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化纖工業:模式競爭勝于科技競爭
隨著世界經濟逐步進入復蘇軌道,尋求新的、更具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成為全球性緊迫任務。同時,世界經濟結構也在隨之發生深刻變化,進而形成后危機時代的新經濟發展格局。 后危機時代的大國競爭,不僅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競爭,更是不同國家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的競爭。我國化纖工業所面臨的國際市場供需關系、貿易環境、資源條件等都在發生新的變化,這勢必將對中國化纖工業的發展模式提出挑戰。 國際市場需求結構變化仍不明朗 進入21世紀,伴隨著全球化和科技革命進程地推進,世界經濟實現了持續較快發展,穩步擴大的國際市場需求和不斷優化的資源全球化配置條件,為我國化纖工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近十年來,全球纖維消費增長明顯提速,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經濟實體也因此實現了纖維及其制品出口的持續高速增長,從而帶動了本國纖維消費的顯著增長。 2008年9月以來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損傷了全球金融體系,并導致全球經濟出現了相當長時期的大幅下滑,高負債消費模式失去擴張基礎。由于全球經濟結構重新調整平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全球經濟和消費需求的增長很難快速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導致國際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以及數量的增長仍不明朗。因此,在后危機時代,擴大內需將是發展中經濟實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出路,也是中國化纖工業發展的主要出路。 高科技高性能纖維材料加速發展 進入新世紀后,世界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發展迅速,納米科學和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帶動化纖工業發展的高新技術不再是單一學科技術,而是多種學科技術的交叉和融合,這對產業發展已產生了深遠影響。 隨著各種高性能纖維性能的不斷提高、產品規格系列化、新品種以及新用途加速拓展,以耐強腐蝕、耐高溫、阻燃和高強高模四大類品種為典型代表的高性能纖維在全球范圍內已進入蓬勃發展階段,其生產國已由原來僅限于少數發達國家擴展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盡管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但由于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在現代國防、尖端科技和節能環保等領域和諸多產業產品更新和產業升級中的重要地位,其市場前景仍十分廣闊。 功能性纖維作為高科技纖維的重要品種,對緩解和解決資源短缺、環保、節能、保健和開發紡織品新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特殊環境工作服用纖維、光電功能纖維、生物醫藥功能纖維、自清潔和易洗紡織品用纖維、環保用纖維等功能纖維的開發已引起全球高度關注。 纖維智能化則是在功能化基礎上進一步使之具有對溫度、機械、熱量、化學、輻射、電磁等環境條件和外部刺激作出反應的功能。1990年以來,智能型纖維作為一種新型纖維材料,在各個領域普遍受到重視。盡管該技術在發達國家亦尚處研發階段,但已應用到服裝、建筑和軍事等領域中。 纖維及材料應用范圍不斷拓寬 科學發展和新技術的不斷突破正改變著化學纖維的性能及形態,使化纖行業跳出傳統的紡織、服裝領域;耐高溫、耐腐蝕、高強度等高性能合成材料迅速發展,正在生命科學、航空航天、電子、醫療衛生等更廣泛的產業領域中得到應用。 功能性纖維與產業用紡織品是世界紡織業的重要領域,這兩大領域的發展將直接影響世界市場的纖維需求量。 近20年,來功能性纖維的產量不斷上升,消費量也隨之快速增長。1985年~2005年,世界功能性纖維的消費量增長率達127.75%。1998年歐洲高技術紡織品生產用纖維占纖維總用量的38%;日本高技術紡織品用纖維占纖維總用量的45%;發達國家生產的纖維中40%用于生產高技術紡織品的功能性纖維,到2003年,這個數字增長到50%。上世紀90年代末,功能性纖維在發展中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發展中國家功能性纖維制造量達纖維品總量的10%并在繼續增長,到2005年增加到了20%。 減少對石化資源過度依賴 進入新世紀以來,尤其是全球金融風暴之后,處于后危機時代的世界各國,都在急于尋找重新拉動世界經濟繁榮,但又不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新的發展方式。生物產業以其獨特的優勢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并被多個國家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當今全球纖維使用量中天然纖維占40%,化學纖維占60%。天然纖維雖可再生,但受土地面積和種植地域限制,其增長量面臨著嚴重的制約;化學纖維中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合成纖維以不可再生的石化資源為原料,而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僅有一小部分原料可用于生產合成纖維。隨著資源的日漸枯竭和價格上揚,其大規模擴張終將不可持續。突破再生資源為原料的生物質纖維工程化技術瓶頸,以生物技術優化、提升和部分取代傳統化學工藝將是生物質纖維材料進一步擴張的關鍵,已成為發達國家的國家戰略。 化纖工業的高速發展、生產原料的制約成為發展生物質纖維及生化原料的原動力,開發替代石油資源的新型生物質纖維材料及生化原料,并開發新型產業化技術及工程已成為當務之急。 世界化纖產業格局深入調整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化纖產業的調整和重組仍在繼續深入。 美國、日本、歐洲已經退出常規化纖品種生產,轉向發展高科技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強化高新技術纖維的研發與生產應用;同時通過兼并重組、深化產業分工,形成擁有核心技術的專業化集團,已成為全球高新技術纖維及生物質工程技術的領先者和壟斷者。韓國、中國臺灣地區正在退出常規化纖生產,轉向生產高附加值產品,而將部分產能向中國大陸或東南亞國家轉移。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國家,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和歐美對其寬松的貿易環境及其他因素,發揮后發優勢,在常規產品市場方面迅速發展,已成為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有力競爭者。中國大陸還在陸續承接化纖產業的轉移,成為推動世界工業迅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中國已經開始將部分常規產能向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轉移。 資源性原料影響仍將長期存在 在后危機時代,世界各國經濟回升速度不一,世界經濟當前整體復蘇仍面臨許多不確定性,但發展向好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從總體情況看,經濟復蘇對原油等資源的需求會有明顯上升趨勢。據國際相關機構統計,2010年原油需求大約增加了40萬~60萬桶,達到8400萬桶/日。 我國是石油進口大國,自2009年起我國石油進口依存度已高達52%,首次突破了50%的國際警戒線,資源短缺矛盾日顯突出;化纖原料整體進口依存度達43%,主要品種如MEG高達77%,資源依賴型產業特征十分明顯。過高的進口依存度對化纖產業發展的制約越來越明顯。石油價格大幅波動給行業運行帶來較大的風險;而石油價格的長期上升趨勢,將造成化纖等下游產品成本上升,制約產業持續發展。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須加強防范 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呈較快增長態勢,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許多國家和地區迫于國內經濟不景氣的壓力,明顯加大了貿易保護力度。如歐、美、日等國家頻繁地對我國化纖和紡織品服裝實施反傾銷、特保等措施,印度、土耳其、韓國等國家也已加入其中,同時技術壁壘、知識產權、碳排放等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形式也正在加劇。 中國化纖紡織產業是遭受國際貿易摩擦的重災區。“十一五”末,化纖及其下游制品遭受反傾銷措施中的案件多達幾十起,其中2008年新立案7起,2009年新立案7起,期中或日落復審5起。案件共涉及歐盟、美國、阿根廷、韓國、印度、印尼、土耳其、巴基斯坦、巴西、南非等國家和地區。 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影響了我國化纖及其制品出口,2009年化纖出口量、出口額分別下降13.53%、23.55%,化纖長絲紡織品、短纖紡織品出口額分別下降14.25%和10%。“十二五”期間,我國較有優勢的常規化纖產品仍將繼續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關注點,對此,我國行業企業還須進一步加強防范。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