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蠶絲織物的整理工藝
引言 研究發現,采用多元羧酸作交聯劑,含亞磷酸的堿金屬鹽作催化劑,代替傳統的N-羥基整理劑進行無甲醛抗皺整理[1],可以獲得很好耐久壓燙(DP)性能,并具有優良的耐洗性。在這些整理劑和催化劑中,具有三個或四個羧基的化合物是最有效的交聯劑,次磷酸鈉是最好的催化劑。由于四羧酸如1,2,3,4-丁烷羧酸和環戊四羧酸價格較高,它們的普及受到了限制,因此用價格低的檸檬酸(CA)代替四羧酸。
1檸檬酸整理
1.1實驗儀器及藥品
實驗儀器:YG(B)541-H型全自動數字式織物折皺彈性儀、YG065型電子織物強力試驗儀、702-2型電熱鼓風箱、Y801A型恒溫烘箱、JA1203型電子秤。 實驗藥品:檸檬酸C6H8O7·H2O、次亞磷酸鈉NaH2PO2·H2O、硼酸H3BO3、三乙醇胺(HOCH2XH2)3N。
1.2整理工藝
二浸二軋(浸漬25min,軋液率80%)→水洗→烘干(80℃,2min)→焙烘(140℃~180℃,1.5min~3.5min)→熱水洗(50℃)→冷水洗→烘干(70℃)。 1.3實驗結果及分析
1.3.1檸檬酸(CA)的濃度 改變檸檬酸的濃度,測定整理后的織物的折皺回復角,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CA用量對折皺回復角的影響是明顯的。隨著CA用量的增加,折皺回復角也隨之增大,但當CA的濃度超過7%時,隨著CA用量的增加,折皺回復角反而降低。這是因為蠶絲聚合物分子鏈之間的交聯程度隨著CA濃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當用量太高時,整理劑與纖維之間的反應太劇烈,以致于在織物表面形成一層較厚的整理層,從而降低了織物的回彈性。 1.3.2焙烘溫度
其他條件不變,僅改變焙烘溫度,測試織物的折皺回復角變化,結果見表1。隨著焙烘溫度的升高,反應速度加快,織物的折皺回復角增加。當溫度達到180℃時,織物獲得了最好的折皺回復角。但是當溫度過高時,織物會變黃[2],影響整理效果,可選焙烘溫度為160℃。 1.3.3三乙醇胺濃度
其他條件不變,測試不同的三乙醇胺濃度對織物整理效果的影響,結果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隨著三乙醇胺濃度的增加,織物折皺回復有所下降。因為三乙醇胺帶有三個羥基,在焙烘過程中檸檬酸不僅與絲纖維蛋白質發生交聯反應,也與三乙醇胺的羥基發生交聯。三乙醇胺的架橋效果使幾個檸檬分子產生連接,每一個連接起來的檸檬酸也與蠶絲分子發生化學結合,因此在纖維內可以形成三維的基體,這種結構會增加交聯效果。然而檸檬酸與三乙醇胺發生酯化交聯反應,這對檸檬酸脫水成酐,再與絲纖維發生交聯有一定影響。由于三乙醇胺能抑制檸檬酸的脫水反應,避免了烏頭酸或衣糠酸的產生,提高了織物白率,三乙醇胺濃度可選3%。 1.3.4次磷酸鈉濃度
其他條件不變,測試不同催化劑(次磷酸鈉)濃度對織物整理效果的影響。結果見表2。隨著催化劑用量的增加,織物回復角先增加后下降。這是因為當檸檬酸和蛋白質大分子發生交聯反應后,必然會使原來的分子間力遭到破壞[3],大分子抵抗因外力作用時分子間發生相對滑移的能力下降,所以織物折皺回復角增加較少。只有當交聯達到某種程度后,其折皺回復性才能達到最大。次磷酸鈉可選濃度5%。 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可得出用檸檬酸對柞蠶絲織物進行抗皺整理的最佳工藝條件為檸檬酸7%,三乙醇胺3%,次磷酸納5%,柔軟劑1%,滲透劑0.2%,焙烘時間2.5min,焙烘溫度160℃,浴比1∶25。
2改性2D樹脂整理
2.1復合整理液配方
CTA-701是改性的2D樹脂,可以與CTA-702催化劑、CTA-704彈力軟劑、FK-220C改性硅油劑、FK-ST20滲透劑混合復配,達到較理想的織物抗皺效果。 CTA-701免燙樹脂100g/L
CTA-704彈力軟劑30g/L CTA-702催化劑25g/L FK-220C改性硅油30g/L FK-ST20滲透劑1g/L 2.2整理工藝
浸漬(30min)→烘干(軋液率90%)→整燙→焙烘(150℃~160℃,5min~6min) 2.3實驗結果及分析
2.3.1復合整理液濃度 改變整理液濃度后,測定織物整理效果,結果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隨著整理液濃度的增加,織物折皺回復角先增大后減小,且變化幅度較大,整理液濃度過大會影響織物整理效果。當整理液濃度為3%時,整理效果為佳。 |
<< 棉結形成原因與減少途徑竹纖維的性能和應用 >>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