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聚酯滌綸如何引領消費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業內人士對于新產品開發究竟應該遵從自下而上的“需求導向”型創新,還是自上而下的“產品引導”型創新爭論不已。雖然這兩種模式各有相對適合的企業,但隨著化纖行業整體發展步入新的階段,尤其是功能性、差別化新型纖維大量涌現,再生化纖產業日益發展等,使得通過新產品的研發推廣創造市場、引導需求,顯得越來越迫切。 近日,由中國化纖工業協會、太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1中國新型聚酯滌綸促進產業升級論壇”在江蘇省太倉市圓滿落幕。短短兩天時間,不論是功能性纖維企業與家紡企業的對接交流會,還是在新型聚酯滌綸論壇上,抑或參觀“中國化纖加彈名鎮”太倉潢涇鎮,都讓人強烈感受到新型聚酯滌綸在引領消費上的大有可為。與會人士從產品技術研發方向、上下游合作、創新推廣模式、完善標準及檢測機制等方面,全方位探討了新型聚酯滌綸的發展之道。 差別化還須突破多重障礙 談輝是蘇州金輝化纖實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該公司是化纖行業內較早一批專業從事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產品研發生產的企業。在纖維界人士眼里,對于一個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而言,談輝及蘇州金輝如今的成就足以令人羨慕——蘇州金輝產品差別化率達到100%,公司是國家功能性差別化纖維開發基地企業,李寧等很多知名品牌都是金輝功能性纖維的忠實客戶。但談輝卻告訴記者:“越往前走,越發現困難重重。”他所說的困難,除了研發過程本身的艱辛,更多包括產品推廣過程中涉及的檢測、標準、上下游銜接等諸多方面的障礙。 根據行業數據顯示,到2010年底,中國化纖總量超過3000萬噸,占世界總量的54%,其中聚酯和滌綸占世界總量的62%。當規模化發展已經到達巔峰時,向質量效益型發展方式轉變已成為業內共識,而通過差異化發展,可以有效地展開錯位競爭,創造市場、創造高附加值?;w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化纖工業差別化發展的主要方向為高性能差別化、超細旦化、功能化、復合化。預計到2015年,我國化纖工業的差別化率將達到60%以上,其中滌綸長絲差別化率將達到67%。雖然方向十分明確,但要通過差別化發展實實在在地提升行業水平,增加企業利潤,卻還面臨著諸多瓶頸。談輝和他的企業,正是中國化纖行業在差別化發展道路中的一個縮影。 “差別化”是上世紀80年代由日本業界首先提出的,對世界化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從“九五”開始至今,中國化纖行業在總量快速發展的同時,積極推動差別化發展,對分散競爭渠道,開拓市場,滿足服裝、裝飾領域的多樣化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造就了一批“專、小、精、特”的優勢企業。但不可否認,國內的差別化水平與國外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在行業轉型升級的新時期,還應注入新的內涵。 比如以“超仿棉”為主導的超仿真聚酯纖維產品,已經成為化纖行業“十二五”產品開發的重要方向,計劃在2015年達到產量800萬噸。2010年底,依托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超仿棉聚酯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項目已作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優先啟動,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東華大學、儀征化纖、蘇州金輝化纖等20余家優勢單位承擔了相關任務。在聯盟等創新機制的促進下,該項目的研發工作得以順利向前發展。但顯然,僅有技術上的進展還遠遠不夠。 建立“1+X”產品模式 參與“超仿棉”項目的一些人士告訴記者,“超仿棉”產品的定價問題至今各方觀點不一。記者從許多下游企業聽到的觀點是“當然要比棉便宜”,他們認為,既然是仿棉的產品,為了克服棉花資源不足而存在,在檔次上自然是次于棉花的。對于這樣的誤解,做“超仿棉”的纖維企業,當然可以從“像棉但優于棉”等性能特點上進行闡述,但要真正提高附加值又獲得市場認可,或許需要更有效的辦法。 對此,東華大學研究院副院長王華平給出的方案是建立“1+X”產品模式,其中1為仿棉的基本品種,具有親水性、柔軟性、保暖性、蓬松性等基本功能指標;X則為強化功能指標,包括抗靜電、抗菌、阻燃、遠紅外、防紫外線等多種功能按需求復合。通過這種模式,使下游企業及消費者真正感受到“超仿棉”產品的價值所在,愿意為其進行投入,而不僅僅定位于模仿棉的角色。事實上,蘇州金輝化纖正是這一模式的先行者,公司研發生產的安全、健康、舒適、環保四大系列產品,每一種都是不同功能的復合體,能夠滿足現代生活的多樣化需求。 多功能復合的目的達到了,但新的煩惱隨之而至,比如同一種纖維或紗線在不同應用領域的定價問題。談輝告訴記者,公司開發的涼爽絲市場銷售形勢不錯,但在毛毯和戶外外套兩個應用領域上如何定價卻犯了難。如果定價不一樣,客戶知道了會不滿意;定價一樣,與外套相比,毛毯對于紗線的使用量大但最終產品售價相對低,毛毯企業處于成本控制考慮,可能就會放棄選擇這種功能性紗線。在記者看來,解決的途徑要么是在用途上作些取舍,要么就學習美國杜邦“萊卡”的經營模式,將該產品在每個領域的特性進行細化,并通過專門的商標進行表述。但目前而言,兩種途徑都不是那么容易。 對于新產品開發與推廣過程中存在的類似問題,不少企業都曾遇到過,浙江華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全忠就坦言,真正做差別化的企業往往感覺很累,因為還沒有一種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很多東西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比如華欣做彩色滌綸長絲及滌綸繡花線,不同客戶對顏色的要求非常多,往往量又比較少,剛開始時企業簡直吃不消。后來,華欣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建立了標準色卡進行統一化管理,才算解決了這一瓶頸。至今,華欣已經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彩色滌綸長絲生產基地,不僅為眾多客戶提供質量可靠、顏色亮麗的產品,還為實現產業鏈全過程環保作出了貢獻。周全忠認為,如果更大限度地采用現代物流和信息化技術,創新生產經營模式,可能走差別化道路的企業又要輕松一些。 “纖維家紡企業都往中間走一走” 當然,如果單純依靠纖維企業的力量,想要將一種新產品沿著紡紗、織布、染整、服裝的產業鏈固有環節進行推廣,最終得到終端消費者認可,實在有些勉為其難。許多纖維企業感覺到通過新產品引導市場需求可能性極小,原因就在于此。正是基于這種現狀,業內一再呼吁加強產業鏈溝通,切實展開各環節間的有效合作,本次論壇在此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在新型聚酯滌綸論壇召開之前,由中國化纖工業協會與中國家紡行業協會聯手籌備的“2011功能性纖維與家紡產品開發對接會”在太倉順利召開,為化纖企業與家紡企業真正實現產業鏈“無縫對接”開啟了序幕。會上,以蘇州金輝纖維、新鳳鳴集團、浙江佳寶新纖維集團、浙江華欣新材料、天津中盛生物工程為代表的化纖企業,與上海水星家紡、江蘇夢蘭、紫羅蘭家紡、孚日集團、杭州藝之龍等家紡企業,就“超仿棉”、阻燃纖維、殼聚糖纖維等功能性纖維材料的研發應用、推廣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代表還在通訊錄上留下了手機號碼,體現出對接的迫切與決心。 記者了解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纖維研發、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具有吸濕排汗、阻燃、抗靜電、智能調溫等功能性的纖維產品,近年來在家紡行業中的應用比例和應用范圍逐年上升。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產業鏈各環節嚴重脫節,功能性纖維生產企業與家紡企業之間相互了解甚少。不少家紡企業使用的功能性纖維都從國外進口;而纖維企業研發的功能性新產品由于難以找到有效途徑獲得下游企業的理解與認可,只能大量轉向國外市場。會上,多家相關企業的代表對此感觸頗深,就連中國家紡行業協會會長楊兆華也感慨:“想不到國內企業就能生產出這么多品種、這么高水平的功能性纖維。” 據中國化纖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介紹,本次會議籌劃已久,傾注了兩家行業協會與相關企業的大量心血。他希望這種由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組織、參與的會議每年可以多舉辦幾次,并且創新會議模式、擴大對接范圍,讓更多化纖與家紡企業能夠從中獲益。他同時提出,行業協會將與有關單位合作,舉行纖維流行趨勢年度發布會,今年發布會將于12月上旬在紹興舉行;行業協會還在與國家紡織化纖產品開發中心聯合,對纖維新產品進行第三方吊牌;同時制定行業協會快速標準,解決標準真空期內市場混亂、不利于新產品推廣等問題。端小平希望這些工作的有效開展,能夠逐步解決目前纖維企業在新產品研發及市場推廣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為行業轉型升級奠定基礎。楊兆華則呼吁“纖維企業與家紡企業都能往中間走一走”,共同克服產業鏈太長、纖維與家紡產品相隔太遠的問題。他指出,家紡協會正在通過一些方式逐步引導消費,比如流行趨勢發布、編寫贈閱家紡產品《消費者指南》等,他希望從引導消費者勤換毛巾、冬夏季使用不同材質窗簾等細節著手,改變一些消費誤區。當消費者向更健康、環保、舒適的消費方式進步時,化纖、家紡等相關行業的產品結構調整甚至產業升級,可能就會容易許多.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