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錦綸業:遲到的春天
作為世界上最早誕生的合成纖維,錦綸的發展史卻遠遠比不上它的發明史那樣轟轟烈烈。很長一段時間,己內酰胺反傾銷在客觀上對國內錦綸行業原料供應造成不利影響的同時,也在心理上消磨了業內的創新意志與技術進步的動力。令人欣慰的是,近日通過鑒定的“單線日產200噸錦綸6高速紡用高性能切片裝置及工藝技術”項目,不僅在推進中國錦綸產業鏈升級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更讓人們看到了錦綸行業長時間沉悶之后的活力與爆發力。
作為世界上最早誕生的合成纖維,錦綸的發展史卻遠遠比不上它的發明史那樣轟轟烈烈。僅從規模上看,以2010數據分析,中國化纖產量達到3090萬噸,其中滌綸產量達2513萬噸,錦綸產量僅為161.8萬噸。 具備優異耐磨性和強力、具有良好吸濕性和彈性的錦綸并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這是業內人士長期以來的共識。而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除了原料己內酰胺的嚴重匱乏,關鍵還在于規模化工程技術與裝備的缺失。很長一段時間,己內酰胺反傾銷在客觀上對國內錦綸行業原料供應造成不利影響的同時,也在心理上消磨了業內的創新意志與技術進步的動力。令人欣慰的是,這兩天通過鑒定的“單線日產200噸錦綸6高速紡用高性能切片裝置及工藝技術”項目,不僅在推進中國錦綸產業鏈升級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更讓人們看到了錦綸行業長時間沉悶之后的活力與爆發力。 緩慢發展 1938年10月27日,在美國杜邦公司科學家卡羅瑟斯研究小組的潛心研究下,世界上第一種合成纖維——聚酰胺66纖維誕生了,杜邦將這種合成纖維命名為尼龍(Nylon)。不久,杜邦公司即建設廠房,于1938年在中間實驗室正式生產出第一批尼龍產品。其后的1941年,滌綸在世界范圍內實現工業化,錦綸6在同一年實現工業化。 錦綸的問世,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此首先用它制成降落傘和其他軍用品。戰后,錦綸轉用于民用衣著、織襪,風靡全球。上世紀60年代,錦綸的產量曾經名列合成纖維的第一位。但其后,聚酯滌綸后來居上,尤其是大容量聚酯工程技術裝備的國產化讓國內聚酯滌綸的發展如日中天。 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及行業的發展,我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錦綸長絲生產國,也是錦綸原料全球主要的進口國。近幾年,我國錦綸產量每年都以兩位數的速度在增長。而作為錦綸絲原料的錦綸6切片,特別是適合高性能高品質錦綸絲的錦綸6切片,長期以來一直依賴進口,如2010年進口量80.5萬噸,金額達20多億美元。國內錦綸切片發展步伐嚴重滯后于纖維發展,已成為錦綸行業健康發展的瓶頸。 國內錦綸行業從單線產能每天幾噸到幾十噸,經過了漫長歲月,而且需要大量的投資成本,建設周期長。上世紀90年代,國內整套引進的錦綸6切片聚合裝置,產量低(15噸/天)、能耗高、質量差,無法滿足現代錦綸企業的要求,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被淘汰。截止到2009年,國內現有的錦綸6聚合裝置,雖然單線產量最大達到日產75噸,但質量無法滿足高性能差別化錦綸長絲的需要。 重要突破 2007年8月,北京三聯虹普新合纖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長樂力恒錦綸科技有限公司建設規模為單線日產200噸(最高達210噸)的錦綸6聚合生產線工程。該裝置于2009年10月順利投產。 5月5日,“單線日產200噸錦綸6高速紡用高性能切片裝置及工藝技術”項目鑒定會在福建長樂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堪稱聚酯裝備技術國產化的核心人物,以他作為主任,由東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的資深專家組成的高規格鑒定委員會,反映出業內對該項目的重視,以及其對行業產生的重大作用。大型化、優質化、品種多樣化、節能減排是專家對該項目的精辟總結。 日產200噸錦綸6聚合項目,其裝置為國內首套單線產能最大,采用二段式聚合和全回用技術,將萃取水蒸發蒸餾后直接回用到聚合工序,實現每噸切片的己內酰胺耗用量下降至接近1001千克的水平,大大降低了原材料耗用量。 同時,該項目具有能耗低、產品性能優良等特點,用相關技術生產的半消光切片,質量接近臺灣力鵬和德國巴斯夫,能夠滿足國內錦綸6高速紡用高性能切片的要求;相關裝置最大程度地節省了工程投資,縮短了建設周期(22個月),為我國的錦綸6高性能切片生產開創了一條新路;在工藝和設備方面大膽采用了一系列創新技術,隨著裝置順利投產和開車的一次成功,相關技術在實踐中得到檢驗,為國內錦綸6切片聚合工業的發展積累了成功的經驗。 該項目形成了錦綸6連續聚合生產工藝、錦綸6連續聚合生產工藝中己內酰胺的回收方法、錦綸6連續聚合生產工藝中二氧化鈦添加劑的配制、錦綸6聚合DCS控制裝置等發明專利。整套裝置涉及工藝設備總臺數262臺,其中定型設備123臺,非標設備139臺,部分設備的創新設計在國內屬于首創,如錦綸6聚合新型萃取塔和錦綸6聚合新型干燥塔兩項已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幾點啟示 事實上,單線日產200噸錦綸聚合項目對業界的意義,已經超越了項目本身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它還促使業內對產業鏈合作方式,對中國錦綸產業的定位等進行重新思考。 北京三聯虹普公司與長樂力恒錦綸共同作為被鑒定方參與,開辟了技術鑒定的新模式。北京三聯虹普新合纖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迪告訴記者,這種生產企業與工程企業聯合參與鑒定的模式,體現出產業鏈橫向更緊密地結合,是未來更多企業值得嘗試的道路。三聯虹普與力恒錦綸已有了多年的深入合作。“從第1期合作到第11期,我們的合作非常輕松和有效。對工程公司來講,需要更為理解它的客戶,能夠鼓勵它作更多的具有突破性的嘗試,并有容忍失敗的度量,而力恒做到了。”劉迪這樣評價雙方的合作。 記得前段時間碰到歐瑞康巴馬格的某負責人,他對記者講出了同樣的觀點:“哪些企業能夠給工程裝備公司充分的理解和發揮空間,哪些企業就能夠在技術進步方面更快獲得突破。”他分析認為,中國的很多企業已經具備了這種品質,因此能夠最快將技術、裝備進步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而另一些缺乏這種品質的企業,在競爭中明顯越來越處于劣勢。 另一方面,該項目引發了業內人士對中國錦綸業定位的重新思考。記者問長樂力恒錦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龍:“在世界錦綸產業中,您如何定位中國錦綸業?尤其是與中國臺灣相比,大陸錦綸業的水平如何?”陳建龍很直率地回答:“力恒的技術裝備和產品品質,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能夠與臺灣優勢企業媲美。”看似答非所問,實則以小見大。陳建龍的自信還來自于國外同行的高度認可,巴斯夫總裁到力恒錦綸參觀后十分驚訝并大加贊賞,提筆寫道“中國的巴斯夫”。當然,單個企業的水平仍然難以代表中國錦綸行業的整體水平,但它正在悄然提示——中國錦綸業的春天終于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