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調查顯示,貿易自由化并沒有為中國棉農帶來更為穩定的生計,相反,由于受進口棉的強烈沖擊,短短幾年間,中國棉農已經喪失了一半的市場機會。
27日,由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新疆師范大學和樂施會等單位撰寫的《2009年多哈回合談判重啟——中國棉業依然步履維艱》報告出爐。盡管該報告尚處征求意見階段,但已經得出上述基本判斷。
樂施會項目官員劉源博士對CBN記者表示:“總體而言,入世后中國棉花市場價格、種植面積、產量和棉農收益等呈現全方位動蕩不定,甚至總體下降的狀況。”
上述單位近期對中國7個棉花主產省、自治區的相關棉農和有關部門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入世帶來的市場開放令中國棉花進口急劇增長。2008年中國棉花進口量是2001年的19.5倍;棉花產業原材料對外依存度增加,2002年至2007年,進口棉占中國消費總量的20.2%,最高時達到31.7%。
“入世后中國國內棉花新增需求的近一半被進口棉占領,其中又以美國棉花長期居進口首位。”劉源稱,棉花大量進口意味著中國棉農喪失了近一半的市場機會。
調查還顯示,由于入世后棉花價格波動不定,2002年至2008年間,中國棉花收購價格年均波動幅度超過12%。動蕩的價格帶來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隨之變動,而棉花價格的不確定性和生產成本上升使棉農植棉收益總體下降。
報告稱,在中國國民經濟、城鄉就業、農村發展及減貧工作中,棉花均扮演著無法替代的重要角色。2008年,棉紡織品及棉制服裝出口占中國最大凈創匯行業——紡織業出口額的37.4%。
統計顯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棉花產業從生產、流通直至加工均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每年5000萬至6000萬農村勞動力直接參與棉花生產,3000多萬農戶、1億多農村人口以植棉為生。2008年紡織業吸納2000萬從業人員。此外,新疆等棉花大省每年提供的數百萬個季節性采摘棉花的就業機會對于西北貧困地區也非常重要。
棉花產值在主產省區農業產值中占有重要比重,高者如新疆在2007年達到60%。與此同時,棉花也是中西部貧困農戶重要現金來源。7個主產省、自治區被調查農戶家庭現金收入的35%以上來自棉花,新疆南部地區高達70%以上。
“棉花是個非常恰當的案例。”劉源認為,從中可以反映出大宗農產品對于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性,體現了發展中國家必須享有本國糧食保障、生計保障和農村發展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