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纖維:承載化纖強國夢
以“生物資源,產業機遇”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將于6月20日在云南昆明開幕。屆時,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國家紡織化纖產品開發中心等單位主辦的“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化纖專業委員會年會”暨“生物基纖維材料與漢麻產業發展論壇”將同期舉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在前往昆明之前,接受了本報的采訪。針對本屆年會以及發展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產業等相關問題,端小平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利用學會平臺:借助更多研發力量加快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化纖專業委員會年會與生物基纖維材料論壇的同期舉辦有什么背景和意義呢?端小平說,在產學研用的發展模式中,“研發”是協會與學會工作的結合點。而隨著發展,研發工作在化纖行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進一步發揮學會的作用成為新時期化纖行業工作的要求。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化纖工業發展基本以規模增長為主,以學習和模仿為主。隨著我國化纖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國際化纖產業格局的調整,行業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端小平說,我國成為世界化纖第一大國后,已經沒有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國外企業即使有能力研發,也會限于市場規模的窄小而缺乏積極性,化纖技術發展的重任已經肩負在了我國化纖行業的身上。 而在模仿和學習階段,國內對化纖的基礎性研究不足,已經成為行業技術進步的短板。高等院校在基礎研究上起著主導作用,但是目前的化纖教材明顯落后于現今化纖行業的發展。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端小平表示,沒有基礎研究作為支撐,技術進步將非常困難。化纖協會與紡織工程學會化纖專委會的工作逐步確立了以基礎研究、科技研發為先導,引領和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的思路。 記者了解到,為夯實理論與學術基礎,推動纖維原創技術的發展,今年學會化纖專委會組織了優秀論文的征集與評選,征文活動在業內引起較大的反響,共收到論文120余篇。征文的獎勵與表彰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與浙江恒逸集團共同設立的“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提供支持,以鼓勵行業切實有效地開展學術研究,深化基礎研究水平。 端小平說,除了化纖基礎理論研究外,前沿技術的研究也是目前的工作重點。生物基纖維是今后化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唯一不落后于國外的新纖維品種,而且在未來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學會學術年會與生物基纖維材料與漢麻產業發展論壇的同期舉辦,正是要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把生物基化學纖維和原料的研發和產業化作為重要工作,引領我國化纖工業新時代的發展。 重視技術投入:帶來前10年的快速發展并助力未來行業的提升 端小平指出,我國化纖行業在2001年~2011年的快速發展,主要歸功于兩個要素:一是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造就了化纖行業發展的黃金10年;二是技術進步給予行業持續的發展動力。 技術進步帶來的行業繁榮有目共睹。我國化纖行業通過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國產化技術裝備水平和工程設計能力不斷提高。端小平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國產聚酯單線產能從幾萬噸到幾十萬噸的飛躍,帶來了國內化纖產能的巨大提升;二是恒逸、榮盛、桐昆、盛虹、恒力等化纖企業,憑借先進技術帶來的后發優勢,成為了行業的龍頭企業。 以恒逸集團為例。恒逸集團擁有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先后在大容量熔體直紡聚酯、PTA、己內酰胺的國產化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行業技術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浙江恒逸集團作為化纖行業的龍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但品嘗了自身倚重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帶來的碩果,同時不斷受益于全行業的技術進步,因而對行業的基礎研究與技術升級格外關注。恒逸出資聯合創立“獎勵基金”也顯得順理成章。 隨著我國經濟增速的放緩,經濟工作以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端小平說,化纖行業在產量增長的同時,也將更加注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企業之間的競爭,從之前更多依靠規模與產量,要轉變為更多依靠技術提升與產品創新。技術提升對于行業未來的發展將產生更大的影響。 另外,端小平強調,化纖行業未來的發展將會是行業繁榮、企業受益。尤其對于龍頭企業來說,行業技術進步,將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與空間。因此,推動行業基礎學術研究和技術研發,龍頭企業也將受益無窮。恒逸集團出資聯合創立“獎勵基金”,是具有使命感的戰略行為和系統工程,體現了企業的創新發展模式和社會責任,也將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影響力。 未來行業做強: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產業的突破被寄予厚望 端小平說,我國從化纖大國向化纖強國邁進,離不開技術的提升,也需要化纖行業在某一領域處于領先地位。行業只有引領發展,才能真正稱為強大。 而綜觀化纖領域,國外許多企業已經放棄了傳統纖維的生產;我國高新技術纖維落后于人,處于學習探索階段;而只有生物基纖維是與國外共同處于起步階段,在海藻纖維等品種上,我國的技術水平甚至超越國外。 大力發展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的意義不只是實現化纖強國的途徑,端小平認為,它的意義更在于:一是該技術的成果可以代替石油,從國家戰略和安全考慮,可作為儲備技術;二是生物基纖維及原料具有可再生和生物降解等特性,對環境友好,符合當下及未來綠色環保的發展潮流;三是該種類纖維具有超越常規纖維的性能,例如生物基PTT纖維綜合了錦綸的柔軟性、腈綸的蓬松性、滌綸的抗污性及接近氨綸的彈性恢復能力,將各種化纖的優良性能集于一身,是當前國際市場最新開發的熱門高分子材料之一,海藻纖維的天然抗菌性能適合于醫用紡織品等。 目前,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門正在聯合推動“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專項實施方案”。記者了解到,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要求,200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已經開始組織“生物基材料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申報工作(現改為“生物基材料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專項實施方案”是這個項目下的分支項目。 當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在世界金融危機后,均把發展生物產業作為走出困境、爭奪高新技術制高點、重新走向繁榮的國家戰略。從20世紀90年代起,美國、歐盟、日本等傳統化纖生產強國一方面受石油短缺、環境問題影響,逐漸退出常規化纖生產,另一方面重新定義纖維材料不僅是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的原料,而且是重要的基礎材料和工程材料。他們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把纖維產業轉向利潤更高、受資源或環境影響更小的高性能化學纖維和生物基化學纖維的研發和生產。 端小平說,《“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把發展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作為重要專項內容,我國要從維護國家安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度,認真落實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的發展規劃。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