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姬廣坡說,造成我國大多數棉企駐足于期貨市場之外的主要原因是現行金融法規政策的制約。4年前,我國剛剛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棉花期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隨即就發出通知,重申農發行貸款資金不得“違規”進入期貨市場。由于國內棉花企業收購資金的60%以上來自農發行的貸款,大多數企業卻因這道“禁令”被隔離在期貨市場之外。業內人士評價說,“這實際上使我國棉花經營企業喪失了利用期貨鎖定利潤、規避市場風險的時機。”
國產棉“避風港”急需政策“疏通”
我國著名期貨立法專家、上海財經大學朱國華教授說,棉花經營企業因缺少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而無法參與套期保值交易進行風險管理,與西方發達國家對其農產品企業的金融支持政策形成強烈反差。
據朱國華介紹,套期保值貸款是西方國家主要的“銀期合作”業務,商業銀行在給企業貸款前,都要求他們通過期貨市場對大宗商品進行保值,以降低貸款的風險。美國農場主大多通過期貨市場來規避現貨市場的風險,推動了美國棉花訂單農業的發展。
而在我國棉花期貨市場,由于缺少適度比例的套期保值者,參與主體結構失調,投機比重過重,大量非理性的短期投機行為有可能使期貨價格波動異常,影響了現有企業參與套期保值的效果,進一步加重對期貨市場保值功能的懷疑,形成惡性循環。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要想從根本上避免“賣棉難”頻繁出現,必須先從政策上為棉花期貨“松綁”,給國產棉提供能躲避市場風險的“避風港”,讓實力較強的企業能通過“套期保值”功能,增強自身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