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行業分析>正文
2月28日,絲綢之路集團因積極投身浙江絲綢小鎮建設出現在央視《新聞聯播》上。作為國內絲綢業界的龍頭企業,近年來,絲綢之路集團努力擺脫粗放型生產經營模式,走科技絲綢、文化絲綢、品牌絲綢的道路,取得了響當當的品牌聲譽和領先的行業地位。在近期舉辦的中國香港春季絲綢交易會上,絲綢之路集團獲單最多。日前,絲綢之路集團董事長凌蘭芳在接受《中國紡織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絲綢業要經歷轉型陣痛是必然的,要擺脫粗放型生產經營模式,走科技絲綢、文化絲綢、品牌絲綢的道路是必需的。絲綢并不是夕陽產業,恰恰是朝陽產業。絲綢之路集團轉型升級的方向,就是在今后的幾年甚至十幾年,把傳統制造業深化改造成先進制造業。
把握好品牌“國際化和內需化”
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不能讓絲綢缺位。凌蘭芳表示,純粹從絲綢制造來看,20年內,沒有一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追趕上中國絲綢,這是因為他們的地理氣候、原料品種和人工操作等必備要素和資源稟賦很難超越中國。他認為,歐洲、日本不可能重返絲綢制造領域,印度絲綢在質量上尚需提升,巴西絲綢在數量上與我國差距較大,土耳其、羅馬尼亞只能奪走我國絲綢一部分加工工序,東亞、南亞、中亞的原料與工藝短時間無法追趕我國,而我國絲綢卻有可能將一部分產能轉移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凌蘭芳認為,很多傳統產業還都停留在普通的、簡單的機械制造階段,它與新時代的智能制造、信息化制造的差距就在于沒有導入信息技術?,F代的管理理念實行即時控制、智能控制。很多從事傳統行業的人覺得自己很苦,苦在完全是傳統、手工、機械的。國內絲綢制造的現有設備是上世紀80年代從日本改良過來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絲綢紡織機械上的創新不夠,信息化改造也沒有跟上。
絲綢產業最嚴峻的困難是資金和人才,其中人才缺乏、員工難招,直接影響行業的生命力。絲綢行業贏利艱難,勞動強度大,勞動環境差,勞動收入低,影響人才入行的積極性。“要改變這種局面,除了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員工福利待遇,加快機器換人,實現高效智能化生產以外,還要恢復絲綢職業教育,加快人才培養。”凌蘭芳認為,培育懂絲綢、愛絲綢的產業人才梯隊對于絲綢產業提升至關重要。
在凌蘭芳看來,絲綢行業的出路有兩條:一條是走進紐約、巴黎,另一條是走進百姓家里。前者是品牌國際化,創新設計、創新品種、創新工藝,要與國際化頂級大牌一較高下;后者是品牌內需化,滿足百姓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我國目前人均消費絲綢大約30克,國際是15克左右,只要性價比提高,市場很大。”凌蘭芳說。
推進自動化、智能化等新技術應用
凌蘭芳認為,當前整個絲綢行業都處在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的陣痛之中。這個過程需要跨越幾個絲綢行情周期。以下幾個步驟是必須經歷的:一是去除過剩產能,淘汰中低落后生產方式;二是需要一二三產形成合理產業鏈,現代農業種養+先進工業制造+互聯網經濟時代的設計與營銷,而原先的農工商傳統模式則難以為繼;三是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等高新技術在絲綢產業中的廣泛應用,縮短與其他纖維生產加工之間的技術工藝差距,主要是養蠶機械化、繅絲智能化、織造數碼化、后整理精美化、品牌國際化等;四是產業重組,通過兼并整合,在全國形成幾家有創新能力的絲綢產業大集團,差異化經營,走向行業成熟,引領國際絲綢行業發展。
“每個企業都有創新的機遇,振興行業靠我們自己,我們完全可以自主創新。1733年,英格蘭技工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提高了功效,引發了紗與紡之間的上下紓的效率不平衡,30年后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拉開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序幕。看來都是獨夫之力,實際是行業需求催生。我們現在絲綢產業鏈的效率不平衡是很顯然的。越到前端越落后,每個企業若能攻克一道道難題,必能見到生存藍海。”凌蘭芳說。
具體到絲綢之路集團在該方面的發展,凌蘭芳表示,“十二五”期間,絲綢之路提出過要實現養蠶產業化、繅絲智能化、織造無梭化、后整理精美化、產業重組化、市場內需化、品牌國際化,目前,已經在織造無梭化和后整理精美化有了重大推進。“十三五”期間,集團將繼續攻克繅絲生產智能化、絲綢連產短流程、數碼織造高仿真三項重大技改難題。“目前,絲綢之路集團在絲綢連續化生產實現短流程技改方面已獲得重大突破,成功后可將原來10個工藝流程所減到6個,達到每1億元產值降本100萬元的效果,符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省工減力、品牌提升’的綠色生產原料標準,而且可以衍生出其他科技成果,帶動其他環節創新,優化紡織行業織造工序。”
借“互聯網+”實現行業重組
“互聯網+”的本質就是連接一切、跨界融合。凌蘭芳認為,“十三五”期間,互聯網化必然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絲綢企業要改變低、小、散、弱的狀況,除了用資本紐帶、品牌紐帶、市場紐帶去兼并重組之外,還可以用“互聯網+”來實現行業重組,大大降低整合成本,提升創新能力。凌蘭芳表示:“基于這個思路,我們先從絲綢面料的生產和銷售方面實現“互聯網+”。首先是適應市場趨勢,不在固守原來的大訂單、大批量、大路貨的生產銷售模式,而是依靠互聯網滿足小批量、多樣化、個性化的新需求。讓用戶直接參與品種、規格、款式、花樣的設計和制作,這就要求我們經營實現互聯網化,生產實現物聯網化,在瞬間完成與客戶、市場、同行、供應鏈的即時對接。這個項目我們已經開始實施,如果在絲綢面料方面應用成功,我們還將在服裝、家紡等產業鏈中推廣。”
正是意識到這一點,線上線下齊發力成為絲綢之路集團“十三五”的發展重點之一。凌蘭芳介紹,接下來集團的重點發展方向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是繼續堅守和發展一線大都市品牌商店內的高端品牌絲綢家紡,把品質做到極致,適時走出國門;二是擴大復制工廠店模式,把絲綢4S店建在二三線城市;三是擴展線上銷售,推進跨境電商。
走出去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凌蘭芳表示,絲綢之路集團是能為愛馬仕等歐洲頂級品牌提供超6A生絲的企業,為了保住這個優勢,絲綢之路集團忍受了幾年來繅絲單個企業每年就要虧損500多萬元的壓力。究其虧損原因:一是勞動力成本和其他成本快速上漲,熟練工不斷減少,規模縮?。欢莾炠|原料繭缺少,外地購置原料成本很高。
針對這些難題,凌蘭芳認為,“十三五”期間,有實力的絲綢企業可以繼續探索結合政策導向,加快“走出去”步伐,包括“走到中西部地區去尋找資源、去發展”和“走到東南亞市場。”
在這方面,絲綢之路集團已經走在了行業的前面。接下來,在原料方面,絲綢之路集團將根據浙江省政府要求絲綢產業原料基地化,繼續推進蠶桑走出去戰略,著力推進浙江省內外優質絲綢原料基地建設的產業發展精神,將成功經驗復制到有條件的西部省區,帶動產業化養蠶,這是農科方面的“空間換地”、“機器換人”。
凌蘭芳表示,把前道產能轉出去、賣出去是個好主意。未來,絲綢之路集團在浙江只留絲綢品牌發布和高附加值高科技的后道工序。同時,絲綢之路集團已經參與土庫曼斯坦的絲織項目招標,正在洽談與泰國之間的絲、綢、絹紡項目,也有與越南、朝鮮等國家的合作意向,這些都會在“十三五”期間一一落實。
此外,浙江省政府提出絲綢產業要做到人才梯隊化,表明政產學研聯動育才的思路。“十三五”期間,絲綢之路集團將把制絲、制造、家紡三個廠區作為專業培訓基地,聯合浙江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開辦對外開放的職業學校,培養行業經營管理人才和生產骨干。
“今天很艱難,明天更殘酷,后天更美好。絲綢行業經過艱苦的絲路跋涉和轉型升級,將會再創輝煌。”凌蘭芳對絲綢的未來充滿信心。把傳統絲綢業改造成先進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