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行業分析>正文
大企業忙于品牌建設,小企業忙于眼前利益的爭奪
品牌是企業的靈魂和存在與發展的核心動力。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意味著企業可以花費較少的成本讓產品和服務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從而獲得更大的市場占有率。經過2015年的大浪淘沙之后,2016年的中國服裝行業,較大企業必將更加重視品牌的影響力,尤其是一些經過多年的市場搏殺并且因此具有一定行業影響力的企業;而小企業由于自身處境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生存”問題顯得更為急迫,因此對眼前利益的渴望會越來越強烈。
對那些有能力進行大張旗鼓的品牌建設的企業而言,品牌建設的基礎是文化,核心是產品設計,從而提供蘊含企業獨特文化符號的產品,用品牌產生的聯動效應促使企業的效益目標達成。而品牌建設的具體落地措施,各個企業的操作形式也各不相同。比如作為縫制設備行業的龍頭企業上海和鷹科技,除了常規的品牌建設途徑之外,近期正在組織“游日本,賞櫻花”的1500人旅行團,用近一周的時間遍游大阪、長崎等地,以一場視覺盛宴,打響2016年新年品牌建設第一役。表面上看,似乎僅僅是“游山玩水”,實際上也起到了拓展合作伙伴、員工的視野,從而增強企業凝聚力的作用,這種方式作為企業品牌建設中非常重要的途徑,最近幾年受到了多家集團企業的青睞。
互聯網、智能技術對行業的影響更加劇烈
對服裝行業而言,互聯網和智能技術實際上是嵌套在一起的整體,因為服裝智能制造技術也需要融合互聯網相關技術,例如大數據、互聯網遠程監控、互聯網即時數據傳輸等技術融合,而這些技術融合之后而生成的服裝智能化、信息化服裝生產整體方案,已經被不少一線服裝企業逐漸采用,也被行業公認為服裝企業的未來必經之路。
從具體的事例來看,2015年阿里巴巴“雙11”交易額將近900億元人民幣,是2014年的兩倍。“雙11”這個似乎被電商憑借互聯網炒作出來的全球購物節,如今儼然成了全球范圍內的狂歡節,值得注意的是,“雙11”成交的商品主要是服裝類的商品。當然互聯網對服裝行業的侵襲并非僅僅體現在“雙11”上。
盡管互聯網對服裝行業(也包括其他行業)的作用,并非必定就如部分互聯網思維的狂熱分子所吹噓的那樣巨大,但是互聯網確實給傳統的服裝行業提供了一種新的商業運作模式,從而要求服裝行業理智地定義互聯網,尤其是隨著“互聯網+”模式在不少服裝品牌的應用中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先例,我們有理由相信服裝行業對“互聯網+”模式的充分應用是必然的趨勢。但是服裝行業應用“互聯網+”模式,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京東或者淘寶上開一個店鋪,它應該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即在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的前提下,更好地利用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使服裝生產與服務的效率、質量更加符合“工業4.0”的智能化、信息化生產的要求。舉個例子。ZARA的供應鏈系統反應神速高效,從設計到把成衣擺在柜臺上出售的時間最短只需要7天,而中國服裝業一般為6~9個月,國際名牌為120天。ZARA自身有9家成衣廠,從新款策劃到生產出廠,最快可在一周內完成。如果細究起來就會發現,ZARA能做到快速反應,其依賴的智能服裝制造技術的決定性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ヂ摼W也好,服裝智能技術也罷,其核心還是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條準則落實到生產中去。
服裝私人訂制更加炙熱
雖然目前國內的服裝私人訂制市場并不成熟,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難題,比如,讓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接受并且享受線上定制服務需要時間;客戶體驗的滿意度需要提升,使消費者通過線上定制的效果得以實現,盡量減少尺寸不準、顏色不符合等等導致的反復修改的問題;線上服務的特點之一是快速反應,而線上的服裝定制,快速回應顧客的定制需求,不僅需要企業自身,也需要其供應商能轉變思維模式,從而使整條供應鏈的快速反應能力得到提升、高效運作。
但是,因為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實際上已經改變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服裝領域,追求個性化和消費的快速化趨向越來越明顯。正因為如此,線上定制服裝的優勢便逐漸顯現出來。線上定制,相對容易聚集客戶,提供服務不受到時空的局限,中間環節的減少降低了運營成本,價格上具有天然的優勢,也更能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因此在2016年,隨著相關技術的進展和市場的完善,服裝定制這塊蛋糕必定引起各大服裝品牌的爭搶。而實際上,很多品牌在這方面早已起步。大楊創世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推出“C定制服務”;報喜鳥C2B個性化定制業務在天貓上線,消費者可線上進行量體預約;耐克推出“Nike+”平臺幫助設計師設計更加貼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美國互聯網男士內衣品牌MackWeldon在2014年實現了200%的總收入和用戶增長……像報喜鳥等一些知名的品牌,都紛紛展開了在線上私人訂制領域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