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行業分析>正文
1.科技,從跟隨模仿到自主創新
正值“兩個五年”交會之際,紡織科技領域的一項成果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在科技成果層出不窮的當今,該項成果榮獲了香港桑麻科技獎特等獎,也獲得了“紡織之光”2015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一等獎,并突破了干法紡聚酰亞胺纖維的關鍵技術,這就是“干法紡聚酰亞胺纖維工程化關鍵技術及成套設備研發”。該項成果不僅僅是一種纖維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中國紡織業科技創新正在從跟隨模仿向自主創新轉變。
自主創新,是紡織“十二五”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經過五年的發展,《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發展綱要》中的“十大類50項關鍵技術和110項先進適用技術”都取得了突破,獲得了一批科技創新成果,主要集中在纖維材料、紡織加工、染整、產業用紡織品、重大紡織裝備、紡織信息化等領域。據統計,“十二五”期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共獎勵了科學技術成果650項,其中一等獎63項,二等獎223項,三等獎364項,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推薦的17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康平納集團公司的“數字化筒子紗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評價說,“近年來建設紡織科技強國的實踐表明,自主創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撐引領作用,有力地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科技成果涌現的背后是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而產學研聯合攻關被證明是科技創新順利進行的重要途徑。干法紡聚酰亞胺纖維產業化的突破是東華大學和江蘇奧神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攻關的結果;數字化筒子紗染色技術的突破背后是康平納與機械研究總院合作的成就。僅在2015年科技獲獎的項目中,就有近一半屬于產學研聯合攻關成果。孫瑞哲指出,“近年的科技成果及其產業化應用證明,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學研緊密合作,大中小企業共同參與,是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附加值,加速產品升級換代,引領企業轉型升級,帶動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渠道。”
在行業邁向“十三五”的關鍵時期,中國紡織業明確提出,科技創新將在全行業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過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引領作用,是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品牌創新等諸多創新的基礎和源泉。孫瑞哲提出,紡織科技創新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聚焦行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進科技體系協同創新,加強標準支撐體系建設,推進紡織技術裝備、自主創新、產品開發水平和能力全面提升。
2.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遭遇貿易拐點
回顧“十二五”以來我國紡織服裝出口情況,總體平穩,但出口壓力不斷加大。尤其是2015年,紡織服裝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未來隨著一系列的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以及人民幣匯率的下行,出口有望實現低速增長。
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進出口數據顯示,2015年前11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為2569.46億美元,同比下降5.8%。其中,紡織品出口額為997.21億美元,同比下降2.6%;服裝出口額為1572.25億美元,同比下降7.7%。
回顧“十二五”以來我國紡織服裝出口情況,總體平穩,但出口壓力不斷加大。2014年紡織品服裝出口3070億美元,“十二五”以來年均增長9.7%,占全球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36.8%,一般貿易比重占76.2%??梢钥闯?,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總體仍然平穩。但自2012年以來,受到世界經濟復蘇仍顯乏力、市場需求偏于低迷、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復雜形勢下,紡織服裝出口外部環境也愈加嚴峻,出口也進入低速增長的“新常態”。尤其是2015年,更是多年來紡織服裝出口首次負增長。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國際市場復蘇乏力仍然是我國出口受制約的主要因素。“目前歐洲經濟被難民危機、恐怖襲擊等打亂陣腳,美國經濟回暖對于中國出口的實際作用也在減弱,導致我國出口表現不佳。”白明說。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統計中心副主任劉欣也表示,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紡織服裝出口表現。首先是國際市場需求仍缺乏加速擴張的動力。發達經濟體是主要的終端產品消費市場,但僅有美國市場在宏觀經濟緩慢復蘇帶動下持續增長,而占行業出口比重27%的日本和歐盟經濟十分疲弱。其次,匯率波動也直接影響出口收入及統計。歐元、日元兌人民幣匯率持續較快貶值,一方面削弱我國相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業的結匯損失風險。
商務部日前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5年秋季)》指出,出口下降主要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復蘇勢頭趨緩,國際市場需求疲弱對中國出口形成較大沖擊。從內因看,外貿綜合成本居高不下,傳統競爭優勢繼續削弱。加上前期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出口進一步受到抑制。
外貿壓力確實很大,但是外貿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不能輕易放棄。江蘇堂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荊玉堂表示,出口貿易中我們的成本優勢不在了,但這并不是壞事,這就迫使我們去創新,去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生產出具有更強競爭力的產品,以滿足國際消費者的需求。很多紡織服裝企業家也都表示了相同的觀點,地球是平的,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企業做好自己的產品,關注產品的質量和差異化,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就不愁沒有訂單。
供給和需求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而外貿是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跨國銜接,自貿區和“一帶一路”也都是為了和他國對準合作機會,只有對準了比較優勢,紅利才會出來。劉欣表示,未來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壓力仍然較大,但今年除了基數低之外,一系列的政策紅利則將進一步釋放,加上人民幣匯率的下行,出口有望實現低速增長。
3.紡織業“內外”兼具,“東西”共舞
近年來,我國紡織業的跨國布局呈現加速推進態勢,目前中國對外投資快速發展,形成了一批有實力的國際化企業。未來,伴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實施,紡織企業將著眼于全球化資源優化配置,更主動積極地實施產業轉移和“走出去”戰略。
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經濟整體仍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深度調整階段,全球貿易政策變革正在深刻影響全球紡織供應鏈的重塑,TPP等區域貿易協定將對我國產業健康發展造成較大挑戰,加快紡織產業跨國布局的形勢十分緊迫。
自從2000年“走出去”戰略正式提出以來,國家支持和鼓勵企業“走出去”到海外進行生產投資,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為國內企業特別是紡織服裝企業走出去帶來了福音。作為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前沿地帶,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內陸地區大力推動當地企業“走出去”,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正呈“東”“西”并進之勢。
“十二五”時期,我國紡織業的跨國布局呈現加速推進態勢,行業眾多骨干企業進行跨國資源配置主要沿著兩條主線進行:一條主線是以產業資本為主導,通過綠地投資、合作進行生產力的跨國布局,打造“中國+周邊國家”的制造基地布局模式,維持和提升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領先優勢;另一條主線是產業資本通過海外直接投資、并購,對全球范圍內的優質原料資源、設計創新資源、品牌資源和市場渠道資源進行垂直延伸和掌控,帶動行業整體向產業價值鏈的高附加值領域滲透。
據了解,目前中國對外投資快速發展,在境外投資的企業已近3萬家,而來自我國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省份的2600多家紡織服裝企業進入了約108個國家和地區以綠地投資、股權并購、資產收購和合資等方式對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進行同步投資,并形成了一批有實力的國際化企業。如開創了中國企業并購日本主板上市公司的先河,在“中巴經濟走廊”上持續發力的如意集團,及實施了以國際化為中心的“1+5”戰略的上海紡織集團等。
紡織產業邁開大步“走出去”,機會在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給出了答案,他表示,“十三五”期間,“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實施,紡織企業將著眼于全球化資源優化配置,更主動積極地實施產業轉移和“走出去”。
一是進一步拓展紡織區域發展空間。新疆、寧夏等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由過去主要依靠成本優勢和政策優惠,更多地轉向依靠市場配置、優化環境、提升服務和激發創新等方面,依托內陸城市群,滿足不斷升級的內需消費要求。東部地區重點發展技術研發中心、時尚創意中心和品牌營銷中心等價值鏈高端環節,率先建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制造示范基地,發展電子商務交易、紡織服裝物流、檢驗檢測認證、節能環保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
二是加快國際化產業布局。鼓勵行業龍頭骨干企業“走出去”跨國布局原料加工環節,穩定原料供應保障。引導紡織企業在基礎設施、政策和貿易環境方面有優勢的國家和地區,直接投資或間接控制實施“中國+1”的跨國產業鏈布局戰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在石油化工及棉花、森林、勞動力資源豐富以及靠近目標市場的國家投資紡織項目,帶動紡織裝備出口,進而實現產能國際化。引導優勢企業整合全球資源提升價值鏈水平,掌握目標市場屬地銷售品牌和市場渠道資源。
確實,中國紡織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走出去”對于建設紡織強國、鞏固中國紡織業的全球地位有著重要意義,“走出去”應與國內紡織產業轉型升級形成良性互動。
4.纖維創新領銜“新穿著體驗”時代
“十二五”時期,紡織工業在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引導下,持續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科技創新、產品升級方面成效顯著,多項行業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并得到推廣,產品進一步升級,市場一片繁榮景象。
技術進步離不開創新發展。“十二五”時期,紡織行業在黨和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引導下,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問世。
據悉,“十二五”時期,高性能纖維研發和產業化均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化學工業纖維協會會長端小平就曾舉例說道,“十二五”期間,高強型碳纖維實現了干噴濕法紡絲的產業化、規模化生產,高模型、高強高模型碳纖維也已突破關鍵制備技術;間位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聚苯硫醚纖維等產品產業化達到國際水平;對位芳綸、聚酰亞胺纖維、聚四氟乙烯纖維和高強高模聚乙烯醇纖維基本實現產業化生產。“我國已成為全球范圍內高性能纖維生產品種覆蓋面最廣的國家。”端小平強調。
此外,差別化纖維也得到快速發展。作為化纖行業的排頭兵,盛虹就在“十二五”期間專注于在差別化纖維領域謀求突破,不斷研發新品,為客戶提供“私人定制”。截至2014年,盛虹化纖板塊年產能已達165萬噸,差別化率達85%。2014年11月,由盛虹主導完成的“新型聚酯聚合及系列化復合功能纖維制備關鍵技術”項目榮獲“紡織之光”2014年度科技獎一等獎。
生物基纖維新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在“十二五”期間也取得重要進展。竹漿纖維、麻漿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纖維(PTT)、聚乳酸(PLA)、殼聚糖、蛋白復合等生物基纖維實現了產業化生產,萊賽爾纖維、聚羥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與聚乳酸(PLA)共混纖維、海藻纖維等主要品種突破了產業化生產關鍵技術。“十二五”期間,纖維原料格局得到優化,單線10萬噸/年的己內酰胺和單線250萬噸/年的精對苯二甲酸生產技術和裝備實現國產化。
同時,化纖新品種生產技術得到顯著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也持續提高。“十二五”期間,由中國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的“超仿棉合成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開發”項目啟動以來,新一代聚酯仿棉纖維研發有序推進,標準體系逐步構建,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
近兩年來,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與中國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出的“逸綿”,已經成為整個紡織行業纖維品牌建設的典范,為企業建設纖維品牌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正如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負責“逸綿”相關工作的廉志軍教授所說:“‘逸綿’表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并且在發展中繼續壯大,相信‘十三五’期間屬于‘逸綿’的故事還在繼續。”
目前,“逸綿”終端產品已經應用于幾乎所有傳統聚酯纖維所涉及的服用領域,特別是在高品質運動服、工裝等純聚酯、聚酯/棉混紡產品應用較多的領域中,“逸綿”產品以良好的手感、良好的吸濕速干性、良好的抗起毛起球性、出色的仿棉效果得到了各大運動品牌、中國石化等大客戶的認可。尤其是在穿著舒適性方面,“逸綿”產品和傳統聚酯產品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真正體現了仿棉的特點,“逸綿”作為傳統聚酯升級換代產品的理念已經逐步得到市場認同。
5.棉花體制改革,“死結”解開
從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到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棉花產業經歷了“風雨飄渺”的五年,紡織產業也受到了重創,至今仍處在恢復中。慶幸的是,被稱為“死結”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終于在實施三年之后取消,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棉花體制改革正在逐步形成。
縱觀行業整個“十二五”,沒有比棉花更讓行業“操心”的事了。
2011年3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了《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并于2011年9月開始實行。我國棉花也由此進入了三年的棉花收儲時代。
從2011~2014年,這一政策的實行,有效穩定了我國棉花價格,但伴隨而來的負面問題也日益突出。
首當其沖便是國內外棉價倒掛。數據顯示,這三年期間,我國棉花價格與國際棉花價格最高時候的差價達到了5000元左右。“過去企業用棉一般在70%~80%,現在大多數企業下降到40%~50%。”福建一家紡織企業主坦言:“巨大的棉價差讓我們不得不減少用棉。”
其次是棉花質量下滑,三絲問題嚴重。行業人士就曾指出:“棉花質量問題非常大,有虧重、三絲、短絨、等級混亂等一系列問題,現在國儲棉的棉花根本就紡不出高品質的產品。”
事實上,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也無法保障棉農的利益。“現在種植棉花,效益一年不如一年,而且棉花種植費工又費時。”山西運城棉農李六一向記者表示。
以上的這些問題極大制約了我國棉花產業鏈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不僅我國棉紗產品受到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強大沖擊,同時也把保持數年世界第一產棉大國的地位在2014年拱手讓給了印度。
違背市場規律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面臨著“四面楚歌”的境地。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并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2014年4月,國家宣布取消實行了三年的棉花臨時收儲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在新疆實施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
經過一年多的實施,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從目前來看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棉價已開始與市場接軌,棉花質量有所提高,棉農收入也有了保障,行業市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機制正在逐步形成,棉花產業鏈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但需要關注的是,在棉花產業邁進新時代的進程中,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仍然存在著缺陷。如:強制入庫公檢,入庫公檢流程復雜、繁瑣,且費用高等問題制約著棉花產業的健康發展,使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并沒有真正走向完全市場化道路,這很顯然有悖于以市場化為原則的改革。與此同時,就整個棉花產業鏈來說,關注的焦點除了在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外,還要重視棉花質量的提升。
正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在新疆調研中所強調的,現在企業棉花用得少,不是沒有需求,而是企業對棉花質量不太滿意。當前棉花產業發展問題在價格和質量上仍存在著突出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棉花銷售困難。新疆在棉花生產上要繼續下工夫,提高棉花生產效率,并要不遺余力地把棉花質量提上去,真正把新疆打造成我國重要的優質棉生產基地。
開弓沒有回頭箭,棉花體制改革已經艱難邁出了第一步,希望在“十三五”期間,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能夠真正走上市場化的道路。這也是棉花產業鏈最為迫切的呼聲。
6.開創新格局,產業用增速領跑成亮點
“十二五”期間,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除了承擔起我國紡織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任,還向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組成部分和橫跨諸多領域的多元化高新技術產業進軍。
據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高速增長,經濟效益持續改善,技術進步成效顯著,重點子行業發展迅速,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很好地承擔起我國紡織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任,并成為紡織工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和主要途徑之一。
產業規模高速增長,經濟效益持續改善。“十二五”期間,作為紡織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主要經濟指標,纖維加工總量、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出口年均增速都是兩位數,而最大的亮點就是工業總產值的增速,2015年1~8月,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增長13.5%,2014年全年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增長達到12%,是整個紡織行業工業總產值增速的兩倍??梢哉f,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引領整個紡織行業的經濟增長。
雖然從纖維加工總量來看,產業用所占比重還小于服裝和家紡,但是在2014年,服裝、家紡、產業用纖維加工總量比重已經由2010年51:29:20調整為46.8:28.6:24.6,產業用紡織品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產業用紡織品產業規模和經濟增長都向著做大做強方向發展。
“十二五”期間,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不僅涌現出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獲行業科技進步獎項目,而且產業用紡織品各個子領域中都涌現出了非常多的創新成果,形成了萬眾創新的局面。
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服務鏈條不斷延伸。行業創新還表現在從無到有的應用領域的拓展。煤礦的隧道礦井支護系統,過去都是用金屬網,現在普遍用多軸向經編織物。“十一五”時期經編織物進入風電領域,現在經編管狀織物進入了隧道,以預防爆炸隱患。
此外,行業生產性工程服務能力更加突出。產業用紡織品企業正不斷延伸服務鏈條,除生產優質產品外,還提供后期的培訓、安裝、服務等一系列工作。而這正符合了國家提出的由“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變的要求。目前,產業用骨干企業的服務性收入所占比重正不斷提高。
“十二五”已經過去,“十三五”就在腳下。李陵申指出,對于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來說,“十三五”時期最大的機遇是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長。不過他也談到,當前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仍存在諸多困難,如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產業鏈配套和產需銜接不盡完善;產業集中度偏低,品牌價值缺失;標準化工作滯后于行業發展需要等。因此,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在“十三五”時期將完成五大任務:一是轉變發展模式,加強自主創新;二是促進產需銜接,推動產業融合;三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國際優勢;四是倡導責任生產,發展循環經濟;五是完善平臺建設,實現服務升級。
7.國產裝備登上國際舞臺,較量話語權
“十二五”期間,中國紡機業主營業務收入從1000億元穩步增長至1200億元;出口額突破30億美元大關,并形成貿易順差;國內市場占有率幾近80%??卓越成績的背后是中國紡機業硬實力的提升。
正如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王樹田總結紡機“十二五”的表現時所說,國產裝備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產品結構持續優化,出現了不少比肩甚至超越國際水平的裝備技術。據中國紡機協會對228家內資重點企業專利調查結果顯示,“十二五”期間,共授權發明專利996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4176項,比“十一五”分別增長了176.7%和204.6%。各個領域均取得了不少創新產品技術。
在紡紗設備領域,450鉗次/分的棉紡精梳機研發成功并投放市場;自動落紗粗紗機及粗細聯系統、細絡聯型和紗庫型自動喂管自動落筒機形成小批量生產;全自動粗紗機及粗細聯系統的全自動集體落紗及自動生頭技術、管紗識別技術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在織造設備方面,國產噴氣織機實際應用車速達到500~700轉/分鐘,國產高檔劍桿織機實際應用車速達500~550轉/分。片梭織機在產業用產品領域的創新能力也在加強。
化纖裝備的智能化、全流程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開始推廣應用?;w長絲生產自動落卷和物流系統已實現產業化。全自動高速卷繞頭的錠長從1200mm發展到了1800mm。日產200噸滌綸短纖成套生產線已研發成功并填補國內空白。在線添加技術的研發成功,為化纖差別化生產提供了基礎支撐。
在針織裝備方面,國產多功能針織圓緯無縫成型機研制成功,同一臺設備可實現單面、雙面、提花圓機、橫機和內衣機的功能。國內橫機生產企業紛紛推出單機頭3系統或4系統的電腦橫機。國產經編機已普遍采用電子送經技術和電子牽拉卷取技術,電子賈卡提花技術以及電子橫移技術已經趨于成熟。
印染設備工藝參數數字化在線檢測與控制技術已取得長足發展,濃堿及雙氧水濃度再現檢測及自動配送系統、染料與助劑自動配送系統、定形機在線監控系統等在不斷發展中得到應用。自動化筒子紗染色生產物流系統,實現從化料、染色到物料轉運全過程自動化作業。數碼印花機噴印速度已達1000平方米/小時。
國產多模頭紡粘熔噴復合非織造布生產線研發成功。滌綸紡黏合梳理成網的土工布生產線已經實現產業化推廣。數控、在線檢測等技術也在非織造布裝備中廣泛應用,全自動汽車內飾一步法成型生產線研制成功。如高速非織造布針刺機、碳纖維三維立體織造技術與裝備等新型產業用紡織品生產裝備研發成功,并獲得市場認可。
此外,紡機專件制造質量明顯提高。如“鋼絲圈表面處理技術研究”項目,解決了鋼絲圈表面處理重大關鍵性技術難題,鋼絲圈的壽命顯著提高。
事實上,這兩年行業人士所熟知的魯泰集團印染數字化車間、江蘇大生集團數字化紡紗車間等行業重點項目,很多都是國產裝備的杰作。從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康平納“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到經緯股份的棉紡自動化、連續化成套設備??國產裝備已然“技術范”十足。
8.紡織業迎生態文明“第一考”,開啟綠色未來
作為我國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紡織工業率先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征程。2014年,國家環保部開始更多地從行業角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選擇紡織、煤炭和旅游三個行業作為行業性創建生態文明的試點。行業創建生態文明的重要性,被國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年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新高度,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并從重要地位、重大意義、嚴峻形勢等十個方面描繪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形成五位一體的發展總布局。
正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所言,中國紡織工業在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洗禮、國內外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新科技革命的興起之后,主動選擇了綠色、智能和可持續這一艱難但充分體現社會責任的發展道路。作為紡織工業的主動選擇,紡織業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不可回避。從設計、制造到銷售,紡織服裝產業價值鏈上的每一個參與者都承擔有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
“十二五”期間,紡織行業樹起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再利用的旗幟,很多企業積極響應,并涌現出很多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產品。2014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還響應國家號召,成立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紡織工作委員會,致力于行業生態文明建設,并號召全行業推行生態文明萬里行活動,對廣東(番禺)互太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萬事利集團有限公司的實地走訪,令更多業內外人士看到了紡織業生態文明建設腳步之快。
值得注意的是,在紡織行業生態文明的建設中,不僅僅包括節能減排和資源循環再利用,更多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其實,紡織產業價值鏈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為了實現生態文明,價值鏈上各方需要共同努力,互利共榮,使生態文明成為紡織價值鏈的核心特征和價值追求,這也是進入“十三五”后,行業企業需要改進和學習的部分。
在紡織企業生態文明的建設中,企業員工的幸福感、企業綠色管理制度等都是考量紡織企業生態文明的重要指標,甚至包括紡織企業廠房內噪音指標,方圓一公里對水體的影響,周邊居民對企業的認可度等。像浙江華峰氨綸股份有限公司,定期舉辦居民開放日,讓周邊老百姓來參觀,這都是紡織企業走生態文明之路的重要體現和有益實踐。因此,紡織企業的工作人員,尤其是紡織企業的負責人,要提高思想覺悟,增加自身使命感,加深對生態建設的認識,從一點一滴做起,全面、有序、穩步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進而影響紡織企業,乃至整個行業。
面對成績不能驕傲,進入“十三五”,紡織業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在2014年的中國生態文明論壇成都年會上,王天凱就指出,紡織行業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仍需要解決三個層次的問題:一是環境保護和行業生態建設;二是生態文明理念融入行業生產方式;三是行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
9.體系愈加完善,品牌建設提速
品牌建設作為轉型升級的集中體現,在“十二五”期間取得了新成效,也亟待在“十三五”期間得到進一步推動。
“十二五”收官之際,回顧紡織行業五年發展歷程,品牌建設成為一大特色。
“十二五”規劃對紡織等傳統制造產業提出了許多發展建議及要求,其中,改造提升制造業中提出,輕紡行業要強化環保和質量安全,加強企業品牌建設,提升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同時,《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提出,“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5~10個,國內市場認知度較高的知名品牌100個”的發展目標;在2011年發布的《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年)》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也確定了以培育一批“知名產品品牌、知名企業品牌、知名區域品牌和知名國際品牌”為重點,持續推進品牌強國建設。
這些政策規劃既為紡織服裝品牌的發展帶來了壓力,也成為了動力。
“十二五”初期,紡織行業的品牌工作就已發力。2011年9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成立了“中國紡織服裝品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承擔“品牌推進委員會”研究議定的各項具體工作任務。這為紡織業的五年品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曾表示,有效推進全行業的品牌建設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行業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品牌工作主要著力于推進紡織品牌強國戰略的實施,打造和優化公共服務平臺,營造、改善、協調、爭取有利于自主品牌成長的生態環境。
而細數“十二五”期間品牌建設取得的成效,確實卓有成效。例如,經過協會與企業的努力,紡織行業的品牌發展規劃更加豐富、明確,品牌培育、品牌評價、品牌建設等標準也愈加合理、完善;品牌企業健康快速成長,商標注冊非常踴躍,僅2013年,服裝申請注冊商標就達到了21萬個;品牌市場表現良好,2013年中國商業聯合會依據市場銷售額和銷售量表彰了87個消費品品牌,紡織品牌占56%等。此外,行業協會也通過評選等方式,不斷給予品牌建設企業支持與鼓勵。
紡織行業在五年品牌建設發展中,還有兩大亮點不得不提。
第一,服務更全面。紡織行業在由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的轉變中表現尤為突出,如產品研發合作中可提供全方面解決方案,窗簾定制中負責上門安裝等,這促進了企業的研發進步、品牌的實力豐富。“十二五”期間,家紡行業還與酒店、互聯網等行業實現跨界合作,如與家具行業共同發起成立“大家居戰略聯盟”,發布戰略聯盟宣言,推動家紡、家具行業渠道整合和產品的聯動研發、營銷,這些都從不同角度推動了品牌建設。
第二,拓展至上游。品牌建設多認為集中于成品、下游領域,近幾年,行業上游領域品牌建設大有成效,纖維品牌愈加響亮就是體現,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的舉辦正是推動力。中國纖維還將成為中國時尚舞臺上新的主角,纖維流行趨勢的發布正式將纖維推向T臺,推到消費者面前,讓專業的原料名稱與流行時尚趨勢相結合,給下游企業的市場開發帶來了無限可能。
五年發展中,品牌價值有所體現,在中紡聯與國標院聯合發布的品牌價值500強中,有40家紡織企業品牌價值超過了5億元。這表明了紡織品牌的發展潛力,及“十三五”期間的可持續推動性。如今紡織品牌建設還有待提高,亟待“十三五”時期多方協力推進,更加完善。
10.“互聯網+紡織”重構產業鏈
“互聯網+”是互聯網融合傳統產業并且將其改造成具備互聯網屬性的新商業模式的一個過程,而對于紡織產業來說,結合持續的科技創新,推動紡織產業向綠色低碳、數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發展,是中國紡織產業“十二五”期間一種最積極的探索,也是實現中國紡織由大變強的必由路徑。
“十二五”期間,世界經濟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形成歷史性交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推動下,涌現出了新的時代特征和發展潮流。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個性化、快捷化的消費需求,也促使著紡織服裝產品消費模式快速變化,對紡織行業傳統的生產、管理、銷售模式形成重大沖擊。
“互聯網+紡織”發展模式對中國紡織產業的影響首先是,“互聯網+紡織”創造產業新生態,促進紡織業變革;其次,“互聯網+紡織”創造新機遇,加速紡織企業轉型升級;最后,“互聯網+紡織”創造新思維,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紡織產業在經歷長久價格戰和成本戰之后,也開始轉換思路,并期望在互聯網的進一步投入中獲得更大回報。或是推出平臺,或是投資收購,在“十二五”期間,服裝企業也紛紛加大布局“互聯網+”的力度,并與品牌自身特點相結合,推出多種吸引人眼球的創新模式。
比如,美特斯邦威推出“有范”App,被業界看作是美邦互聯網轉型的重要一步。有范App瞄準時尚行業中的穿搭市場,從消費者對于穿衣配搭有疑惑卻無法得到有效建議這一痛點切入,通過多品牌引進戰略及造型師資源,為消費者提供穿搭建議,并可一鍵購買平臺提供的穿搭產品。
其實,傳統紡織行業的人覺得紡織上游原材料離互聯網、甚至是電子商務很遠,但在企業間的交流中會發現,很多經營者其實一直在關注著互聯網轉型。而“找紗網”、“模塊化智能DIY系統”等對傳統產業的改造,無疑帶給了我們啟發。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就曾表示,當前智能制造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也是中國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中國紡織行業要把握住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加快融入“互聯網+”行動當中,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紡織服裝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健康發展,執著推進和打造中國紡織產業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