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最終是要制成紡織品被消費者穿到身上去的,而不是放在倉庫里等待自然降等的,如果某項政策或者措施的出臺,只能使原料躺在倉庫里睡大覺,該政策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大紡織產業是從棉花到成衣的冗長的產業鏈,下游紡織企業受到的傷害會順著供應鏈向上傳遞到上游的棉花種植和加工企業,最后就是兩敗俱傷。
在過去的幾年中,國家財政拿出了巨額的資金收儲棉花,意在保護棉花種植和加工產業,可謂是用心良苦,但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近年來,下游的紡織企業一直在呼吁讓棉花價格回歸市場調節的狀態,以前用行政手段保護落后的棉花種植和棉花加工的生產方式終歸不是長遠之計。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沒有這三年的棉花收儲,情況又會是怎么樣呢,我個人覺得大不了出現棉花市場價格暫時波動,部分棉農受到到傷害后不愿意種植棉花了,然后次年價格就會重新回歸到市場可以接受的水平,這個在經濟學上叫做“大宗商品價格的蛛網模型”,這是市場自動自發的調節行為。但我們看到,行政色彩濃厚的收儲政策實行了三年后,情況又是如何呢?據官方統計數據預測,2014年的棉花種植面積除了極個別的省份(甘肅)有微量增長以外,其他的省份的種植面積都大幅度下降,2014年棉農還是不是很愿意種棉花,這就是說棉農沒有從收儲政策中得到益處。唯一的區別就是,國庫里增加了海量的棉花庫存,給國家財政增添了負擔。而且國產紡織品由于遭遇到進口低價棉紗和坯布的沖擊而在國際市場上喪失競爭能力。“保護上游,傷害下游”的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中國紡織業這幾年飽受“三座大山”的壓迫,具體一點說:上游棉花堆積如山(港口保稅區大量的外棉加上國庫里大約還有1200萬噸的儲備棉花庫存);下游庫存產品堆積如山(各大品牌商的海量服裝庫存,據說即使三年不生產服裝,消費者也不會光身子);能源稅負和用工的成本重如泰山,有關企業家已經多次在“兩會”上呼吁降低企業的稅負。
下游的紡織行業在國內原料價格高企和成品價格低廉的尷尬處境中腹背受敵,紡織行業“崩盤”論也是有耳聞。紡織產業鏈內彌漫著一股悲觀的氣氛,一時間似乎整個紡織行業的上空籠罩著一片烏云。
但是先知先覺的下游紡織行業企業家們不愿意坐以待斃,尤其是南方的幾個紡織產業集群的企業家們,為了擺脫對單一棉花原料的依賴,在提升產品檔次和開發新技術新設備方面下了很多的功夫。2014年6月中旬,筆者參加了2014年上海國際紡機展,展會現場可以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1600多家中外紡織設備生產商展示了最新設備。此屆紡織機械展會非常成功,現場人流如織,主辦方為了控制入場觀眾人數,居然還破天荒地賣門票了,50元當日票可以參觀一天,100元套票可以參觀五天。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短短幾年的時間,中國紡織裝備的發展速度令人瞠目結舌,各種新技術新設備幾乎都是針對中國紡織企業的“痛點”而設計的,低能耗,低用工,低污染的新技術給行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裝備,我在現場就見到有織布廠一次性訂購了了大批量的國產的高速噴氣織機,還有一家準備新開張的印染廠也是一次性訂購了很多國產的(其實是臺灣設計,大陸生產的)低能耗,高速度,超寬幅,小浴比(印染術語,織物重量與用水量的比例)的節能節水型的機器。同行的一位香港資深的紡織行業前輩告訴我,此屆上海紡機展人氣指數飆升,隨著行業的裝備水平整體迅速提升,將一掃籠罩在紡織行業天空的“烏云”。
作為長期銷售“兩紗兩布”(指純棉紗和滌棉紗,純棉布和滌棉布)的老業務員,在紡織機械展會期間,我第一個疑問就是:這么多的紡織設備的采購訂單,未來這些機器使用的原料(棉花,棉紗,坯布)將從何而來?這將需要多少數量的棉花棉紗原料才能“喂飽”這些機器?需要多少下游的訂單才能滿足開機率達到80%以上,那些新工廠的投資方和新機器的采購方難道對紡織行業身上的“三座大山”視而不見?什么因素使得他們敢于逆勢而動?帶著這一問,我走訪了一些下游的企業家們。
中國棉花-棉紗棉布產業鏈中有個奇怪的現象:上游企業是以計劃經濟模式為主,這三年來,棉花國家統一收購,統一拋售,收儲價格和拋儲價格由少數人穿著西裝在空調房間里拍腦袋決定,于是棉農,棉花加工工廠都閉著眼睛,用落后的生產方式種植和生產棉花,品質下降,混等包裝,三絲超標等現象媒體上已經多次報道了,棉農之所以這樣做是覺得反正有國家收儲保護;而廣大的下游企業是以市場經濟模式為主,棉紡廠織布廠的企業家門辛苦打拼,用市場無形之手的力量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和投資方向,甚至抱團走出國門去采購原料和開廠生產。“理性經濟人”的選擇的結果就是:用腦思考,用腳投票。
也有些聰明的企業家們在保稅區設立簡單的前道加工設備,將保稅區的外棉簡單加工成為棉卷棉條或者粗紗,改變了商品的HS編碼,以及適用新的關稅細則,這樣就可以合理合法地避開進口棉花的配額限制。筆者早年在很多地方去調研的時候還納悶怎么在某些保稅區內還設有棉紡車間的。近期,我在無錫江南大學講學的時候,下面的企業家朋友告訴我,N年前很多企業就在做了。社會在進步,市場經濟也在完善,隨著上海自貿區的功能進一步完善,于是乎,很多企業家已經在詢問自貿區設廠的事宜,此舉可以讓下游的企業家設法繞過這“三座大山”。
在本屆上海國際紡織機械展的展位上,通過與下游的企業家們接觸,了解到他們之所以敢于逆市而動大量采購設備,是他們有辦法化解來自上游的人為的“非市場因素”對企業的傷害。具體做法與觀點與大家分享,見仁見智。
一、根據纖維可紡性的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多組份紗線,減少棉纖維的用量。例如,黏膠纖維,亞麻和苧麻纖維和各類功能性的改性的纖維在紡織行業大量使用,下游企業將逐步擺脫對單一棉花纖維的依賴。
二、合理配置與采購生產機臺。從巨無霸型的長車購買到適合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特點的組合型設備的選購。
三、由于用工成本上升,下游紡織企業希望生產同樣數量紗線的用工量越少越好。因此近年來氣流紡,渦流紡、高速噴氣織布機等先進的紡紗織布設備成了優先考慮的對象,用這種設備紡紗和織布,自動化程度高,工廠里很少看到工人。
四、純棉類企業采購棉花和棉紗,如果內外棉花差價或者內外棉紗每噸的差價在人民幣1500元以內的,下游企業更加愿意采用國產棉花和棉紗,但是如果差價很大,企業更加傾向于轉向境外采購。
五、積極開發和采用智能化技術和數碼技術在紡織行業的應用領域,以前棉布印花工藝每個顏色每個花型,起訂量最少3000米,即使支付制網費,起訂量最少需要1000米才能生產,使用現在數碼印花技術后,最小的印花數量甚至可以達到微量級別的0.3米,節約了大量的能源和染化料以及人工。有些浙江的企業中,以前臟亂差的印花車間,成了智能化的操作室,工人操作印花機變成了操作電腦。
六、下游織布和印染企業,自動自發的加大R&D的科研開發力度,全棉產品的應用范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全棉的針刺無紡布產品,彩棉,色紡紗專用原料。
高價原料倒逼企業轉型,在目前的市況下,上游棉花企業感到悲觀,因為他們被政策“養懶”了,一旦沒了政策保護,他們就覺得市場烏云密布;相反,下游的紡織印染企業感到樂觀,因為他們被市場鍛煉強大了,知道與時俱進采用新技術和新設備,一旦市場啟動(尤其是海外市場),他們就覺得曙光初現。
隨著世界的日益開放,科技的發展帶來紡織印染行業裝備的提升。中國紡織印染行業復興的日子指日可待。包括棉纖維在內的多種纖維將在各自的舞臺上多姿多彩,精彩紛呈,只有把蛋糕做大了,整個棉花的用量也會增大;cottonchina的牌子也會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不久,隨著內外棉差價進一步縮小,紡織行業裝備技術的進一步提升,國內紡織企業競爭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以前流失的訂單會慢慢回流到中國大陸,但是那應該是高端產品而不是低端的低價格,高能耗,高污染的產品。
市場的迷人之處就在于企業家們各顯神通,駕馭各種不確定性,如果什么都由政策決定了,那么作為企業家,那還有什么挑戰呢?
希望紡織行業的同仁們,透過烏云看到希望,做好準備迎接曙光。
(廣州市愛紗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