培模式,推廣機械精量播種技術和殘膜回收技術,示范機械化采收技術,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植棉效益。研究枯萎病、黃萎病、蚜蟲、紅蜘蛛等重大病蟲害的防控技術。開發新型降解地膜,凈化土壤環境。 五、建設重點 圍繞我國棉花發展任務,對優勢區域內304個產棉大縣,按照“整體規劃、分批實施”的原則,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從加強標準棉田、良種繁育基地、科技創新體系、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入手,切實提高我國棉花綜合生產能力,逐步構建我國棉花安全保障體系。 (一)完善良種繁育體系。長期以來,我國棉種企業規模小,投資能力弱,種子繁育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制種質量難以保證,嚴重影響了棉花新品種優質高產潛力的發揮。根據各生態區棉花種植面積和用種需求,在全國建立原種繁育基地3萬畝,年產原種260萬公斤;建立良種繁育基地260萬畝,年產棉花良種23400萬公斤,初步形成原種和良種配套的棉花種子繁育體系,保障8500萬畝棉花生產的良種供應,使優質種子統供率達到90%以上。項目區建設內容包括土地平整、溝渠硬化、新打機井、舊井維修、泵站配套、田間作業道路配套建設;考掛室、加工車間、種子曬場、種子倉庫建設;種子加工、質量檢測儀器設備購置與完善;棉花原種及三圃材料引進。 ?。ǘ┙ㄔO標準示范棉田。加快高標準示范棉田建設,完善現有田間排灌設施,提高基礎地力,增強技術承載能力和防災抗災能力。按照“穩固高產田、提升中產田、減少低產田”的思路,通過平整土地、配套完善現有田間排灌設施,配合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等農藝措施,提高棉田防漬抗旱保障能力和土壤地力,達到高產穩產棉田標準。全國建立高標準示范棉田面積150萬畝,輻射帶動6000多萬畝棉田生產水平提高。長江流域棉區,根據兩熟連作面積大、復種指數高、田間排水困難的特點,重點配套建設塘壩結合、井渠結合、排灌并重的棉田工程體系,并完善土地平整、田間作業道路建設,為棉油連作、水旱輪作打下良好基礎。黃河流域棉區,根據麥棉兩熟套種面積大、保灌面積小、抗災能力弱的特點,重點建設井、渠、機電設施,達到每50畝棉田一眼深井的標準,形成以保灌為主、灌排結合、井渠配套的棉田工程體系,增強節水灌溉能力,提高棉田產出能力。西北內陸棉區,根據灌溉農業的生產特點,重點改造中低產田、培肥地力,大力發展膜下滴灌設施,提升農田水利設施的水平和灌溉效率。 ?。ㄈ嵤┛萍继嵘袆印<哟罂萍紕撔峦度?,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實施科技提升行動,加快科技創新速度。一是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興棉戰略,培養創新型科研人才;加強新知識和新技術培訓,提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二是良種創新。引進種質資源,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和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選育高抗棉鈴蟲、抗枯萎病、耐黃萎病、耐鹽堿、耐干旱、特早熟和高品質等不同類型的新品種;同時,研究F1代雜交種高效制種技術。三是良法創新。長江流域重點研究、集成配套棉花輕簡育苗移栽、油后板茬免耕移栽等綜合配套技術;黃河流域棉區集成創新常規抗蟲棉的早發早熟防早衰優質高產配套技術;西北內陸棉區重點是低成本節水灌溉技術。研究小型棉花精量播種、施肥培土機、輕便高效新型藥械、國產棉花收獲等機械及配套農藝措施。四是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攻關。突出抓好棉花枯黃萎病、棉鈴蟲、棉薊馬、棉盲蝽、煙粉虱、棉蚜蟲等重大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減少病蟲危害損失,保持棉花穩定發展。五是加強棉副產品綜合利用。發揮棉花主副產品的多功能性,深化棉籽殼培養食用菌、棉籽蛋白加工飼料、棉籽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