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行業分析>正文
當前,新常態已成為紡織全行業的重要課題。為什么說是新常態、新發展?因為原有的發展方式在新常態下遇到了很多挑戰。老的發展方式如果不轉向新的發展方式,就難以持續。新發展就是要應對新常態下的新挑戰,抓住新機遇,促進行業進入產業升級新狀態。
最近李克強總理在與地方領導座談時提到,當前全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下行壓力繼續加大,受國際市場變化和國內需求不足影響更加明顯,加上體制機制改革滯后和一些內在因素,經濟下行壓力更大。他同時指出,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采取有效措施破解發展難題,必須有效頂住下行壓力,否則就業、收入等民生問題會受到較大影響,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也難以實現,各地各部門必須增強緊迫感、責任感,把穩增長、保就業、提效益作為緊要之務,推出更有利于當前、惠及長遠的措施。以促改革、調結構,促經濟穩定運行。這次講話對于紡織行業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一、新常態新挑戰
1.第一個挑戰: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復蘇緩慢。
金融危機之前,世界經濟在2001~2008年平均增速為3.99%,金融危機之后2009~2013年平均增速下降到3%,其中主要發達經濟體中,歐元區從1.77%下降到-0.45%,美國從2.03%下降到1.14%,日本從1.12%下降到0.24%。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復蘇緩慢,競爭更加激烈。而金磚五國中,中國從10.85%下降到8.85%,印度從7.18%下降到6.71%,巴西從3.66%下降到2.61%,俄羅斯從6.58%下降到1.15%,南非從4.26%下降到1.81%。世界經濟的下行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復蘇緩慢對紡織和服裝國際市場影響最大。
全球紡織服裝出口額年平均增速在2001~2008年間為7.18%,2009~2013年間下降到4.54%,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憑著產業規模和競爭優勢,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仍保持著持續擴大,占世界出口總額從2008年的30.28%,持續上升到2013年的37.07%。中國紡織服裝出口對全球紡織服裝出口增長的貢獻率從21世紀前8年的51.14%上升到金融危機后5年的64.39%。但中國國內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和棉花價格過高,確實造成部分產品出口明顯受阻,部分制造能力轉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經濟體。比如越南出口額2009~2013年年均增速達16.44%,印度出口額2009~2013年年均增速達10.89%,增速都超過中國。這表明國際新常態對我國紡織服裝業結構升級提出更尖銳的挑戰。
2.第二個挑戰:中國經濟增速換擋期,需求不足。
中國正在經歷增速換擋、改革攻堅、調整結構的陣痛,國內需求增速明顯不足。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我國GDP增速2000年為8.4%,2010年為10.4%,2011年為9.3%,2012年和2013年為7.7%,2014年為7.4%。我國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36.22%上升到2013年的53.73%,2014年進一步提高到54.77%。城市居民人均衣著支出,2000年為500.5元/人,2010年為1444.3元/人,2011年為1674.7元/人,2012年為1823.4元/人,2013年為1902元/人。按現價計算,2000年到2010年城市人均衣著支出年平均增長了11.18%,2011年增長了15.95%。然而到2012年這一增速降到了8.8%,2013年降到了4.31%。如果扣除物價因素,2000年到2010年城市人均衣著支出年平均增長率為12.92%,2011年增長率為13.57%,2012年下降到了5.61%,2013年則下降到了2.07%。由于我國城鎮化的利好影響,使城鄉居民加權計算衣著支出結果2013年達到4.55%(按上年可比價)。
近兩年來城市市場銷售不暢,特別是中高端品牌承受更大下行壓力,很多品牌企業縮減了加盟商或專賣店。消費者更注重衣著的性價比和個性化選擇,而這正是對大規模、大批量同質化生產方式的尖銳挑戰。
3.第三個挑戰:全球以先進制造技術突破為核心的工業變革不斷深化,發展中國家的傳統趕超路徑和發展方式面臨嚴峻挑戰。
世界歷次大的經濟危機之后都會帶來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國際視角來認識,當前的具有國際性的新常態,正是經受變革的陣痛。
數字制造、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和添加制造等基礎制造技術的創新和突破,促進了新一輪工業革命。這場變革將帶來工業組織結構、產業競爭范式和全球工業競爭格局的重大調整。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制造加速了對現行大規模流水線和柔性制造系統的改造,以適應可重構生產系統的個性化制造和快速市場反應。在新的產業競爭范式下,企業核心競爭力所依賴的創新方式和資源基礎發生了改變。伴隨生產系統控制的一體化、制造過程的智能化和制造系統的微型化發展趨勢,以往產品“設計—開發—制造”的“線性”創新方式,將被“設計—開發—制造”一體化“并行”的創新方式取代,以往技術領先企業所采用的“產品創新+制造外包”的經典商業模式,將逐步“優勢不再”。由此帶來企業核心競爭力兩大資源基礎地位發生重大改變。一是制造環節在整個價值鏈的地位大幅提高,企業通過發展現代制造技術和制造系統,加強產品創新能力,解決市場快速反應、生產成本、產品多樣性、產能和生產周期等多目標之間的沖突。二是人和機器的關系發生重大改變。在新的生產范式下,勞動從以往重復性機械操作活動,轉變為直接參與產品的知識型創造,勞動者從以往作為降低人工成本的對象,轉變為稀缺性資源和戰略性資產。
新的工業革命將重塑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發達工業國家更具比較優勢的知識和技術在制造業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不僅可以控制產業制高點,而且可以提高傳統產業生產效率、強化新興技術產業化能力、形成高端服務業領先優勢,進而形成發達國家新的競爭優勢,直接挑戰后發國家的初始優勢。以美國政府“再工業化”、德國政府“工業4.0”戰略為標志,世界出現發達國家為尋求低成本要素轉出的生產活動有可能回潮的新傾向。后發國家原來遵循的工業趕超路徑將面臨來自發達國家的抑制,后發國家如何擺脫新形勢下的價值鏈低端鎖定,充分抓住這次工業革命的契機,采取新的產業趕超路徑,這無疑是尖銳的挑戰。
4.第四個挑戰,進入云經濟時代,產業組織結構和價值創造機制不斷變革,傳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路徑面臨嚴峻挑戰。
創新戰略是企業贏得競爭的關鍵因素。本世紀以來,由于互聯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云制造使信息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作用突顯。在云經濟環境下,傳統的產業組織正在向具有生態系統特征的新型產業組織——價值生態系統轉變。轉變的關鍵是價值創造的核心環節正在由制造過程向顧客(企業或自然人)的使用過程轉變。價值生態系統吸引聚集大量顧客,并產生各種顧客價值群落,通過對顧客信息的數據挖掘和資源整合實現交易創新、流程創新和服務創新。由于聚集顧客資源并將顧客嵌入價值創造流程,從而拆除了在設計、開發、制造與顧客之間的無形柜臺,并代之以顧客使用過程為導向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參與的價值創造云制造平臺。
新產業組織形態通過云平臺整合跨地區、跨行業顧客資源、服務資源和制造資源,激發更廣泛的社會活力,形成綜合競爭能力,從而實現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和可靠質量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的精準營銷。
新環境下的市場競爭從以往價值鏈間的競爭上升為價值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向云經濟時代的價值生態系統拓展,必須實現觀念、要素結構、機制等一系列轉變。首先,云經濟時代更加突出價值觀念從以往用貨幣量化的物質消費價值,向在消費過程審美體驗的文化價值拓展。第二,在云經濟時代信息資源的價值地位大幅提升,由從屬地位真正上升為主要生產要素?;ヂ摼W和大數據技術為海量碎片化源信息的及時搜尋、挖掘和管理創造了條件,使有效信息成為價值創造活動的獨立要素,并成為整合生產要素的重要先導。第三,在云經濟時代價值創造活動的核心環節,從制造過程轉向使用過程。紡織服裝企業將從面向設備、資源和訂單驅動的創造局面,演變為由顧客使用過程驅動的創造局面。
當前行業內外都已充分意識到我們產品的附加值偏低,但提高產品附加值很難單純地依靠提高產品的價格去實現,也不能靠主觀壓低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環境資源價格去實現,而只能靠建立現代制造技術、制造系統、制造體系和價值生態系統去實現。
二、新常態新機遇
1.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為中國紡織工業加快走出去和提升跨國配置資源能力,構筑以我為主的跨國現代產業鏈和價值生態系統提供了有利時機。
世界經濟復蘇緩慢,近期影響了我國紡織產品的出口,但也帶來機遇。一些企業已經“走出去”,跨國配置技術資源、創新資源、營銷資源、管理資源和制造資源。中國的企業走出去投資,不僅已進入發展中國家,也走進了發達國家。由于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技術、制造體系和中國品牌在本土表現出色,一些自主品牌已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并且實現產業落地。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意大利等國面料生產企業開始專門與中國服裝品牌企業建立創造開發伙伴關系。這是在新的工業變革和云經濟時代條件下,建立跨國配置資源機制,構造新的價值生態系統的初始探索。一些后發國家歡迎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投資,一些發達國家也歡迎中國的企業參與再工業化建設。去年中國已經成為德國落實“工業4.0”規劃的合作伙伴。
2.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特有的產業綜合配套實力、資源條件、內需活力,特別是落實“四個全面”大政方針和實施《中國制造2025》規劃為我國紡織工業創造了產業升級的有利時機。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在新常態下加快產業升級是有條件、有基礎、有市場的。中國是世界上紡織服裝產業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產業配置網絡最豐滿、國內市場潛力最大、國際市場份額遙遙領先的紡織大國。中國幾乎擁有世界上各種最先進的制造技術裝備。由于充分參與國際競爭,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產品適應能力、開發能力都在大幅提高。盡管中國經濟發展已從高速轉為中高速,但中國的內需市場依然是世界衣著消費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仍為世界所看好。然而,目前有一個現象值得深思,當一些國內紡織服裝企業面臨銷售增長減緩、資金緊張等壓力的同時,跨國品牌“H&M”、“ZARA”、“優衣庫”和中國自己的優勢品牌企業等在中國的制造和銷售的長勢卻一直被看好。這說明,既要看到中國市場銷售數量增長有所放緩,同時更要看到中國市場對性價比和個性化需求在整體提升。人們已經不再青睞近乎奢侈品的高價位的產品,也不再喜歡大規模流水線生產的雖然具備低成本、低價格但缺乏個性化的產品,國內市場已經從同質化數量的擴張轉變為高性價比和個性化的增長。隨著中國經濟增長不斷提高消費驅動力,國內市場將展現更大的擴展潛力和對紡織服裝產業的拉動力。
我國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斷深化和各項方針政策的落實,將為我國紡織服裝產業在新常態下實現由大變強戰略創造更好的機遇。
3.一些主要發達國家“再工業化”過程不得不花工夫花氣力消化以往“去工業化”所造成的產業結構缺失和克服經濟緩慢復蘇所帶來的種種制約,這為我國搶占“第三次工業革命”先機,加快紡織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利時機。
長期“去工業化”使得一些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就必然面臨制造產業結構缺失、專業人才不足等困難,因此再工業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已經具備產業升級的現實基礎和有利環境,我們只要抓住全球新的工業變革時機,就有可能在今后五至十年實現由大變強的目標。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正是抓住了世界產業結構按傳統比較優勢轉移的大趨勢建成了世界紡織服裝大國。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在金融危機以后興起的以新科技革命為先導,以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先進制造技術為突破口和以價值生態系統為產業組織形態的產業變革,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與發達國家站到同一起跑線帶來時代機遇。雖然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在某些前沿性研發制造領域仍有許多不足,但是要充分看到中國廣大紡織服裝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技術裝備和制造水平已經得到世界普遍認可。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實績實證了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已經具備產業升級的強勁內生動力。只要不失時機地自立于新的工業革命的起跑線上,積極用現代知識、技術結構與生產方式加速自我調整與改造,那么,由大變強的目標必將在不遠的將來如期實現。
4.我國與先進工業化國家同步進入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為標志的云經濟時代,這是整合跨國創新資源,探索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產業價值生態系統,擴大產業價值新增長空間的有利時機。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由大變強最核心的變化是從中國制造上升到中國創造。在新常態下,提高附加值的主要驅動力是創新而不是更低成本的個別勞動和資源消耗以及不顧環境的發展,更不可能靠提高產品售價去實現。云經濟時代為中國紡織服裝產業提升創造力,開拓新增長空間提供了重要契機。對《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實施,國家將出臺一系列政策,加速制造業向云制造模式轉型,在更深層次上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跨產業、跨文化、跨地區整合,從而加速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截至目前,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注冊互聯網+服務快速增長,各種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高速發展,物流網的成熟度提升且覆蓋面日益擴大,對紡織服裝產業的技術改造、品牌培育、人才培養、節能環保已經產生重要影響。這說明云經濟時代的到來為傳統紡織服裝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