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行業分析>正文
風向一
智能纖維實現智能穿戴有待產業化
“十三五”期間,化纖行業將走上一條依靠質量、效益、品牌、創新等精細化發展的道路。大幅提升我國化纖產業科技原創和自主創新能力是重點任務之一,尤其是在化學纖維新材料和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方面。其中,智能纖維的研發就是技術創新的典型代表。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當下,智能穿戴越來越成為熱門,而要想實現智能穿戴,則必須依賴于智能纖維。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重點介紹了多孔石墨烯纖維。該纖維利于吸附,對氣體、水具有不透過性,抗酸、堿、鹽,可透過可見光,吸收紫外光,熱穩定性好,可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業中。東華大學開發了一種簡單、可規?;a的非液晶紡絲方法,制備了連續局部取向的還原氧化石墨烯纖維。此纖維在可穿戴能量存儲和微電子設備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李鸝介紹了“鍍銀尼龍導電纖維”在服裝中運用的研究成果。如導電纖維制成服裝可在頸椎部位發熱,可以進行頸椎治療。而且,這種纖維制成的衣服可以做得像蕾絲一樣輕薄。
李鸝指出,實驗室自2008年開始研究該項成果,她們已經將該纖維做成了外套、針織衫等,目前重要的是如何進行產業化推進,如何把傳統紡織工業與電子結合起來,這很值得研究。她表示,導電纖維運用在服裝領域跟電阻有關,但是,當前服裝設計師、企業老總懂電子的較少,因此,她們把該成果設計成一種模型,企業可以直接運用。
風向二
綠色纖維擔當“環保衛士”備受青睞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推崇綠色發展理念,本次中國國際化纖會議上設置了專門的“綠色纖維與發展”分論壇,聚乳酸纖維(PLA)、PTT纖維等生物基纖維,原液著色纖維等綠色環保纖維的名詞被頻繁提及,再生纖維回收技術也被重點介紹。綠色制造、綠色纖維也成為歐洲、日本化纖界的同行及國內不少化纖企業討論最廣泛的一個話題。
日本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上田英志在介紹日本化纖產業當前的發展新動向時表示,由于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高度關注,日本化纖企業目前正加強在生物基纖維領域的研發。
目前,國內化纖業也已經涌現出一批在生物基纖維領域的創新成果,比如江蘇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PTT纖維、海斯摩爾的純殼聚糖纖維、唐山三友的竹代爾纖維等。以PTT纖維為例,該纖維具有良好的染色性、生物可降解性、抗污性,具有和尼龍相同的韌性、回彈性及抗紫外線等。此外,PTT纖維耐磨,吸水性低,低靜電,可在地毯領域替代尼龍。PTT纖維的應用領域主要是對傳統纖維材料的升級換代。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具有原料可再生等特點,發展前景廣闊。盛虹科技副總工程師邊樹昌說:“在全球的化石資源儲量日益減少和消耗急劇增長的背景下,發展生物基化學品是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也是我國解決能源危機、資源危機和環境危機的必要手段。”
對于其未來發展,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指出,生物基纖維行業是未來5年我國化纖行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接下來,要加速實現多種新型生物基纖維技術的國產化,實現新型生物基纖維在服裝、家紡和產業方面的應用,擴展新型生物基纖維在國防、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領域的應用。
相比生物基纖維,原液著色纖維的綠色環保性則更多地體現在后道染整環節的成本大幅降低。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李鑫介紹,雖然原液著色纖維目前的發展也遇到一些難題,如色母粒的品質仍然不穩定,但是其發展前景廣闊,其優勢不僅僅是因為環保,還因為普通合成纖維的一些弱點原液著色纖維能夠克服。“原液著色纖維帶來的低成本,并不是降低品質實現低成本,而是它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后道等印染環節的費用。所以,原液著色纖維特別適合中國的紡織化纖產業發展。”
據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原液著色纖維快速發展。2014年全部原液著色纖維約450萬噸,占我國化纖總產量的10%,目前國內已形成原液著色纖維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從更深的層次看,綠色纖維的發展事關紡織化纖工業未來可持續發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指出,中國目前已經把生態文明作為建設新型社會的國策之一,綠色制造、綠色發展對于紡織業今后的發展來說,是越來越重要的任務。接下來,紡織化纖工業在發展綠色纖維的同時,還要加快促進纖維的循環利用。此外,節能減排也是綠色制造的重點,如節能、節電、節水、節氣等,化纖企業在廢水、廢氣等的排放方面要加緊治理。
端小平也表示,“十三五”期間,創新驅動化纖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節能減排創新,包括推進節能減排基礎工作,建立化纖再生與循環經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重點節能減排技術等。
風向三
“中國制造2025”催生高性能纖維發展良機
以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為代表的高性能纖維,是國防軍工建設的戰略性材料,也是當今最具活力的高技術新材料。
全國特種合成纖維信息中心主任羅益鋒介紹,從全球市場看,大絲束低成本的聚丙烯腈基碳纖維(PAN-CF)正迎來大發展的機遇。
日本東麗預測,未來汽車領域的聚丙烯腈基碳纖維需求量將從2014年的5000噸擴大至2020年的2.5萬噸,其中,大絲束PAN-CF將占70%~80%,歐洲的需求量約占2萬噸。據介紹,目前東麗計劃將ZOLTEK在墨西哥的大絲束PAN-CF產能在2016年擴大至1萬噸/年,滿足該地區大型風電葉片和碳纖維模塑物快速增長的需求。到2020年,東麗計劃將ZOLTEK在匈牙利的大絲束PAN-CF產能由目前的1.05萬噸/年擴大至3萬噸/年,滿足歐洲汽車和風電等需求。
而新一輪的軍備競賽,也催生了超高性能PAN-CF的產業化,推進了新科研成果的誕生。
羅益鋒介紹,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發了用凝膠紡絲技術,將丙烯腈共聚體用凝膠紡絲技術和高倍拉伸,使其分子鏈快速聚集并產生很強的鏈間作用和高取向,從而使燒出的PAN-CF強度提高約10倍。
對位芳綸方面,杜邦和帝人兩大集團壟斷了世界市場,杜邦產能為3.6萬噸/年,帝人產能為3.3萬噸/年。目前,國外研發的重點在于進一步提高纖維強度,實現細規格化,使其防彈背心輕量20%,而防彈性能提高20%。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方面,近年來帝斯曼在UHMWPE研發方面取得了3項重大成就,獲得了未來材料重大成就獎。帝斯曼利用“威力倍增技術”,使其防彈材料性能提高25%,重量下降20%;利用“DyneemaDiamond”技術,在纖維中摻入硅鋁鈣鎂氧化物,發展了3G10耐切割纖維;利用“DyneemaMAX”技術開發了低蠕變產品DM20,其纜繩經25年后蠕變伸長率小于0.5%,適用深水作業的永久系泊纜繩。美國Honeywell也開發了SpectraShieldⅡSA4114新產品,防彈性能比以往產品提高25%,而質量輕30%。
相對于美國、日本等高性能纖維強國,我國高性能纖維行業起步較晚,但是“十二五”期間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會上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十三五”期間,高性能纖維將迎來最重要的發展機遇期。重要的“催化劑”在于,高性能纖維和復合材料是“中國制造2025”中10大重點領域之新材料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端小平指出,與歐美、日本等高性能纖維生產的主要國家和地區相比,目前我國高性能纖維無論從產能、產量,還是從品質、檔次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在綜合實力上中國高性能纖維排在歐美、日本之后,居世界二流水平。“十三五”期間,我國化纖工業發展的重點之一,是縮短高新技術纖維與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提高中國化纖的國家地位。我國在發展高性能纖維領域的空間和機遇更大,其中碳纖維、芳綸是重點發展的品種,航空航天、交通運輸、體育休閑是重點應用領域,而低成本、高品質、高成品的低成本化是未來高性能纖維的發展趨勢。
風向四
依托“一帶一路”政策加速產業國際布局
一個行業的發展和跨越突破,除了自身的因素,政策因素也非常重要。“一帶一路”政策的推出對于紡織化纖工業的發展無疑是重大利好。端小平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化纖工業發展的重點之一,就是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繼續推動實現產能國際化。
在9月8日~9日召開的第21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上,來自歐洲、美國、日本等國際化纖行業協會的負責人及企業代表,來自國內各化纖產業集群地、各科研院所和諸多知名企業的代表約600人聚集盛澤。共同探討在全球化纖產業經歷新一輪結構性調整的背景下,化纖業謀求變革和調整的新思路、新舉措。圖為第21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現場。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對此作了重點解讀。張建平指出,當前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其成本已經是東盟國家的5倍,而且今后,每年新增勞動力約減少200萬~300萬人,中國勞動力價格年均攀升10%是大勢所趨。同時,土地成本提升,“十三五”期間預計將推出環境稅等,各項要素成本都在提升,這使我國的產業發展必須由出口導向轉向創新驅動,而這種轉變是個痛苦的過程。
但目前,國內新的增長機制尚未形成,創新驅動模式需要體制和機制的改革配套,而在中國實施改革需要“斷腕”和“割肉”的勇氣。新一輪的開放動力來自上海自貿區,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加速改革開放進程。中國目前是世界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中國加入了WTO,簽署了10多項自由貿易協定,但也面臨新的挑戰,比如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代表了美國和日本的經濟一體化,意味著發達國家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已經開啟。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俄羅斯等國家需要開創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平臺,因此,“一帶一路”的倡議滿足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需要,有利于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和全球經濟再平衡發展。
“一帶一路”是中國倡議的新興合作平臺,是多條“路”和多條”帶”形成的經濟網絡。2/3的“一帶一路”國家的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下,工業化進程相對落后。如果想用貿易和投資帶動“一帶一路”繁榮,首先便要做到基礎設施投資,這方面中國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這個平臺上,秉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需要“一帶一路”國家“共商共建共享”,形成“利益、責任和命運”的共同體,在理念、空間、合作領域、合作方式上開放包容。在開放的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經濟帶和城市都需要與外界高度關聯,這也是中國如此多的省份都對接“一帶一路”的重要原因。
端小平指出,當前國家推進“一帶一路”、自貿區建設等戰略構想,為化纖產業走出去進行國際化布局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紡織化纖產業鏈應該積極響應并充分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積極研究海外投資策略和戰略,做好產業“走出去”的區域布局和資源配置。
端小平還指出,隨著“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始運行和“絲路基金”等資金流大規模投入到“一帶一路”國家,我國紡織工業重點投資目標地區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將進一步改善?;w行業作為紡織工業的重要配套,將聯合參與和紡織企業打造“中國+周邊國家”的制造基地布局,推進紡織化纖工業產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