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毛檢測的應用性
澳毛通過各種設備的客觀檢測之后獲取了不同的測試結果,包括纖維細度、細度離散、洗凈率、草雜含量、毛叢的長度、長度離散、毛叢的強度、中部扯斷百分數等多種數據。人們不禁要問:如此之多的檢測結果對實際的加工生產有具體的指導意義嗎?答案是肯定的。 1.TEAM-1和TEAM-2公式的開發 20世紀80年代初,澳大利亞羊毛工業集科研和工業的力量,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了一次加工對比分析試驗。這個試驗的目的是尋找原毛檢測所獲得的各種數據與加工之后的毛條纖維長度、長度離散以及落毛率(或稱制條率)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關系,特別是當毛叢的長度、強度及中部扯斷數值可以被檢測之后,全球的制條行業就愈發希望了解其中的關系。 TEAM(TrialofEvaluationofAdditionalMeasurement)的意思是“附加檢測評估試驗”。所謂附加檢測指的就是毛叢的長度與強度的檢測。經過了歷時1年多,在全球20多個廠家總共500多個加工批的試驗之后,研究人員通過數理統計分析方法成功回歸了TEAM-1的對應公式。為了加強該公式的可靠性,試驗小組又繼續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驗證試驗,在TEAM-1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調整,比較定型的TEAM-2公式便開始向全球的制條行業推廣。自此,全球的羊毛初級行業開始普遍采用這個公式直到本世紀初。 總結起來,TEAM-2的內容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Hauteur(豪特長度)=0.52L+0.47S+0.95D-0.45V-0.19M*-3.5 CVH(長度離散)=0.12L-0.41S-0.35D+0.20M-49.3 Romaine%(落毛率)=-0.11L-0.14S-0.35D+0.94V+27.7 其中:L:毛叢長度;S:毛叢強度;D:纖維細度;V:草雜含量;M:中部扯斷百分數,%。 2.TEAM-3公式的開發 本世紀之前,檢測羊毛纖維細度的主要設備是氣流儀。該設備與人工檢測所用的纖維投影儀比較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排除了人工檢測的人為誤差。然而,該設備在今天看來,最大的弱點是只能檢測纖維的平均細度,而不能檢測細度的離散。上世紀末,一種被稱為激光細度檢測儀的設備開始逐漸取代氣流儀。激光細度檢測儀不僅可以檢測纖維的平均細度,還可以檢測細度的離散、纖維的舒適指數及纖維的卷曲度。自從這個設備成為商業化纖維細度的主要檢測設備以來,羊毛初級加工業便希望能盡快將新產生的客觀檢測數據加入到已在行業中使用多年的TEAM-2公式中,以便了解這些新的參數是否也會影響毛條的長度、長度離散以及落毛率。 基于行業的要求,澳大利亞羊毛檢測局在2002年~2005年期間在全球范圍內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工業試驗。經過這次試驗,對原有的TEAM-2公式進行了修訂并,這就是TEAM-3公式,其具體的內容是: H(豪特長度)=0.43L+0.35S+1.38D-0.15M-0.45V-0.59CVD-0.32CVL+21.8 CVH(豪特離散)=0.30L-0.37S-0.88D+0.017M+0.38CVL+35.6 R%(落毛率)=-0.13L-0.18S-0.63D+0.78V+38.6 其中:CVD:細度離散;CVL:毛叢長度離散。其他參數見TEAM-2。 從以上修改過的公式中不難看出,原毛的細度離散以及毛叢的長度離散均對毛條的平均長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目前大部分擁有激光細度檢測儀的毛條生產企業開始在探索中使用TEAM-3公式,但仍然有相當部分的企業繼續使用TEAM-2公式。實際上,這兩個公式起到的作用是非常相似的。 不論是TEAM-2還是TEAM-3公式,對于一個具體的毛條加工廠家而言只是起到一個指導的作用。因為該組公式所提供的是行業的平均水平公式,使用這組公式的廠家是超出預測的結果還是低于預測的結果則要進行多次的加工對比。 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每一個公式中的最后一項是“常數項”(分別為21.8、35.6、38.6),這些常數項也被稱為是“工廠調整數字”(MA-MillAdjustedFactor)。有的講義中也將公式TEAM-3表達為: H=0.43L+0.35S+1.38D-0.15M-0.45V-0.59CVD-0.32CVL+21.8+MA CVH=0.30L-0.37S-0.88D+0.017M+0.38CVL+35.6+MA R=-0.13L-0.18S-0.63D+0.78V+38.6+MA MA的具體值需要使用該公式的工廠自己去摸索。根據數理統計的原理,一般一個工廠在進行20次以上的對比試驗之后取一個平均值作為MA添加到以上的公式中,經過調整之后的公式才是更加符合該廠家的公式。而MA所代表的意義是預測結果減去實際結果,即MA=∑(實際結果–TEAM預測結果)。 值得指出的是,只有澳大利亞羊毛才具有這樣的預報加工結果的能力。其關鍵的原因就在于澳毛所普及的綜合客觀檢測。就這一點而言,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的羊毛可以做到這一點。因為檢測羊毛的基礎不僅取決于先進的檢測設備,同時也取決于該行業的規模,只有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后,從經濟角度講才可以帶動經濟效益,收回科研投資。澳大利亞目前羊毛的產量在30萬噸左右。這樣的規模對新技術的應用有著廣闊的前景。 當然,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前提是羊毛的整體要通過一切必要的手段降低其纖維的差異性。前邊的章節已經論述過羊群在飼養過程中應該如何降低天然纖維的差異性,如果這一點得不到保證的話,不論使用如何先進的技術,如何制定取樣的頻率就都是白費力氣,因為當不具備基礎的時候就一切無從談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