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行業分析>正文
剛剛結束的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迎面而來的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值此重要節點,記者專訪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
“十二五”后半期雖然化纖行業進入新一輪調整周期,但整體看,行業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績?2016年化纖行業仍將深度調整,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應持怎樣的心態?應注意哪些問題?預計行情何時好轉?“十三五”期間化纖行業應該把握哪些發展重點?端小平會長對這些行業最為關注的熱點問題一一作了解答。
產業結構:在持續調整中優化
“十二五”后半期,化纖行業進入新一輪調整周期,但從整體看,在幾大品種民用化纖、高性能纖維、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品牌建設等多個領域,我國化纖行業都取得了很多突出成績。“十三五”期間,行業將繼續在這些方面謀求發展。
記者: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化纖行業一直非常重視的工作。“十二五”期間,行業在這方面有哪些成果?
端小平:一是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14年,生產規模20萬噸/年以上的化纖企業達到57家,比2010年增加24家,產能占全行業的66.5%,比2010年提高17.5個百分點。二是技術結構向高層次化推進?;w差別化率達到56%,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再生聚酯纖維產量達560萬噸,比2010年增長30.3%,化纖三大應用領域中“產業用”比例為28%,比2010年提高5個百分點。三是化纖原料自給率大幅提高。
此外,從大的產業結構看,“十二五”期間我國高性能纖維研發和產業化取得突破性進展,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約30年。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范圍內高性能纖維生產品種覆蓋面最廣的國家,生物基纖維新技術研發及產業化也取得重要進展,竹漿纖維、麻漿纖維、PTT、聚乳酸(PLA)、殼聚糖、蛋白復合等生物基纖維實現了產業化生產。
記者:在產業結構的持續調整和優化過程中,技術進步和科技研發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十二五”期間,化纖行業在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端小平:“十二五”期間,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1.3%,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20.7%。同時,行業加大了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力度。纖維原料格局得到優化,單線10萬噸/年的CPL和單線250萬噸/年的PTA技術和裝備實現國產化?;w新品種生產技術顯著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持續提高。超細旦長絲(dpf<0.5)熔體直紡規?;a技術國際領先;滌綸工業絲實現熔體直紡,填補國際化纖技術空白;多孔、細旦、中強、扁平等差別化滌綸長絲和吸濕排汗、保暖、涼感、彈性、阻燃、抗菌等功能纖維和復合纖維的規?;a與應用日趨成熟,支撐著服裝和家紡領域品牌的發展和附加值的提升。柔性結構增強、高吸油、高吸水、過濾分離、生物醫用等產業用纖維也獲得高速發展。
記者:在梳理“十二五”發展成果的同時,企業也非常關注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對于即將亮相的規劃,您覺得企業應該如何用好它?
端小平:目前的行業發展規劃與十幾年前相比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一份規劃在制定過程中經過了一系列科學的測算,并經過反復的討論、修改、推敲和測算,規劃整體比較科學、合理。以化纖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為例,它既不保守也不激進。對于企業來說,如果當時在擴張中都能參照行業發展規劃制定的總量目標進行布局,那么市場當前整體上能減少約10%的供應量,也就是400萬噸~500萬噸的產量。如果真沒有這400萬噸~500萬噸的供應量,這兩年行業和企業的日子都會好過很多。
在“新常態”的市場環境下,一份科學、合理的行業發展規劃對于整個化纖行業的指導作用至關重要,所以,化纖企業應該對行業的“十三五”發展規劃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千萬不能把規劃放在那里當擺設。
競爭格局:“強者愈強”與“專小精特”并存
集中度大幅提高是化纖行業在“十二五”期間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體現,也是市場充分競爭、一批領軍企業競爭力持續增強、行業持續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十三五”期間,化纖行業的集中度仍是關注重點,不過,高度的競爭也意味著“兩極分化”,對于大量中小企業而言,要想不被淘汰,就需要朝著“專小精特”方向努力。
記者:您談到了產業集中度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度背后意味著大型企業集團在競爭中“強者愈強”。從2015年行業運行數據看,行業當前也凸顯出“兩極分化”格局,行業洗牌加速。如何看待這些現象?
端小平:化纖行業當前“既集中度較高,又比較分散”。說它集中度較高是因為,行業這幾年的發展比較良性。“2014~2015年度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500強名單”中,恒力集團排名第五,桐昆集團排名第七,盛虹集團排名第九。這些大型化纖企業集團競爭力持續增強。
這些“龍頭”企業的發展目前還有一個亮點,向上游煉化環節發展。這一方面是受宏觀利好政策的引導,目前,國家煉油行業開始對民營企業放開,恒力在大連長興島的“煉化一體化”項目已啟動;另一方面,當化纖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后,必然向化工和煉油方向發展,這是出于產業鏈配套完善和降低投資風險的雙重需要,因為原料問題對于化纖工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真正打通產業鏈后,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領軍者的競爭力還將增強。
但另一方面,我國化纖行業當前共有400多家企業,相比發達國家化纖企業的總數量,這個量還是多了。以民用錦綸絲行業為例,最大的企業年產能約30萬噸,而江蘇省海安縣這個錦綸產業集群整體產能約為40萬噸。所以,“十三五”期間,行業集中度和分散度并存的問題仍然是重點關注問題。
整體看,有企業贏利,有企業虧損甚至破產、倒閉,這是市場競爭的正常情況,也是一個行業優勝劣汰的正常表現。按照規律,一個行業正常的狀態是70%~80%的企業能夠贏利,20%~30%的企業經營能夠持平或者虧損,企業要看自己屬于哪個“梯隊”。
記者:當“大佬們”越來越強大,行業里占主流的中小型企業如何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空間?
端小平:從2014年開始,化纖行業的發展開始出現較大的分化,有一批產品開發做得好的“專小精特”型的中小型企業如德福倫、永盛等的贏利水平已經恢復到2011年左右的水平。當大環境整體低迷,這些中小企業的效益反而獲得了恢復和提升,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單純拼規模、拼成本的時代已經過去,或者說正在逐步遇到瓶頸,“十三五”期間,專注于產品開發和差異化,則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是一條必由之路。
記者:不同定位、規模的企業,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很關鍵。但當前,市場行情整體不樂觀,不論是哪類企業都很關心行情何時好轉?
端小平:任何一個行業不可能獨立于宏觀經濟之外發展,但是宏觀當中通常又凸顯出行業的特殊性。必須強調,市場已經不可能再恢復到2010年時的情況,化纖企業不應該還抱有這樣的想法。那時的行業環境屬于經濟強刺激過后帶來的“虛假繁榮”,那時的贏利是一種非正常環境下的贏利狀態,那樣的日子也永遠不會再來。行業現在所能盼望、所應該企盼的是,日子不再過得那么難受。
行業整體要有所恢復跟宏觀經濟走勢密切相關。如果“十三五”宏觀經濟按照年均增長6.5%的規劃指標運行,我認為,再過兩年,化纖行業的日子會比現在好過多了。
軟實力:借纖維流行趨勢塑“企業品牌”
“十二五”期間,中國纖維流行趨勢連續發布四屆,在行業內引起巨大反響,在提升“中國纖維”整體競爭力的同時,也給行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十三五”期間,化纖企業應該更加積極融合、跟進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加速打造“企業品牌”。
記者:“十二五”期間,已連續發布四屆的“盛虹·中國纖維流行趨勢”,促進了化纖新產品的宣傳和應用推廣,逐步形成了化纖產業鏈上下游有效對接的新模式。參與發布纖維流行趨勢的化纖企業其新產品銷售利潤率達到18.7%,是同期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率的5倍。“十三五”期間,化纖企業在打造品牌方面還應注意哪些問題?
端小平:協會推出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搭建了一個平臺,企業應該積極跟進。協會可以搭建公共平臺,但是卻不可能替代企業去做企業層面應該深入去做的事。所以,企業不能等纖維流行趨勢發布的熱度過后,才想起來要推廣、傳播品牌,那樣的效果是事倍功半的;而如果能積極融合、跟進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進行品牌推廣和建設,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化纖企業品牌建設的意識整體比較薄弱,這里說的品牌,不是“產品品牌”,而是“企業品牌”。我們整體推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提升的是“中國纖維”品牌在國際市場的整體形象和競爭力,“中國纖維”強,則意味著中國企業生產的化纖產品是最好的。
國內化纖企業要打造的品牌,應該是“企業品牌”。對于盛虹、恒逸、榮盛、恒力、桐昆、新鳳鳴、力恒、華鼎、三友等“龍頭”企業來說,需要通過持續的“企業品牌”打造,告訴客戶,“只要是我生產的就都是好產品。”
客觀來看,如果讓國內化纖企業打造出幾個像萊卡這樣的“纖維品牌”,難度較大,因為一個“纖維品牌”的打造要求具備多種條件,如這種纖維的特點要非常鮮明,市場規??臻g有限等,但國內市場目前形成這些條件較難。所以,在打造“纖維品牌”難度大的情況下,中國化纖企業應該加大力度打造“企業品牌”,比如打造“盛虹制造”等。打造出這樣的“企業品牌”,并不是意味著他們生產的所有產品附加值都是最高的,而是意味著他們生產的所有產品品質是最好的。
所以,“十三五”期間,行業將繼續大力依托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繼續提升“中國纖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也將更深入地引導化纖企業打造“企業品牌”。
“供給側”啟示:緩節奏,發展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意味著,當前宏觀經濟發展的側重點開始有所調整,更加注重從“供給側”入手推進改革。具體到化纖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對于“十三五”推進行業繼續進行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供給側改革”是當前的經濟熱詞。它給化纖行業在“十三五”期間的發展帶來哪些啟示?
端小平: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動力主要依賴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特別是依靠投資來拉動,這更多地側重于從需求端入手。但當前,實體經濟層面整體面臨去產能壓力,經濟結構整體需要優化、調整、升級。在這一大背景下,“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意味著要轉變觀念,形成新主體,培育新動力,發展新產業。
具體到化纖行業看,此前行業的周期性特征表現,是在起伏當中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企業雖也有階段性憂慮,但從內心深處并不那么擔心,他們都明白困難是暫時的,很快就會度過“陰霾”迎來陽光。但當前形勢已發生根本變化,本輪調整持續的時間已經足夠長。行業里有60%~70%的企業已經能夠清楚地認清新形勢,但依然有部分企業對此還沒有正確的認識,而沒有正確的認識就有可能會犯錯誤。
所以,“供給側改革”給化纖行業帶來的啟發,首先是要調整理念,加強自我約束,按捺住自己易動、不安的心,適度降低投資熱情,使擴張節奏緩下來。
第二,思考接下來要發展,是發展什么?依據市場需求的變化,今后化纖行業的發展已經不只是把量降下來,而且“量”本身也要變化,也就是調整結構,淘汰掉落后產能,優化存量,通過技術改造,加強研發來開發新產品,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市場需求。“供給側改革”意味著除了要關注量,更要關注水平、質量、品種,這都有利于科技進步和創新。
第三,在“供給側改革”新思路的指導下,可以借助“一帶一路”政策,嘗試探索把國內的部分產能轉移到海外。“十三五”期間,借助整個紡織產業國際分工格局的調整,利用東南亞等國家紡織業發展較快對原料需求的旺盛增長所帶來的海外化纖投資機會,行業可以積極探索把國內部分產能適當轉移到海外的可行性,一方面化解國內部分產能壓力,另一方面加強產業國際布局。
記者:每個行業都有自身不同的特點,但又都處在一個大的經濟“生態”中。化纖行業“十三五”期間要想更好地貫徹“供給側改革”的思路,還需要哪些配套條件?
端小平:化纖行業的“供給側改革”迫切需要更加市場化、更加完善的金融體系的配套改革。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必然要更加依靠市場力量,甚至行政力量淘汰掉那些“能耗高、效率低,且沒有改造提升空間”的落后產能。
特別要強調的是,需要淘汰的是“已沒有改造提升空間”的落后產能。實際上,企業的有些裝備經過改造,還能夠生產小批量、多品種、差別化的產品。目前一些日本企業還使用著上世紀70年代的設備,所以,如果對國內一些化纖企業的裝備只是簡單地從生產年限、能耗、運作效率等指標考慮,進行“一刀切”式的淘汰,這將造成資源的另一種浪費。
而現實情況往往是,落后產能在淘汰過程中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一些項目目前出現問題,如果要申請破產清算,就會涉及到擔保、銀行壞賬等問題,使本應退出的產能無法退出。可以說,金融系統的這一問題已是長年累月積重難返,已對實體企業的經營形成很大制約。
所以從更深的層面看,包含化纖行業在內的各行業企業的生存環境都是一個大的“生態”。任何一個行業、一家企業要想更健康地發展,還需要更加市場化、更加完善的金融體系的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