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行業分析>正文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 端小平)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新常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十三五”的發展明確了新方向;近期國家提出的“供給側改革”亦為實現經濟穩定協調發展指出了新思路。在此背景下,中國化纖工業迎來了“兩個五年”交匯的特殊時期,在這個歷史節點上,有太多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如何梳理總結“十二五”期間所經歷的變化、取得的成績?企業該如何認清“十三五”面臨的形勢和挑戰,又該如何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把握機遇,實現穩步發展?
“十二五”在轉型升級中謀求變革
“十二五”時期,我國化纖工業持續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行業整體保持了平穩、可持續發展態勢。在生產水平、運行質量及效益、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品牌建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均取得豐碩成果,為實現化纖強國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產業規模穩步提升,發展速度從高速轉向中低速
“十二五”期間,我國化纖逐步建立起在常規纖維生產領域全球領先地位。2014年,化纖產量達4390萬噸,比2010年增長42.1%,年均增長9.2%;占全球比重達到69.5%,比2010年提高7.6個百分點;出口量324萬噸,比2010年增長68.8%,年均增長14.0%?;w占紡織纖維加工量的比重達82.2%,比2010年提高12.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化纖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212億元,比2010年增長43.7%,年均增長9.5%。但2012年之后,化纖行業需求增長速度明顯慢了下來,行業發展逐漸步入中低速增長的“新常態”。2012年,我國化纖產量同比增速為14.13%,顯現了產能慣性擴大的結果。到了2013年,化纖產量同比增速大幅下滑至7.9%,比2012年下滑了6.23個百分點。2014年,化纖產量同比增速進一步下滑至5.5%,比2013年下降2.4個百分點。
產業結構全面優化
產業集中度方面:2014年,生產規模20萬噸/年以上的化纖企業達到57家,比2010年增加24家,產能占全行業的66.5%,比2010年提高17.5個百分點,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產品結構方面:我國化纖產業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化纖品種,質量和附加值持續提高?;w差別化率達到56%,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再生聚酯纖維產量達560萬噸,比2010年增長30.3%,化纖三大應用領域中產業用比例為28%,比2010年提高5個百分點,產品結構向高層次化推進。
化纖原料自給方面:精對苯二甲酸、己內酰胺等主要化纖原料的自給率大幅提高。
產業集群方面:以蕭山、長樂、盛澤等為代表的化纖產業集群在結構調整中創新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
行業“走出去”方面:行業在“走出去”實現產業鏈資源全球配置領域不斷取得進展,以聚酯、粘膠上游原料領域尤其突出。
科技研發與技術進步成果豐碩
高新技術纖維研發和產業化方面:高性能纖維生產全面開花,大幅縮短了與發達國家近30年的水平差距,其研發和產業化取得突破性進展。高強型碳纖維實現了干噴濕法紡絲工業的產業化、規?;a,高模型、高強高模型碳纖維已突破關鍵制備技術;間位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聚苯硫醚纖維等產品產業化達到國際水平;對位芳綸、聚酰亞胺纖維、聚四氟乙烯纖維和高強高模聚乙烯醇纖維基本實現產業化生產。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范圍內高性能纖維生產品種覆蓋面最廣的國家。生物基纖維新技術研發及產業化也取得重要進展,竹漿纖維、麻漿纖維、PTT、PBT、聚乳酸(PLA)、殼聚糖、蛋白復合等生物基纖維實現了產業化生產。
行業自主創新研發方面:“十二五”期間,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1.3%,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20.7%。全行業已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3個,省級技術中心45個。關鍵核心技術成果獲得6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3項紡織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期,化纖工業加大了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力度?;w新品種生產技術顯著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持續提高。超細旦長絲(dpf<0.5)熔體直紡規?;a技術國際領先;滌綸工業絲實現熔體直紡,填補國際化纖技術空白;柔性結構增強、高吸油、高吸水、過濾分離、生物醫用等多種產業用纖維獲得高速發展等。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節能減排技術方面:推廣重點節能減排技術40余項,其中一步提硝制元明粉技術、低溫短流程聚酯技術、廢舊瓶片清洗廢水膜處理技術、乙醛回收技術等在行業內得到廣泛應用;原液著色纖維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大降低了下游印染環節的能耗和污染排放。行業內企業完成了16項碳足跡產品認證、10家再生體系認證。
清潔生產制度法規體系建設方面:《聚酯滌綸工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氨綸工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聚酰胺6工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和《粘膠纖維工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等規范性文件的相繼頒布,為清潔生產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和評價手段,促進了節能減排的規范管理?!墩衬z纖維準入條件》、《再生化學纖維(滌綸)行業規范條件》等文件的發布,推動了相關行業的結構調整和改造升級。
協會三大亮點工作為品牌建設、創新驅動鋪路
盛虹-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發布:這是行業工作的一個創舉,在工信部指導下,已連續發布四屆的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空前帶動了中國化纖企業開發新產品和加大品牌建設的熱潮,也極大地調動了下游企業的參與熱情,促進了化纖新產品的宣傳和應用推廣,逐步形成了化纖產業鏈上下游有效對接的新模式。參與發布纖維流行趨勢的化纖企業其新產品銷售利潤率達到18.7%,是同期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率的5倍。加強中國纖維品牌建設包含兩個層次的內涵:一是加強“中國纖維”這一行業公共品牌建設,就像提升“中國制造”這一公共品牌影響力一樣;二是加強企業自身品牌建設。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研究和發布工作正是為此服務。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優秀論文獎:設立3年來,進一步活躍了學術氣氛、提高了學術水平,充分調動了行業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年共收集論文637篇,“干法紡絲制備聚酰亞胺纖維及其結構與性能”等幾十項化纖前沿新技術、創新成果得到業內高度關注并在行業推廣,以科技創新驅動化纖行業轉型升級,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供了化纖行業科技實力的戰略支撐,推動了化纖行業的科技進步。
化纖標準化工作有力推進:“十二五”期間,共完成制定國家標準3項、制修訂9項,制修訂130項行業標準和30項協會標準,化纖標準制修訂數量超過歷史總和。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標準作為我國標準體系改革的試點之一,以其靈活、快速、貼近市場等優勢為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
“十三五”把握發展機遇再譜化纖新篇章
“十三五”是我國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建設化纖強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化纖工業一方面面臨世界經濟逐步復蘇和《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供給側改革”等重大戰略的實施,以及國內自由貿易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的進一步推動;另一方面,行業面臨自身產業結構繼續調整、行業運行持續下行和產業鏈供求不匹配、不平衡等多重壓力。就是在如此巨大的國家和行業變革背景下,中國化纖工業“十三五”的發展指導思想定位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歷次會議精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制造2025》和“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為指導,主動應對化纖工業發展新常態,以滿足需求、創造需求、引領需求為出發點,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以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為動力,進一步提升化纖工業的核心競爭力,增強化纖工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水平,構建競爭新優勢,到2020年基本建成化纖強國。那么,如何來實現呢?
直面問題,迎接新挑戰
“十三五”期間,中國化纖行業的發展環境同樣面臨著新挑戰,行業的發展已進入供求關系再平衡期、存量產能優化調整期和高品質增量適度發展期的“三期疊加階段”,階段性、結構性產能過剩和市場過度競爭所帶來的運行風險加大,訂單的“碎片化”和生產規?;拿苋找骘@現;產業鏈上下游發展不平衡,原料不匹配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化解;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高附加值產品占比低,智能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等矛盾,制約著化纖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與此同時,數字化、智能化、柔性化的設計與制造正在對化纖工業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跨界創新、供應鏈追溯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互聯網+”正在重塑化纖工業的價值鏈體系。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化纖市場已經不可能再恢復到2010年的行情,企業不應該還抱有這樣的想法。那時的行業環境屬于經濟強刺激過后帶來的“虛假繁榮”,那時的贏利是一種非正常環境下的贏利狀態,那樣的日子也永遠不會再來。當然,也不必太悲觀,我們仍然看好化纖行業未來的成長性,行業現在需要做的是直面各種新問題、老問題,勇敢迎接新挑戰。
把握機遇,將行業發展嵌入國家發展戰略
《中國制造2025》為化纖行業營造戰略機遇:我們重點研究了《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在《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中,我們發現七個領域和化纖行業直接或間接相關,特別是與高性能纖維相關。我們認為,未來10年中國高性能纖維將迎來最好的發展戰略機遇期。
“供給側改革”為化纖行業發展理出新思路:行業層面,供給側改革釋放的第一個信號是要行業轉變發展理念,首先需要控制量的增長,其次是要明確未來需要的“量”的含義?;w行業的發展已經不簡單只是把量降下來,而且“量”本身也要變化,也就是調整結構,通過技術改造,加強研發,來開發新產品,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市場需求。這是供給側改革釋放的第二個信號,即向企業要質量,為市場提供高品質、多品種的產品,提升供應的水平。供給側改革釋放的第三個信號是需要依靠市場的力量、競爭的環境完成淘汰落后的、沒有改造提升空間的落后產能。過去一般是依靠行政的力量,根據一些類似于生產年限、型號、運行效率等標準進行一刀切淘汰落后產能,這其實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在日本,許多七八十年代的設備仍然在運轉,并且生產的產品品質并不差。由此可見,有些設備經過改造對小批量、多品種、差別化纖維的生產是完全可以滿足的。因此淘汰落后產能需要市場去選擇,政府需要做的是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比如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完善等。另外,在“供給側”改革新思路的指導下,可以嘗試借助“一帶一路”政策,利用整個紡織產業國際分工格局的調整,探索把國內部分產能適當轉移到海外,化解國內部分產能壓力。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化纖行業揚帆引航:創新發展是化纖行業實現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是化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是化纖強國建設的基本保障和追求目標。
創新發展主要體現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方向上。如在培育發展新動力方面,我們要繼續加強品牌建設,要繼續深入研究和發布纖維流行趨勢,提升“中國纖維”品牌在國際市場的整體形象和競爭力,建立中國特色的新產品推廣模式。要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和國際影響力,擁有一流技術和管理人才的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積極行動非常重要。協會可以搭建公共平臺,但是卻不可能替代企業去做企業層面應該深入去做的事。所以,企業不能等纖維流行趨勢發布的熱度過后,才想起來要推廣、傳播品牌,那樣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而企業如果能積極融合、跟進纖維流行趨勢發布活動,進行品牌推廣和建設,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協調發展主要體現在區域結構、企業結構、行業結構的調整,促進區域、產業鏈上下游行業以及大中小企業的協調發展。如當前化纖行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既集中度較高,又比較分散”。集中度高表現為恒逸、榮盛、恒力、盛虹、桐昆、新鳳鳴、力恒等大型化纖企業集團競爭力持續增強。這些“龍頭”企業正在謀劃向上游煉化環節發展。這一方面是受宏觀利好政策的引導,以前煉油準入需要牌照,但現在開始放開,恒力在大連的項目已啟動;另一方面,當化纖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后,必然向化工和煉油方向發展,這是出于產業鏈配套完善和降低投資風險的雙重需要,因為原料問題對于化纖工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真正打通產業鏈后,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領軍者的競爭力還將增強。比較分散則表現為當前化纖行業共有700多家企業,這個量遠超發達國家化纖企業的總數量。以民用錦綸絲行業為例,最大的企業年產能約30萬噸,而海安這個產業集群約有四五十家企業,整體產能約為20萬噸。所以,“十三五”期間,對大中小企業的協調發展要給與重點關注和引導。
綠色發展主要體現在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以及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上。除了回收再利用、原液著色外還要采取三替代、三結合、三重點的結合推動生物基纖維的發展。三替代、三結合、三重點是實現原料替代、過程替代、產品替代為目標,通過與生物化工產業相結合,與節能環保廢物利用相結合,與功能性改進相結合,重點攻克生物多元醇生產技術,海洋生物基纖維原料及生產技術。
開放發展則要充分利用好國家戰略,加快產業鏈在全球的布局,促進出口貿易的優化升級。如未來行業要通過橫向聯合與垂直整合,鼓勵規模大、實力強、產業鏈配套完善的PTA-聚酯企業、己內酰胺-錦綸一體化企業進入煉化行業,實現煉油、化工、化纖一體化生產,爭取到2020年有3~5家企業,實現綜合銷售收入超過1500億,進一步提升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力。而“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實施,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將極大拓展化纖工業區域發展空間,提升行業企業跨國配置技術資源、創新資源、營銷資源、管理資源和制造資源的能力,推動行業下好“走出去”這步棋。
共享發展主要體現在行業從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型方面,如制定化纖行業優化生產性服務業結構的專項規劃,將生產性服務嵌入制造,在研發設計、物流、融資租賃、信息技術服務、節能環保服務、檢測認證、電子商務、售后服務、人力資源、品牌建設等多個領域引導化纖行業的轉型升級,利用“互聯網+”思想創新經營模式、整合資源,構建全方位供應鏈管理服務模式,建設高水平的生產性服務的旗艦企業等。在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改造傳統產業上取得突破,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實際上我們做的纖維流行趨勢也一直是這個目的,想把整個化纖行業變為生產服務型行業。
中國化纖工業要在“十三五”期間大力踐行五大發展理念,不斷提升行業實力、塑造行業魅力、增強行業內力,譜寫化纖產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