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棉花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
最大的棉花出口國,與其相比,我國纖維長度、整齊度、比強度等纖維物理指標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三是生產成本低。從2003年的棉花生產成本看,盡管我國每畝籽棉生產成本高于美國和印度;但由于我國單產高,單位籽棉生產成本低于美國和印度。成本是形成價格的基礎,在沒有國家補貼的情況下,我國棉花具有價格競爭優勢。 四是市場空間大。近年來,我國紡織工業發展迅猛,棉花需求大幅增加,為棉花生產、供應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由于我國既是世界棉花生產大國,又是紡織品加工中心,其大國優勢非常明顯。同時,我國棉花生產優勢區域也是紡織加工業聚集區,區位優勢突出。在國產棉的生產與銷售過程中,流通環節少、運距短、成本低、到貨快、市場反應迅速。另外,為了促進國內棉花生產和銷售,我國在進口棉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調控主動權。 ?。ㄋ模┲萍s因素分析 1.棉田基礎條件變差。棉花生產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抗旱保灌能力下降;在種植結構調整中,部分棉田被調整到地力較差的高崗坡地,棉田生產能力和抗災能力減弱。同時,棉農為提高效益,在棉田套種西瓜、洋蔥、大蒜、馬鈴薯等高效作物,特別是部分地區近幾年大力發展果棉間作,果棉、菜棉爭地矛盾突出,棉花生長空間條件變差。 2.病蟲危害日益嚴重。近年來,黃河流域棉區棉鈴蟲落卵量呈高發態勢,棉盲蝽、棉薊馬等非靶標害蟲的危害日益嚴重;長江流域棉區煙粉虱危害逐年加重;西北內陸棉區蚜蟲、紅蜘蛛的危害依然嚴重;棉花多年連作,土壤病害重,特別是枯、黃萎病在各棉區發生面積越來越大,病株率越來越高,高發棉田的病株率已達40%以上,對棉花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3.棉花品種“多亂雜”。棉花主導品種不穩定、不突出,品種“多亂雜”問題突出,對單產和原棉質量提高產生較大影響。主要表現為“四多四少”:一是通過審定的品種多,具有突出優良性狀的品種少;二是生產上推廣應用的品種多,種植規模較大的主導品種少;三是經營棉花品種的企業多,規模較大的企業少;四是棉農種植的品種多,能夠實現高產高效的品種少。 4.生產管理用工量大。棉花生產管理復雜,大部分生產環節沒有實行機械化,生產用工較多。目前,種植一畝棉花用工24個,比水稻用工多13個,比玉米多15個。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從事棉花生產的勞動力機會成本越來越高,這已成為制約棉花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 5.技術創新與推廣滯后。多年來,國家對棉花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方面的投入有限,一些科研和教學單位從事棉花栽培技術研究的人才流失嚴重,栽培技術創新嚴重滯后。一些有苗頭的新技術,由于經費不足,無力進行深化研究和開發。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也因工作經費不足造成服務缺位,嚴重影響了新品種、新技術的增產作用發揮。 6.產業化經營發展緩慢。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后,新的棉花有效宏觀調控機制尚未建立,導致收購加工秩序混亂,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棉花質量控制難度增加;在棉花產業化方面,龍頭企業和品牌的引領作用較弱,訂單生產規模仍然較小,產業化經營風險較大;此外,棉花專業合作組織和棉農合作社發展緩慢,利益機制不健全,社會化服務水平低,也是影響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發展思路、目標和任務 ?。ㄒ唬┌l展思路 按照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堅持棉花供給立足國內生產的方略,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核心,以科技為支撐,穩定面積,優化布局,強化基礎,主攻單產,增加總產,提升品質;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經營機制,提高植棉效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棉花安全。 ?。ǘ┌l展目標 2010年棉花面積恢復到8500萬畝,皮棉單產達到92公斤/畝,總產達到780萬噸;陸地長絨、中長絨、中短絨比例由2:93:5調整為3:90:7。2015年棉花面積穩定在8500萬畝左右,皮棉單產達到95公斤/畝,總產達到810萬噸左右,力爭滿足國內需求量的50%以上;陸地長絨、中長絨、中短絨比例調整為5:85:10。 ?。ㄈ┲饕蝿?br /> 綜合考慮未來我國棉花產需關系和生產瓶頸,今后我國棉花生產發展任務是:增強基礎保障能力、科技支撐能力、物質裝備能力和社會化服務能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穩定面積,提高單產,改善質量,保障國家棉花安全。 1.提高基礎保障能力。加強棉田水利設施建設,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棉田抗旱排澇能力;平整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平衡使用化肥,提高棉田土壤地力,使中高產棉田比例達到60%左右。 2.提高科技支撐能力。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科技創新,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大幅提高科技貢獻率。加快品種創新,提高品種的抗病蟲、耐鹽堿、耐干旱和高產穩產等能力;篩選雜交優勢組合,研究高效制種技術,降低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