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國紡織業面對多種風險考驗期待有力突圍
無可奈何不代表無所適從 2013年我國紡織行業最終依托自身調整轉型的力量,延續了“十二五”以來的平穩發展態勢。全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1.5%。無論是與同期的其他工業產業還是與自身過去數年相比,紡織行業2013年的經濟增速都不算十分突出,但考慮到并無明顯起色的國際市場,持續上漲的綜合制造成本,以及毫無調節彈性的高額內外棉價差,行業依然實現這樣的增長,已屬難能可貴。 經濟指標中增長較為突出的,一是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1.2%,高于上年7.9個百分點;二是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5.8%,高于上年8.1個百分點。雖然這兩項指標較高增速的背后都存在2012年內外棉價差驟然拉大所造成的基數過低因素,卻也依然不能抹殺行業在轉型升級道路上的真實進步。畢竟與2012年相比較,國內外棉價差并沒有縮小,真正發生變化并最終支撐行業平穩發展的,還是企業適應與化解不利影響因素的能力。 2013年紡織行業運行質量穩步提升,先進技術應用與綜合管理水平提升,促進了資產利用效率、市場反應能力改善,管理、財務等費用增速低于收入增長,綜合贏利空間穩中有升,成為行業實現平穩運行的關鍵。 產業內在發展結構得到優化,家紡、針織、產業用、服裝等終端產業運行質量良好,表明行業與市場銜接基本順暢。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產銷增速明顯領先行業平均水平,在纖維加工總量中占比擴大至23%,產業鏈結構進一步優化。上游化纖、棉紡行業雖面臨原料、市場等多重重壓,但生產情況依然基本正常,為全產業鏈順暢運轉提供了有力原料保障。內需市場電子商務成交額快速增長,東盟等新興市場對行業出口拉動作用加大,顯示企業市場開拓能力的積極變化。中西部紡織企業產銷、效益增速總體高于東部,在區域布局結構上表現出新的增長活力。 “十二五”以來,紡織行業經濟發展速度總體平穩,但較之“十五”和“十一五”時期明顯放緩,而內在結構性調整日益加劇,已是明顯的趨勢性特征。2013年行業的運行表現仍然是這一特征的延續和深化,也再次印證了紡織行業確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往驅動行業的市場與投資兩大因素仍在客觀發揮作用,但確保行業真正抓住市場機遇,不斷提升固定資產投資有效性,根本還在于行業內在綜合實力。換言之,內在發展質量與結構已經替代增長速度,成為紡織行業發展追求的根本。 2014年紡織行業依然面對多種風險考驗。最新公布的2月份統計數據顯示,行業生產及內需零售均僅有一位數增長,增速較上年同期明顯下滑,出口則同比負增。盡管歷史規律表明,年初數據經常受到春節季節性因素及統計基數因素影響,并不足以代表全年發展走勢,但總體偏低的數值依然能夠表明行業發展并不輕松。從國際宏觀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到內需市場的發展階段性,再到生產要素價格提升的剛性,紡織行業在2014年面臨的各種風險因素無論是否可以預先估計,其最終發生都完全不受紡織行業的控制。但是,無可奈何的發生,并不意味著無所適從地面對。紡織行業依然堅定地行走在加快調整與轉型的道路上,有了發展結構與質量的支撐,新的一年依然值得期待。 運行亮點 出口實現平穩增長 經濟發展結構優化 棉制品對行業出口增長貢獻率為33.5% 體現效率提升支撐與進口棉紗替代作用 內外棉價差在2012年驟然拉大,對棉制品出口的沖擊較大,造成當年出口基數偏低。實際上,如果與2011年相比較,紡織行業出口總額兩年年均增長7.2%,與行業“十二五”年均增長8%的規劃預期基本吻合。而如果扣除價格因素,出口數量年均增速僅為3%,行業實物出口規模并沒有明顯擴大。 近幾年,國際經濟形勢的錯綜復雜和我國制造成本持續提升,使出口走勢變得愈加難以預料,但紡織行業出口卻以超預期的表現走完了2013年,全年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達到2920.8億美元,同比增長11.2%,增速高于2012年7.9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出口總額增速3.3百分點。 僅從需求角度講,2013年的紡織品服裝國際市場表現與2012年相比較可謂有所起色,但總體依然平平。日本紡織品服裝進口總額扣除日元貶值因素全年同比下降1.3%;歐盟進口額也因需求低迷直到12月才擺脫衰退,同比略增0.9%。因此,紡織行業出口增速反彈,不能不說與2012年的較低基數相關。 不過,企業自身適應能力的提升更加不能忽視。畢竟2013年近5000元/噸的國內外棉價差較2012年并未縮小,行業出口依然反彈,完全證明了紡織企業在適應與化解不利影響因素方面有了自己的探索。 棉制產品出口基本平穩,全年出口額增長11%,增速同比加快8.1個百分點,對行業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33.5%,體現出生產效率提升的積極效果與進口棉紗替代高成本原料的保障作用。東盟市場一枝獨秀,出口額同比增長28.3%,占全行業比重提升到11.9%,取代日本成為我國第三大貿易對象。 新興電子商務渠道發揮內銷替代作用 中小城市乃至鄉村市場具備增長潛質 我國經濟步入增速換擋周期,全年GDP增長7.7%已屬不易。產能過剩、投資趨緩等多重因素,對就業及收入的快速增長形成制約,2013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變價加權增速為8.1%,較2012年放緩2個百分點,消費增速同步放緩也是必然的結果。 2013年的內需市場表現依然平穩,也依然是紡織行業重要的發展動力來源。但僅從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情況來看,與增速輕松逾20%的“十一五”時期相比較,近幾年國內衣著類商品零售增長顯得沉悶不少。2013年限額以上紡織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同比增速僅為11.6%,較2012年下降6.4個百分點。 限額以上衣著零售增速的放緩,一方面與國內宏觀經濟環境有關,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電子商務對于傳統渠道的強大替代能力。2013年“雙11”購物節,電商平臺創下新的銷售奇跡,其中位居前列的商家多銷售紡織服裝產品。相關數據表明,2013年家紡類商品電商銷售及淘寶平臺服裝零售額均較2012年翻了一番。 另外,國家統計數據尚未覆蓋的限額以下小規模零售增長情況依然可謂平穩。根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流通分會的監測數據,專業市場紡織服裝產品成交額增速高于限額以上衣著商品零售增速,可見中小城市乃至鄉村的零售市場仍然具備平穩增長潛力,值得給予關注。 內外棉價差倒逼棉紡運行質量提升 針織效益情況在各行業中位居前列 運行質量與效益狀況穩步改善是紡織行業經濟運行一大亮點。2013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5.8%,較上年提升8.1個百分點;銷售利潤率同比提升0.2個百分點,達5.5%;產成品周轉率為20.4次/年,同比提高7%,表明市場反應能力進一步增強;總資產周轉率為1.6次/年,同比提高2.3%,運營效率逐步提高;三費比例為6.2%,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管理水平穩中有進。 棉紡行業在內外棉價差壓力倒逼之下,運行質量提升顯著,產成品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三費比例分別為24次/年、1.8次/年和4.6%,均明顯好于行業平均水平。針織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9.5%,銷售利潤率達到6.1%,效益情況在各行業中位居前列。家紡與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運行質量指標普遍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表明企業生產運營及與市場銜接狀況均較為順暢。 服裝行業利潤率、資產周轉率等運行質量指標雖然好于行業平均水平,但18.6次/年的產成品周轉率較其他終端行業偏低,5.9%的利潤率較上年略有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實體渠道銷售不暢及制造成本上升的壓力?;w和長絲織造行業的運行質量指標則多數較行業平均水平明顯偏低,行業運行壓力總體較大。 產業用紡織品新增長點作用顯著 中西部省份呈現較強區域帶動力 外部形勢的嚴峻性與復雜性,促進了產業組織結構的洗牌加速。骨干企業依托自主創新能力的積累與提升,繼續平穩發展,對行業經濟增長貢獻作用更加凸顯。根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第15期《企業經營者跟蹤調查報告》,大中型企業開工及效益狀況普遍平穩,大型企業超過五成表示贏利增加,比被調查企業平均比重高11個百分點。 產業鏈結構方面,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新增長點作用繼續發揮。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和利潤總額增速達到12.9%和16.4%,高于行業平均增速4.6和0.6個百分點;產品總產量達到1130萬噸,同比增加11.9%;服裝、家用、產業用三大終端產品纖維消費比例優化至48∶29∶23。 中西部紡織產業表現出較強的行業區域經濟結構帶動力。全年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紡織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5.5%,高于東部地區增速5.3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7.1%,高于東部地區15.2個百分點。 風險警示 棉花供給缺乏市場調節 產業布局調整節奏放緩 棉紗進口過快損害我國紡織整合優勢 政策引發市場風險與變數須高度關注 棉紗進口大量增加對棉紡企業而言相當于擠占有限市場份額,加大生存壓力。但從另一個角度,棉紗進口等于增加具有價格競爭力的原料供給,起到保障中下游產業鏈特別是下游勞動密集產業順暢運轉的作用。紡織行業關注棉紗進口,并非出于閉門造車的打算,而是對全產業鏈恢復市場化運轉的強烈期待。如果棉紗進口趨勢過快加重,長期受損的將是我國紡織產業鏈體系的整合競爭優勢。 國內外棉價差仍是紡織行業第一郁結。2013年國內外棉花現貨平均價差4974元/噸,同比擴大6.2%;棉花進口處于配額管控下,棉紡企業不能自主調節原料采購,效益與市場競爭力流失仍未停止。由于國內中低支紗成本過高,紡織產業鏈下游的針織、家紡等企業增加棉紗進口,彌補國內資源不足,2013年進口量已達210萬噸,同比增加37.4%。 2014年的棉花問題更為復雜。收儲全面停止,限價拍儲繼續,種植直補局部試點,國內棉花管理將進入計劃與市場雙重機制并行階段。由于棉花國儲庫存余量過大,放儲及配額等政策仍將主導國內棉花市場。而實施種植直補、恢復市場調節的政策效果短期無法顯現,長期則存在變數。紡織企業面臨的棉花采購不暢、價格過高、品質偏低等問題在2014年仍無從解決,政策引起的市場風險與變數更須高度關注。 綜合成本高企國際市場份額流失 小微企業生存問題也將更加突出 成本持續高企,使得我國紡織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壓力更加凸顯。小微企業由于缺少規模效益支撐,受到成本上升壓力的沖擊更為明顯,生存壓力突出。 綜合成本持續提升是紡織企業當前普遍面臨的最現實壓力。2013年紡織行業用工價格繼續常態化提升,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全國外出務工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3.9%;調查情況顯示紡織企業用工成本一般提升10%左右。如考慮輔料、物流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融資、渠道等經營費用增加,以及人民幣升值、環保任務等政策因素帶來的收入損失或投入增加,紡織企業綜合成本提升壓力更為突出。 紡織行業出口市場份額流失2013年仍然延續,我國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紡織品服裝進口總額中所占比重分別為38.4%、39.8%和71.2%,較2012年分別降低1.4個百分點、0.4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小微企業生存壓力凸顯,根據中國服裝協會對18個產業集群調查數據,2013年前三季度小微企業戶數較同比減少11.7%,服裝產量同比減少6.6%。 2014年,紡織行業面臨的綜合成本壓力仍然不會減輕。除了用工成本毫無懸念繼續提升外,企業在生態環保方面的物質投入也仍需不斷增加。國內貨幣流動性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或將有所收縮,社會融資成本總體將有所上升,化解成本壓力仍是首要任務。根據2014年1月最新數據,我國紡織行業在美國市場所占份額同比基本持平,在日本所占份額下降0.7個百分點,國際競爭壓力依然較大。小微企業的生存問題也將更加突出,相關情況仍須高度關注。 要素價格攀升弱化中西部成本優勢 產業鏈上下游未建立供需支撐關系 盡管中西部紡織企業產出增速較快增長,但投資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紡織產業國內轉移的進度放緩。作為承接紡織產業轉移主體區域的中部六省,2013年紡織新開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同比僅增1.4%,低于東部地區4.8個百分;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11.8%,低于行業平均增速5.5個百分點;投資額在全行業中占比為30.5%,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 制約紡織產業轉移進程的原因是多元的,資源、成本、政策體制等多方面都有影響。其中較為突出的因素,一是要素價格攀升導致中西部成本比較優勢不如預期明顯,勞動力、土地等資源供給同樣日趨緊張,勞動力專業素質及勞動效率又較東部沿海偏低。另外,紡織產業體系在中西部遲遲未能有效形成,產業鏈上下游不能建立供需支撐關系,也是產業轉移放緩的重要原因。這些問題的解決不能一蹴而就,2014年產業轉移進度也未必明顯加快。盡快完善政策體系和產業環境,促進紡織產業在中西部加快體系化發展仍是重要任務。 內需市場以平穩增長取代高速擴張 國際競爭及原料采購環境更趨嚴峻 2014年我國內需市場基本面良好,城鎮化推進、城鄉居民收入隨經濟發展穩步增加,宏觀政策繼續著力“穩增長”,都將為紡織服裝產品內需消費擴大提供基礎支撐。但是參與內需市場競爭的紡織企業實際感受未必會比2013年更加輕松。 目前,我國內需市場已經進入平穩增長取代高速擴張的發展階段,增速較過往放緩本是必然現象。而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壓力加大,2014年實現7.5%的GDP增長任務并不輕松,工業產能過剩問題仍未化解,社會投資意愿不強,內需消費缺乏強支撐力,增速很難大幅提升。 2014年國際經濟環境也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美債、歐債問題仍未徹底解決,全球經濟復蘇隨時可能反復。美國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猶如水下冰山,影響尚難完全估量。即便目前看來退出進度已明顯放緩,但美元流動性逐步收縮,將造成各國匯率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風險上升,紡織企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及原料采購環境相對更趨嚴峻。 欲望清單 國際市場穩中趨好 國內改革循序漸進 發達經濟體加快復蘇促國際市場轉暖 宏觀向好傳到消費終端需要一定過程 盡管不確定因素較多,2014年的國際市場仍然值得期待。發達經濟體加快復蘇回升將成為國際市場穩中向好主要動力。美、日、歐經濟宏觀面在2013年已經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實質性復蘇跡象,隨著經濟宏觀面的好轉,特別是就業狀況的改善逐步向消費端傳導,發達經濟體對全球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逐步顯現,國際市場有望逐步趨好,我國紡織行業也將獲得相對有利的出口環境。 由于我國紡織行業2013年出口情況正常,低基數因素基本消除,因而2014年行業出口增長并不一定較2013年加速,如能保持8%左右的規劃速度其實也是不錯的結果。 根據海關快報數據,紡織行業出口2014年1月增長15.9%,但到2月底已累計下降4%。受春節因素影響,行業一季度出口大起大落雖是常態,但對比前兩年,今年2月出口的降幅確實偏大。調研情況顯示,今年紡織企業春節假期較以往偏長,特別是下游勞動密集型企業。這固然是企業人性化經營的表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經濟宏觀向好傳遞到消費終端尚須一定過程,行業仍須耐心靜待回暖。 營改增試點擴大優化紡織相關服務業 人民幣匯率國際化利于紡織對外貿易 改革是艱巨而漸進的過程。2014年紡織行業最為直接的受益點是來自改革對于市場信心的正面帶動作用,但是從長期來看,行業必將從市場機制完善中獲益。 國內最大的期望來源毫無疑問來自全面深化改革的舉措。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決議,在要素市場化流動、資源跨國配置、科技體系創新、生態文明發展等諸多方面為紡織行業進一步完善內在機制、加快轉型發展提供了依據。但2014年的改革措施與紡織行業直接相關性比較有限。比如,“營改增”試點擴大至鐵路運輸與郵政服務業,并不直接涉及紡織;人民幣匯率、利率機制改革,還會對企業應對金融市場變化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但是紡織行業所期待的改革成效,并不完全在于直接的政策支持,而是行業綜合運行環境的改善。比如,“營改增”試點擴大,有助于優化紡織行業服務保障環境;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國際化改革,有助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改善貨幣流通環境,也有利于對外貿易與投資。紡織行業是我國市場經濟主體,任何有利于完善市場經濟基本制度和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決定力的措施,最終都將為行業創造日臻完善的運行環境和不斷升級的內需市場。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