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轉型發展,由‘大’轉向‘大而強’,并在部分領域引領世界,是今后5~15年我國紡織產業發展必須面對的課題,而持續的科技創新將成為紡織產業新一輪發展的核心。”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在以“我國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為主題的第180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上如是說。
俞建勇表示,紡織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組成部分。
2012年,我國紡織工業纖維加工量約4500萬噸,占全球纖維加工量的50%以上。相關從業人員約有2000萬;規模以上企業達3.7萬戶;工業總產值5.78萬億元,占全國的6.4%;紡織品服裝出口2626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2.8%。
盡管近年來我國紡織產業科技進步顯著,并帶動了產業創新發展,但在俞建勇看來,我國紡織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總體上仍相對薄弱,在體現產業向高端、可持續發展的紡織原材料,高端及高技術紡織品創新設計與開發,先進紡織加工技術,生態染整技術以及應用電子、信息、自動化技術改造提升紡織產業等方面仍有待加快發展。
目前,我國紡織產業發展已進入由“大”向“大而強”轉變的攻堅階段。然而,不少企業反映政府部門對紡織業科技創新重視不夠,將紡織產業列于科技創新邊緣,認為“傳統行業無科技創新”。
對此,俞建勇并不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范疇應包括新型纖維材料、新興產業用紡織品以及生態染整、先進紡織裝備、紡織產業信息化等。”他建議加大新興紡織品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促進紡織產業轉型升級。
當前,我國紡織產業相關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仍很不完整。據山東省紡織行業協會統計,該行業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僅占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2%,且現有的各類企業技術中心大多尚未承擔起企業技術創新的角色,二次開發多于原始創新。
“紡織行業中最為短板的是負責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應用基礎研究以及成果產業化開發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布局不夠完善。”俞建勇直言。他希望國家相關部門重視布局,完善國家層面的紡織科技創新研發基地。
從纖維制造、紡織加工、染整加工到紡織終端產品,紡織業涉及的產業鏈很長。同時,產業鏈上各環節涉及加工工藝、化學、物理、機械、信息、環境、生命科學等多技術和多學科。
“以協同創新交叉融合多種新科技,推進紡織科技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俞建勇說,紡織產業的科技創新不僅要實現行業內產業鏈協同創新,而且要實現多學科及跨行業的協同創新。
事實上,我國的紡織行業是充分競爭性行業,99%以上是中小企業。為進一步推動中小紡織企業的科技創新,俞建勇認為,應由政府主管部門聯合行業協會,培育和建設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科技進步的紡織行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此外,高層次人才在紡織行業專業技術人員中的占比逐年走低,在紡織高等工程教育中輕工程實踐現象突出,這都嚴重制約了紡織行業工程科技發展。為此,俞建勇呼吁加強紡織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我國紡織產業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提升科技進步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率,加快紡織產業走向生態、綠色、低碳、數字化、智能化,向新興產業領域深度拓展,進一步推動紡織產業適應和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俞建勇表示。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