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綸:“寒潮”中的生存之道
“40D賣52000元/噸,這么高的生產成本,我們已經沒利潤了”,“50000元/噸是國內生產企業的銷售底線了”,“48000元/噸,看來只能減產”,“46000元/噸......”在近期不到一個季度的時間內,氨綸市場經歷了贏利—保本—小虧—信心渙散的過程。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氨綸“寒潮”已不期而至,甚至強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 需求方面,從前期政府發布的相關進出貨數據不難看出,中國方面的外貿和經濟增長數據依然強勁;作為往年紡織業進出口風向標的廣交會,此次到會境外采購商逾20.7萬人,創下歷史新高,且出口成交額368.6億美元,同比增長5.8%。 然而,在生產環節,人工、能源、運輸等成本快速上漲,國內終端市場萎縮,資金政策漸趨緊張,加上原材料成本及匯率頻繁波動,導致服裝、鞋業等低端制造業的外圍訂單大幅轉移至具有更低成本的東南亞地區,中小型加工制造企業的冬天已不期而至。尤其是大片服裝和鞋類工廠處于半停狀態,少數企業開始倒閉。實際性需求被一定程度地壓制或轉移。 雖然在紡織原料中比重較小,但氨綸的價格調整每次仍受到以中間商、貿易商和大型織造廠為主的囤貨操作的影響。此次來源于終端的訂單接洽消息始終不明朗,棉紗、滌綸紗等也由于市場環境不佳不斷下調售價,加上氨綸新增產能投料時間集中于下半年,這些因素最終導致市場保持謹慎、觀望為主的態度。 成本方面,主要原料PTMEG受制于氨綸多數廠商大面積減停產的現實及預期,加上其上游原料BDO價格也出現松動,售價已現下調跡象。但PTMEG廠商自身價格計劃及低庫存現狀等,仍對售價有所支撐。而且,氨綸生產商當前及后市短期貨源多屬于前期高成本下的產物,因此成本仍將處于高位。后期以浙江等省為主的嚴厲限電政策,也將進一步加大企業的成本壓力。 供應方面,4月末行業內召開了協調性會議,期間達成減產計劃,加上不少織造廠、中間商庫存早已見底,帶動了少量需求。但是,隨之而來的大宗紡織原料價格迅速下跌,使得氨綸生產商減停產計劃后延,尤其是少數廠商在高庫存下迫于資金、客商要求等壓力,主動進行優惠操作等,又使需求下降,并且謹慎采購的心態愈加高漲,氨綸庫存進一步增加。 “買漲不買跌”的市場常規,持續低迷的內外銷格局,大宗原料波動下織造廠謹慎為主的采購、生產心態,高庫存且持續增加的氨綸庫存……在眾多利空因素的壓制下,氨綸“寒潮”或將持續。此時,若配合限電措施制定減停產計劃,或再次拓展需求狀況相對樂觀的東南亞市場等,將會對整個產業鏈的趨穩及后市回暖等奠定良好的基礎。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