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科技發展部主任彭燕麗在2015中國紡織創新年會·柯橋峰會上介紹了“十二五”以來紡織科技的發展和“十三五”時期的主要任務。
紡織行業科技在“十二五”有了長足的進步。
第一,纖維材料技術取得新的突破,化纖差別化率達到55%以上,高性能纖維材料加工技術進一步提高,國產化纖裝備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促進了原料不斷發展。
第二,紡織印染加工技術取得新進展,自動絡筒、緊密紡、轉杯紡等連續化、自動化新型紡織工藝技術及裝備的突破和應用,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第三,節能減排技術取得了新的成效,替代PVA的新型改性淀粉漿料及半糊化節能環保上漿技術的開發及推廣應用,從源頭上減少了印染污染。
第四,產業用紡織品及復合材料相關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重點開發了醫衛防護材料、高性能過濾材料、功能性篷蓋材料、土工合成材料、交通運輸用材料等。同時紡粘針刺、紡粘水刺等負荷非織造布技術以及后整理技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第五,紡織裝備技術和制造水平取得新的提升,化纖、紡紗、織造、印染等國產化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部分產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國產紡織機械市場份額達到了70%以上。國產數碼印花裝備最高噴印速度已經達到了每小時1000平方米等,這些自動化的裝備為下一步實現智能制造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第六,紡織兩化深度融合呈現新亮點,紡織服裝產品設計和制造過程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紡織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迅猛,占全國網絡零售總額超過1/4,持續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第七,紡織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呈現新活力。目前紡織行業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已經達到了40多家,承擔了一批國家科技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這些機構也是行業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科學研究的主體。目前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經達到43家,對企業新技術研發發揮了支撐作用,對引導紡織企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建立了一批紡織產業技術聯盟,成為產業集成創新的重要組織形式。
第八,紡織標準化建設呈現新優勢,到2014年達到了1980項,其中國家標準656項,行業標準1324項,涉及紡織纖維、紗線、織物和制品,涵蓋服用、家用、產業用三大應用領域和紡織裝備。國際標準化工作也取得了突破。
“十三五”期間,紡織科技的主要任務:
一,進一步加強紡織纖維材料的研發與創新,實現低成本高附加值,突破生物制纖維及廢舊紡織品利用的關鍵技術,擴大新纖維資源,緩解纖維原料供給不足的矛盾,為紡織產品實現升級換代和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
二,開發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型紗線制備技術和織造技術。通過開發先進紗線制備技術和織造技術,實現紗線和織物的高檔化、綠色化,優化升級紡紗、織造生產技術與設備,開展高效短流程、高品質紗線和織物加工技術研究。
三,加快節能環保、清潔染整生產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開發新型前處理、染色、印花、整理技術以及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進一步提高染整加工過程的節能減排水平。圍繞提高紡織品加工品質和拓展應用功能,通過各種化學和物理手段,賦予紡織品以舒適、健康、防護、易護理等多項功能。
四,開展非織造材料及產業用紡織品的工程化、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以用于醫療與衛生、過濾與分離、土工與建筑、交通工具、安全與防護、結構增強等重點領域的產業用紡織品加工及應用技術研發為突破口,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五,加快數字化、智能化紡織裝備的研發。首先要研發智能化監控技術和產品,研究流程連續化所需的關鍵技術和關鍵裝備,紡織車間智能化物流關鍵技術和關鍵裝備,紡織生產用機器人運動機構和控制技術,實現紡織工廠生產信息互聯互通,工序間物料智能化輸送與分配,部分工序機器人作業。爭取國家的支持,建設一些示范項目,主要是紡紗生產示范工廠、針織生產示范工廠、色織及后整理生產示范工廠、化纖生產示范工廠、非織造布生產示范工廠、紡織品印花機器人生產示范車間等等。同時還要解決流程智能化和信息交換等問題。
六,大力發展紡織全流程的信息化集成技術。研發全流程信息化集成技術,開展紡織品服裝設計、生產、銷售等信息化技術的研發及推廣應用。
七,加強紡織應用基礎研究。加強纖維材料、紡紗織造、印染、紡織機械等重點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以服務于行業目標,開展學科交叉融合、具有前瞻性和長遠性意義的基礎研究。
八,加強重要技術標準研制。重點是研制紡織產品安全、生態、功能性檢測與評價等基礎標準;加強紡織新材料、功能服裝、服裝數字化定制、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民族特色紡織品、新型成套裝備及配套基礎件等標準的制定;推動“兩化融合”、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節能低碳技術標準制定工作;加快推進國際標準化、提升我國在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開展聯合會標準試點工作,推動建立紡織行業多元化標準供給。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