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行業分析>正文
2014年以來,中國棉紡織產業幾乎呈現“一邊倒”的萎縮格局?消費下滑、相關企業減產直至倒閉,棉花需求一再減少。近日,一些機構、媒體調查,截止10月中旬河南、山東、江蘇和河北等棉紡產業比較集中省份的中小紗廠、織布廠停機率已達到35%-40%;廣東、浙江等織造大省織布廠的停產率也已超過30%,只有一些大中型紡企“正常”生產。
中國紡織業的變化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受進口棉紗沖擊。海關數據顯示,2月份受春節影響棉紗進口量較少,其它月份進口量同比均有增加,且增幅較大。40支及以下棉紗市場已基本淪陷。受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棉紗低生產成本、低稅收和低銷售價格的輪番沖擊下,沒有價格優勢、沒有質量優勢、沒有穩定銷售渠道的中小棉紡織廠被沖得七零八落,減產乃至倒閉在情理之中。
二、對高等級新疆棉和機采外棉關注度提高。我國對印度、巴基斯坦、西非等低等級棉花的采購量持續減少;對澳棉、美棉、巴西棉等機采棉的關注卻在提升。隨著中國紡織產業升級、產品結構調整和紡紗設備改造,C40S及以上普梳紗、精梳紗和賽絡紡、緊密紡等的占比上升,高等級新疆棉和機采外棉成為整個產業關注的重點。
三、TPP協議簽署影響我國紡織服裝出口。TPP協議生效后,越南紡織品服裝出口到美國、日本將可享有零關稅。我國紡織品服裝對美國、日本等TPP成員國家的出口勢必會受到影響。
中國高原料成本、高人工費用、高稅收的不利因素短期難以消化,因此該如何破解目前中國棉紡織業遭遇的難題呢?筆者認為應當從下面幾點做文章。
一、國家通過提高關稅、實施進口配額等政策限制外紗肆無忌憚地進入國內市場。2011-2013年國家實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旨在保護棉農收益、穩定棉花種植面積;2014年全面實施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直接發放補貼款至種植者手中,并且嚴加調控棉花進口配額的發放,從源頭上降低農民、棉花加工企業的風險,但卻未對棉紗進口設定任何準入“門檻”,導致出現“上游堵,下游漏”的格局出現,棉紗的爆發式進口使得調控棉花進口配額策略完全失效,限制外紗進口是對嚴格管控棉花進口配額政策的有力補充。
二、減緩國內棉紡織產業升級、設備改造,鼓勵有資金、有市場、有能力的企業走出去。第一,從近幾年紡企結構調整來看,務“正業”的企業大多更新設備(緊密紡占比上升)、提高紗支(40S或50S以上產品占比高)或紡新型纖維紗(不外乎竹纖維、天絲、MODAL、海島纖維等),各廠產品同質化已相當嚴重;第二,要打造“中國+周邊國家”的制造基地布局模式。如到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設廠辦廠,發揮中國紡織企業對上下游產業鏈的優勢,打造國外新的紡織企業工業園,充分利用TPP協議,變不利為有利;同時中國企業走出去還可以通過海外直接投資、并購,對全球范圍內的優質原料資源、品牌資源和市場渠道資源等,進行垂直延伸和掌控;第三,要充分考慮到隨GDP增速回落,我國勞動力就業壓力增大,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退出、升級需要一個比較長的周期。
三、棉花產業需要形成“高中低”檔次棉花全覆蓋的格局。第一,從品種、種植技術、管理和采購、加工各個環節來“把關”新疆機采棉,使各項紡紗指標達到甚至超過美國C/A、EMOT棉花甚至趕上并超達SM、GM澳棉,占領紡高支紗的原料“陣地”;第二,大力發展黃流域、長江流域等內地棉花中等品質棉花的種植和管理水平,皮棉品質達到紡C40、C32S紗及低支精梳紗配棉要求;第三,為了保護農民植棉積極性、穩定棉花種植面積、實現國內棉花完全自給自足,建議加大棉花目標價格直補力度,“解農民后顧之憂,產高品質棉花”,從根本上提高棉花可紡性,促進棉紡織品服裝的出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