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化纖工業“十二五”中期業績
自主創新演繹升級主題 編者按:“十二五”以來,我國化纖行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自主創新作為保障實施《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核心和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行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技進步,強化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截至2013年6月底,《規劃》實施時間已過半。為客觀評價《規劃》實施效果,以及在“十二五”以來的新形勢下,分析化纖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面臨的新問題和新特點,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開展了《規劃》的中期評估工作,總結和評價《規劃》實施的進度與效果。 硬實力指標向好 01 產值年均增長18% 產量年均增長10.8% 2012年,規模以上化纖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6888.5億元,比2010年增長39.2%,年均增長18%;化纖產能達到4021萬噸,比2010年增長14.2%,年均增長6.9%;化纖產量3792.16萬噸,比2010年增長22.7%,年均增長10.8%;化纖在紡織纖維加工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70.0%提高到2012年的74%,提高了4個百分點;棉紡使用化纖量由2010年的1060萬噸提高到2012年的1170萬噸,增加了10.4%;化纖產量占全球比重達67.7%,比2010年提高近0.8個百分點。 02 產品差別化率提高7個百分點 規上企業比2010年增加13家 2012年化纖產品差別化率為53%,比2010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化纖產品品種更加豐富,質量和附加值持續提高。新一代聚酯(仿棉)纖維、新一代仿真(功能性)纖維、原液著色纖維等差別化纖維迅速發展,占化纖總產量21.1%。高檔面料及制品用化纖自給率達到82%;產業用化纖比例達27.8%。 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2012年,化纖產能達20萬噸/年及以上生產規模的企業達到46家,比2010年增加13家,合計產能占全行業60.7%,提高了11.7個百分點。 03 聚酯單線規模增加近7倍 勞動力生產率提高22.95% 行業技術水平進步顯著,以聚酯滌綸行業為代表的中國化纖企業單線規模從“八五”、“九五”期間的6萬噸,擴展到現在的30萬噸~40萬噸,規模增加近7倍,且制造成本低,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纖維規格從最早的常規規格(dpf﹥1),到現在的細旦、超細旦(dpf為0.15),紡絲速度從600m/min~800m/min,到現在的4000m/min~6000m/min。以國產化、大容量、在線添加等柔性化聚酯工程與技術(從200t/d到1200t/d)及切片紡、熔體直紡POY、FDY國產化技術與裝備的開發與廣泛應用為代表,中國化纖產業技術已全面升級,具備了較強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截至2012年已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3個,建有省級以上技術中心的化纖企業從2010年的20家增加到40家;以企業為主的產學研用創新平臺、產業聯盟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快;勞動力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從2010年到2012年化纖行業勞動生產率(萬元/人·年)由117.26提高到144.1,2012年比2010年提高22.95%。新產品產值率由14%提高到16.5%;企業著重培養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 軟實力建設加快 04 中國流行纖維趨勢兩度發布 品牌建設工作進入實操階段 企業自主品牌建設推進。化纖企業的自主品牌意識正在逐漸形成,質量管理體系和快速反應體系普遍建立,社會責任體系建設也在逐步展開。企業普遍認識到研發對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技術實力是企業開展品牌建設的重要支點之一。更多以差別化產品為主營業務的化纖企業通過與下游品牌企業合作來打造和推廣自身品牌。 化纖行業創新品牌建設。從2012年開始,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東華大學、國家紡織化纖產品開發中心聯合連續兩年開展了“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研究與發布”活動,推出當前市場流行的10大纖維品種。 據統計,“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兩年來,共拉動相關纖維銷售近200萬噸,增加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纖維流行趨勢的研究與發布是化纖工業走品牌發展的一種有益探索,也是中國化纖工業從追求量的增長到注重質的提升的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 05 緊跟發展需要完成62項國家標準 放寬更大視野加快標準國際化進程 “十二五”以來,化纖協會組織完成了62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定修訂工作,其中國家標準修訂2項,制定行業標準53項,修訂7項,化纖標準數量比“十一五”期末增加47%。其中高新技術纖維產品標準28項,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7項。 此外,協會開展了協會標準的編制定修訂工作,目前已完成9項協會標準,成為國標和行標的補充,在業內得到認可,為協會標準上升為行業標準、國家標準乃至國際標準奠定基礎。 2012年9月化纖協會又主動發起成立了“化纖標準國際化推進委員會”,近30家行業龍頭企業成為推進委員會成員。在協會組織推動下,《紡織品-彈性纖維耐氯化水(游泳池水)性能試驗》(ISO/WD17608)等3項國際標準已經進展到委員會草案(CD)階段?!都徔椈瘜W纖維截面形狀測量方法》等2項國際標準提案通過ISO/TC38國內對口單位組織的專家評審,準備形成國際標準草案。 06 更多標準量化節能減排成果 專項技術助力增產兼顧降耗 “十二五”期間,化纖行業為促進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編制了《中國化纖行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白皮書,在全行業進行推廣應用,并在行業內開展節能減排先進企業評選,以推動行業節能減排技術進步。行業編制了《氨綸工業清潔生產評價技術要求》、《聚酯、滌綸工業清潔生產評價技術要求》和《聚酰胺6工業清潔生產評價技術要求》等標準,率先在聚酯行業開展了碳足跡認證、再生企業體系認證。推薦了重點節能減排技術40余項。同時,這些減排指標是在2011年增加了化纖產量272萬噸的情況下取得的,說明化纖行業“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效果明顯。 重點任務完成出色 07 傳統工藝升級與先進技術引進并行常規產品品質更優附加值顯著提升 行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化纖工藝、裝備及生產自動化控制水平,重點解決生產裝備的柔性化、常規產品的優質化,實現了聚酯滌綸、粘膠、錦綸、氨綸等大型成套裝備的多樣化、高效化生產。行業積極推廣原液著色紡絲技術,加強化纖與下游應用的聯合開發,加快發展高仿真、功能性、多功能復合等差別化纖維,并向智能化方向發展,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 其中,滌綸行業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取得了重大成果。超細纖維紡絲技術、各種截面纖維紡絲技術、微粒子共混紡絲技術、聚合物微量改性技術、復合纖維技術都取得突破;有色纖維、有光纖維、消光纖維、異形纖維、細旦、超細旦纖維、高強力絲、高收縮絲、陽離子可染、多功能混纖復合纖維提升了滌綸產品的附加值。 08 高性能纖維達國際先進水平 T800級碳纖維突破關鍵技術 “十二五”期間高性能纖維的生產幾乎覆蓋所有品種,其中T300級碳纖維進一步實現了穩定生產;T700級高性能碳纖維突破干噴濕法紡絲工藝,超大容量聚合釜、高壓蒸汽牽伸機等關鍵裝備實現自主設計和應用,產業化生產及應用逐步加快;T800級、MJ系列高性能碳纖維已突破關鍵制備技術;芳綸131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連續玄武巖纖維、聚苯硫醚纖維等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芳綸1414、聚酰亞胺纖維、聚四氟乙烯纖維和高強高模聚乙烯醇纖維實現產業化生產,產能在持續擴大。2012年國內高性能纖維總產能達到7.2萬噸,實現出口共計3.8萬噸,高性能纖維行業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09 生物基化學纖維加快發展步伐 新型纖維素纖維技術實現突破 《“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列為支持產業之一,進一步推動了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的發展。 2012年新型生物基纖維總產能達15萬噸。竹漿纖維、麻漿纖維、聚對苯二甲酸混合二元醇酯(PDT)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纖維、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BT)纖維、聚乳酸(PLA)纖維、殼聚糖纖維、蛋白纖維等已實現產業化;Lyocell纖維、PHBV與PLA共混纖維、海藻纖維已突破產業化關鍵技術;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系列纖維、離子液體法纖維素纖維等由中試向產業化突破。 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溶劑法纖維素纖維技術研發已實現產業化突破。Lycoell纖維、離子液體纖維素纖維、低溫堿/尿素溶液纖維素纖維均具備建設萬噸級生產規模的基礎。 10 節能減排重點技術廣泛推廣 資源再生循環利用形成規模 加強行業低碳技術研究,加快節能減排、清潔生產新技術應用、建立化纖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引導社會綠色消費,推動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利用。 其中,粘膠行業開展棉漿粕黑液治理研究,將黑液濃縮后燃燒制堿工藝,既減少排放,還可回收資源。各生產企業已普遍應用粘膠短纖維廢氣治理裝置。一步提硝工藝已形成示范項目,將逐步推廣應用。行業大力推廣大型聚酯聚合裝置乙醛回收利用技術,截至到2013年年初,應用該項技術的企業有3家(聚酯累計產能387萬噸),在建的有1家企業(100萬噸),已經確定在2013年開工建設的有4家企業(聚酯累計產能340萬噸),總計聚酯產能727萬噸。 再生滌綸長絲、工業絲和中高強滌綸短纖維的產品已基本接近原生產品品質,2012年的再生利用規模已超過500萬噸,其中50萬噸的產品品質已達到或接近原生水平。目前,行業已經開始采用化學法回收工藝技術裝備對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2012年已形成年產650萬噸的再生利用規模,其中邊角料300萬噸左右,廢舊家用紡織品回收量350萬噸。 11 重點技術與裝備自主化水平提高 單位產能投資綜合能耗明顯下降 “十二五”以來,行業不斷加強集成創新,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實用技術,突破重大技術裝備研制、重點工程設計、關鍵裝備技術,提高工程公司研發能力和工程化建設能力,增強技術服務能力和水平,注重節能、高效和環保型化纖及其原料裝備的開發與應用。 其中,大型國產化聚酯成套裝置及配套直紡長絲設備在高效節能、在線添加、精密化、柔性化功能組合、低成本化等方面均取得很大進步。聚酯單線產能達1200噸/日~ 1500噸/日,與“十一五”時期相比,單位產能投資下降20%~30%,綜合能耗下降10%~20%,運行成本明顯下降。 錦綸聚合裝置突破了大容量生產裝置的傳熱、傳質等技術難題,實現了生產工藝中均質、均熱,關鍵設備VK管直徑可達2.6米以上,單線產能突破200噸/日。 12 13家企業入圍2013民營企業500強 企業走出國門尋求資源配置新途徑 行業從規模向效益型進一步轉變,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重點企業逐步做大做強。目前化纖企業集團年營業收入超過500億元的企業有2家,超過200億元的企業6家,共有13家化纖企業入圍2013年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上述大型化纖企業和集團已具備產業鏈綜合競爭優勢。 面對化纖行業在原料來源方面的瓶頸,企業貫徹“走出去”發展戰略,在人纖原料、石油煉化等項目上取得了向產業鏈上游整合的成功突破。粘膠企業浙江富麗達集團在2011年成功收購了加拿大紐西爾特種纖維素有限公司,保障公司粘膠短纖生產的優質穩定原料供應;浙江恒逸集團在文萊投資建設煉化一體化項目,打通現有PTA-聚酯產業鏈的瓶頸,化解現有產品原料供應的市場風險,并培育新的業務及利潤增長點。 大型企業在管理創新領域積極推進“兩化融合”,如盛虹集團在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生產線上全面采用智能加工系統及信息化升級改造,包括紡絲智能加工(落筒包裝)系統的研發與應用,加彈智能加工系統的研發與應用,及工廠環節智能物流系統的研發與應用,旨在建立工業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的現代化企業。 在產品開發技術方面,行業協會搭建國際技術合作平臺,鼓勵化纖企業與國際知名跨國公司開展多方面技術合作,將引進的先進技術和商業運作理念與廣闊的中國市場有機結合起來。 13 全方位立體提升產業集群質量 加強建設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 近兩年,化纖產業園區的發展進一步規范化和科學化。各地化纖園區在基礎建設、規劃布局和配套服務等方面均加大投入和服務力度,引導業務關聯度高、產品附加值高的優質企業入園集聚發展。 在產業聚集效應明顯的地區,當地政府部門均確立了以化纖產業為龍頭和主導的區域發展計劃,政策向區域內優質企業傾斜,繼續扶優扶強,進一步提升產業集中度,構建研發設計、質量檢測、信息服務、商貿物流等公共服務體系。 化纖協會從2011年開始在行業內指導建設了7個產業集群,涵蓋了滌綸、錦綸、粘膠、氨綸、丙綸、高新技術纖維、紡機配件和纖維檢測等多個領域,覆蓋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山東、河北等多個化纖行業發達地區。此外,產業集群升級結合推廣特色基地的建設,明確了產業集群和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特色,又可引領我國化纖行業的持續發展,帶動整個行業在產品開發和拓展應用方面的探索與提升。 14 東北部繼續放大集聚效應優勢 向中西部轉移應注重配套布局 “十二五”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具備區位優勢、經濟優勢及產業鏈配套優勢,因而依然是化纖產業最為集聚的地區。東北地區集中發展優勢產業:吉林、遼寧分布有化纖產能,產品以粘膠、滌綸、腈綸為主,其中粘膠纖維總產量占全國的6.2%,腈綸產量占全國的39.7%;遼寧配套有化纖下游產業用紡織品,非織造布產量占全國6.6%。中西部地區具有原料等資源優勢,呈現出資源原料引導型承接化纖產業轉移的特點。例如:人造纖維素纖維企業利用新疆、四川等地區棉花、棉短絨、竹漿等化學纖維資源優勢,從源頭獲取更多原料資源,將產業鏈延伸到前道,提升加工能力。2010年,蓬威石化在涪陵新建了一套百萬噸PTA裝置,為聚酯滌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但應該看到,化纖產業向中西部產業轉移的落腳點在于產業的整體布局和產業鏈的配套,后續的發展需要發揮轉移地區內的油氣煤電方面的優勢,并實現相應的下游產業鏈配套。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