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技術標準與國外的差距分析及接軌思路
張克俊 (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1) 摘要:采用比較研究方法,試圖通過我國紡織技術標準與國外的差距分析,探討與國際接軌的思路。結論是:
我國紡織技術標準與國外比較存在標準體系上、職能上、考核項目和性能指標上、生態環保和社會責任上、標準更新速度上以及利用技術標準構建技術壁壘上的差距,應通過加強對國外紡織技術標準的動態研究,積極推進紡織技術標準由生產型標準向貿易型標準轉變,把紡織技術標準制定的重點轉向生態化與環保化,高度重視社會責任標準的制定,加快強制性技術標準向技術法規的轉化,積極推廣和認證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加強紡織技術標準服務的信息化等途徑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關鍵詞:紡織技術標準;國際接軌;思路
改革開放以來,與紡織業的快速發展和對外出口的持續增長相適應,我國紡織標準化工作不斷得到加強,已形成了以產品標準為主體,以基礎標準、方法標準相配套的紡織技術標準體系,包括術語符號標準、產品標準、試驗方法標準和實物標準四類,涉及纖維、紗線、長絲、織物、紡織制品和服裝等內容,從數量和覆蓋面上基本滿足了紡織品和服裝的生產和貿易需要。目前,中國紡織品標準包括國家標準(GB)和行業標準(FZ),匯編后共有10冊,包括產品標準6冊,基礎標準和方法標準共4冊,總計400萬字。
基礎的、通用的術語標準和方法標準基本上采用了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紡織技術標準開始跟上國際生態化、環保化、安全化潮流,在2003年3月1日實施《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之后,又在2005年1月1日頒布實施了紡織品強制性國家標準GB18401-2003《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紡織技術測試方法得到了明顯改進,制定了大量的針對性強的測試方法。但是,隨著近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我國紡織業日益融入國際市場之后,現有的標準體制和標準內容逐漸顯現出了其弊端,我國紡織技術標準與國外比較存在明顯的差距。
我國紡織技術標準與國外的差距分析形成標準體系上的差距ISO或國外的國家層面上的紡織標準,主要內容是基礎類標準,重在統一術語、統一試驗方法、統一評定手段,使各方提供的數據具有可比性和通用性。形成的是以基礎標準為主體,再加上以最終用途產品配套的相關產品標準的標準體系。在產品標準中僅規定產品的性能指標和引用的試驗方法標準。對大量的產品而言,國外是沒有國家標準的,主要由企業根據產品的用途或購貨方給予的價格,與購貨方在合同或協議中規定產品的規格、性能指標、檢驗規則、包裝等內容。我國現行的紡織產品標準有不少是計劃經濟體制時的產物,形成的標準體系以原料或工藝劃分的產品標準為主,主要分為棉紡織印染、毛紡織品、麻紡織品、絲產品、針織品、線帶、化纖、色織布。近年來也以用途制定標準,但所占比例極小。標準中除性能指標外,還包括出廠檢驗、型式檢驗、復驗等檢驗規則的內容,形成了各類原料產品“紗線—本色布—印染布的標準鏈。
標準發揮職能上的差距國外將國家層面上的公開標準作為交貨、驗收的技術依據,從指導用戶購買產品的角度和需要來制定,人們稱之為貿易型標準。企業標準才是作為組織生產的技術依據。這種貿易型標準的技術內容規定的比較簡明、籠統和靈活。與之相反,我國大多數的產品標準的職能是用以組織生產的依據,從指導企業生產的角度的需要來確定,人們稱之為生產型標準。為了便于企業生產,生產型標準在技術內容方面一般都規定得比較具體、詳細,比較死,“捆住”了企業適應市場多樣性、多變性而調整自身生產經營的“手腳”。我國按生產型標準理念制定的標準,也不能適用貿易關系超出生產方和購貨方這種情況。例如,按染料類別和工藝制定不同的色牢度等級,在貿易交貨驗收中確定考核依據較為困難,而國外標準的質量指標控制嚴格,色牢度普遍高于國內指標11.5級,尤其是摩擦色牢度相差更多。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紡織產品的新品種不斷涌現,決定了簡明靈活的貿易型標準更能符合市場的需要。近幾年來,盡管我國對生產型技術標準的體制和內容進行了調整,積極吸收貿易型技術標準的長處,如美國的ASTM紡織產品標準已被我國國家技術監督局認可為國外先進標準,但生產型技術標準的徹底轉型仍然比較艱巨。
考核項目和性能指標上的差距由于標準的職能不同,標準技術內容,如在考核項目的設置上、在性能指標的水平上等均有一定的差距。國外根據最終用途制定的面料標準,考核項目更接近于服用實際,如耐磨、紗線滑移阻力、起毛起球、耐光色牢度等。我國的面料標準還缺少諸如接縫滑移、起毛起球、干洗尺寸變化、耐光色牢度等考核指標,不能適應人們對產品舒適美觀性的要求。對服裝的考核主要側重服裝的規格偏差、色差、縫制、疵點等外觀質量,判定產品等級時忽略了構成服裝的主要元素即面料和里料。原料質量與標準與制成品標準不配套、不銜接的問題日益突出。翻開產品標準,為數不少的標準文本中寫有“優等品相當于國際先進水平,一等品相當于國際一般水平”等,實際上僅是個別單項指標水平達到國際水平,但綜合性能達不到;還有個別標為采標的標準,其內容與國外標準相差甚遠。我們知道,紡織產業是一個從原料生產、紡紗、織布、印染、整理、成衣到銷售、消費、處理的整個過程,任何一個環節的質量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產品的質量和使用的安全性,而要保證產品的質量,必須使產業鏈條上的上下游標準相互統一、銜接和配套。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