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PPS纖維上下游產需情況分析
一、PPS概念
聚苯硫醚,全稱為聚亞苯基硫醚,英文名稱為Polyphenylene sulfide,簡稱PPS(以下稱聚苯硫醚或稱PPS)。PPS的分子結構比較簡單,分子主鏈由苯環和硫原子交替排列,大量的苯環賦予PPS以剛性,大量的硫醚鍵又提供柔順性。分子結構對稱,易于結晶,無極性,電性能好,不吸水。
PPS是一種高性能材料,聚苯硫醚(PPS)具有優異的耐熱性、阻燃性、絕絕緣性,其強度和硬度均較高,機械性能優良,制品的尺寸穩定性好,可用多種加工成型方法加工,并可精密成型。由于PPS與無機填料、增強纖維的親和性以及與其他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好,因而可制成不同的的增強填充品種及高分子合金,用途十分廣泛,它還可以做纖維和薄膜。。
聚苯硫醚(PPS)經常在許多應用中取代金屬和熱固性塑料,包括汽車油泵、閥門、燃油導軌、電子連接器、插頭、開關和電路板。PPS應用主要是注塑耐熱塑料件,用于電子電器。據悉,國外PPS主要用于電子電氣、汽車工業等領域。其中電子電氣領域的消費量約占總消費量的40%,此領域消費的年均增長率為10%-12%;汽車工業領域消費量約占30%,其年均增長率為12%-15%;機械行業的消費量約占20%,年均增長率為8%-10%:其他領域消費量約占10%。我國PPS主要用于防腐涂層和注塑塑料。
二、全球PPS發展歷史
1.商業化生產源起
1973年美國Phillips石油公司正式在德州設立年產能3,000噸的Polyphenylene sulfide(PPS)樹脂生產工廠,并以Ryton為商品名在市場上銷售。當時PPS的制造方法,在聚合階段僅得到低分子量的Pre-polymer,聚合之后經過空氣中的高溫氧化使之產生某種程度的架橋反應以提高其分子量,因此當時的產品被稱之為“架橋型PPS”。
2.產業化發展階段
隨著美國Phillips石油公司PPS制造專利的到期,從1987年起至1991年之間美國與日本共有5家公司投入PPS的生產與銷售,這是PPS的生產步入第二個階段。此后PPS的市場即陷入供過于求的逆境中,競爭激烈造成價格大幅滑落。1995年起PPS的需求量逐漸呈現兩位數以上的成長率,雖然2001年大幅衰退10~12%,然而產能過剩的現象已稍見緩和。
另外,吳羽化學公司為了有效利用自身產品對二氯苯,成功開發直線型PPS樹脂的生產技術,并從1987年開始生產PPS樹脂,至于摻混與銷售則委托日本Polyplastics公司來經營,Polyplastics公司也宣布從2005年10月下旬起,Fortron全系列的國內價格每公斤提高30日圓,外銷價格每公噸提高300美元。過去以Ryton為商標獨占日本PPS樹脂摻合物市場的大日本油墨化學公司(DIC)從1991年起,亦自行生產PPS樹脂,宣告從Ryton的招牌下脫離而自成一格。DIC更購并Tohpren公司的PPS部門,在日本穩居龍頭之地位,日本PPS工程塑料的經營型態相當特殊,生產PPS純樹脂僅有4家公司,但從事PPS摻混的廠商則有10家。例如DIC亦供料給Toyobo及Sumitomo Bakelite,Toray供料給Asahi Glass及Mitsubishi Engineering Plastics,Tosoh供料給日本G.E公司及出光石油化學公司。出光本身亦有PPS的合成技術與設備,但產能經濟規模不敵大廠,惟有從Tosoh購料來進行摻混較劃算,該公司在PPS配料方面有獨特的技術,特別是高熱傳導材料甚受下游廠商的重視。
美國RTP公司是著名的工程塑料廠商,本身雖然不生產PPS純樹脂,但在市場上供應一系列的PPS塑料復合材料,甚受消費者偏愛,在臺灣亦設有據點稱為亞特必公司(位于汐止),擬搶攻臺灣成長中的PPS市場。歐洲各國則全部從美國或日本進口原料,并摻混成不同規格的產品。Bayer公司在90年代初期曾經生產PPS樹脂,目前已經退出市場。
據悉,PPS的全球需求量包括樹脂本身及摻合物每年約6~7萬噸,雖然距離正式成為泛用工程塑料的需求量門坎值為10萬公噸尚遠,但以2004至2008年預估每年平均成長8~9%來計算,則2010年之前PPS有希望進入泛用工程塑料的行列,成為第六個泛用工程塑料。
三、PPS的特性
1.一般性能
PPS為一種外觀白色、高結晶度、硬而脆的聚合物,純PPS的相對密度為1.3,但改性后會增大。PPS有吸水率極小,一般只有0.03%左右。PPS的阻燃性好,其氧指數高達44%以上;與其他塑料相比,它在塑料中屬于高阻燃材料(純PVC的氧指數為47%、PSF為30%、PA66為29%、MPPO為28%,PC為25%)。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