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和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要求,今年起實行的棉花、大豆目標價格直補試點明年范圍不擴大,仍然還在今年的范圍內試點,明年的工作重點是把試點組織好,總結好經驗,為將來擴大試點打好堅實的基礎。”12月28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清華2015三農論壇上,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參事、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表示。
與會專家認為,中國實行了多年的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雖然對保障農業生產作出了貢獻,但是也造成了國內外價格價差,引起進口不斷增長。2014年開始實施的目標價格試點政策,旨在推動完善市場價格機制。不過,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黃季焜調查認為,目標價格政策執行中仍有一些操作問題尚待解決。
舊有補貼推高糧價,農業面臨天花板
中國的糧食流通改革始于2004年。
“2004年國務院17號文要求糧食收購市場放開,我們取消了保護價收購,實行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取消農業4稅而給4補貼;以關稅配額形式形成新的進出口調節制度,同時我們的儲備體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介紹。
這些政策是有效的,但“操作中存在偏差,隨著國內外農業環境的變化,導致越到后來越出現新矛盾和挑戰,”杜鷹稱,其中最顯著的就是政策性收儲價格剛性上升,導致國內外差價擴大,進口上升。
最開始實施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的那幾年,價格基本穩定。轉變發生在2008年。
2008年后,小麥、稻谷的最低收購價和玉米、大豆等臨時收儲價格年年提高,從2008年到2013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上漲59%,稻谷上漲97%。
與此同時,農產品進口量節節攀升。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清華大學兼職教授陳錫文介紹,2013年糧食、包括大豆凈進口8402萬噸。2014年1-11月已經進口8860萬噸,估計全年會首次突破9000萬噸,扣除大豆將近7000萬,谷物、谷物粉進口大約2000萬噸,2013年進口食用植物油922萬噸,相當于國產的90%,棉花420萬噸,相當于國產的三分之二,食糖450萬噸,相當于國產三分之一,乳制品將近200萬噸,牛羊肉58萬噸,豬肉55萬噸。
“這是因為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資源要素(比如石油)價格提高,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加快,導致市場價追逐上升,國內外價差擴大。”杜鷹介紹,這使得現行的調控體系陷入兩難——成本上升后提高價格,價格越接近天花板,進口量越上升,如果不提高價格,成本上升后生產積極性受傷,農業將衰退。
事實上,棉花和食糖已經陷入兩難困境。杜鷹介紹,2011年開始,棉花和食糖的國內價格已經高過進口完稅后價格。而中儲棉還在大量收儲,否則農民利益受損,高進低出的記過就是財政必須提供巨額補貼,2012,成本上升了23%,臨時收儲價格只提高了3%。2013年,成本上升,收儲價格沒有提高,食糖收儲價格甚至下調了。
杜鷹稱,由于執行的收儲價格高于市場價,只能中儲糧、中儲棉等國企之類來收儲,或者委托收購,而其他市場主體,如加工物流企業沒有入市積極性。這導致相當長一個時期內,農產品流通中中儲糧和中儲棉包打天下,農產品的市場機制價格調節供求的機制作用被泯滅。
“隨著收儲量擴大,補貼壓力越來越大,絕大部分都被政策性收儲了,收進來就要補貼,補貼都在流通環節,效率低,潛在虧損風險大。此外,收上來的糧食棉花等堆在6個主產省,以中央庫存為主,調糧移庫,主銷省都不著急,導致全部壓力都在中央,糧食安全壓力太大。”杜鷹稱。
補貼接近天花板
在農業增產的同時,農業補貼數額也在迅速增長。2013年,中央財政農業四補貼支出1700億。“四項補貼都影響生產成本和價格。”陳錫文稱。
在WTO規則下,這種補貼叫做“黃箱補貼”——補貼影響成本,從而扭曲價格。如果補貼不進入成本、不對價格造成影響,叫做綠箱補貼;在特定的時期,由于讓土地休耕而給予補貼,叫做藍箱補貼。
“黃箱補貼有嚴格規定,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補貼不能超過5%,發展中國家不能超過10%。中國加入WTO,經過艱難的談判,我們可以補貼8.5%。”陳錫文介紹,2013年農業生產總值55000億,占60萬億GDP中的9.1%,但是WTO口徑中的農業不包括林業和漁業,因此農業總產值是5萬億左右,可以補到4000億左右。
“但是,WTO的規定非常苛刻,只能是特定品種自身生產成本的8.5%,2013年糧食產值大約是16000億-17000億,那么補貼只能是1400億-1500億。我們的1700億中包括對棉花、大豆、糖料的補貼?;旧希瑢τ诠任锏难a貼已經到了承諾的底線了。”陳錫文介紹。
黃線就在眼前,改革勢在必行。
促進市場調整產業鏈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價格機制,建立目標價格制度,首先在新疆對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對大豆進行試點。
“目標價格是與特定農產品的市場價格相掛鉤的補貼方式。確定一個目標價格,在價格波動的時候,對價差進行補貼,以此來補償農戶收益,促進農業平穩發展。政府要根據特定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重要性、比價關系來測定收益,原則是補償生產成本和促進收益。”杜鷹介紹,目標價格在每年播種前公布,本質是價格支持政策,特點是不擾動市場和直接補貼農戶,很多國家都使用這種政策。
2014年4月和5月,國家發改委先后公布了新疆棉花和東北大豆的目標價格,棉花為19800元每噸,比2013年臨時收儲價格20400元每噸低600元,大豆為4800元每噸,比2013年臨時收儲價格4600元/噸高出200元。
“今年棉花市場價格預計為13500元/噸,新疆主產區按目標價格和實際價格的差異進行補貼,也就是每噸補貼6300元,內地每噸補貼2000元。按照中等地一畝地產皮棉100公斤來計算,內地農戶一畝地可以得到200元的補貼,一畝地虧損600元,那么明年自然會有農戶選擇不種植棉花,這樣棉花價格會慢慢恢復。”陳錫文介紹。
杜鷹稱,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政府希望棉花種植從黃淮海產區向新疆集中。“在目前農產品國際市場價格情況下,內地不適合生產棉花。”陳錫文表示。
而大豆目標價格高于去年臨時收儲價格,是因為“不能讓國內大豆種植面積再減少了。除了中國大豆,其他國家的大豆都是脂肪含量高蛋白質含量低,只有中國的大豆蛋白質含量是比較高的,豆漿、豆腐必須用國產,日本韓國食用的醬湯也是用中國產大豆制作的,要滿足需求的話,要保證1300萬到1400萬噸的產量。”陳錫文解釋。
黃季焜認為,雖然目標價格實施以來,棉花的內外差價從2011-2013年的超過50%,下降到2014年底的27%,減少了對價格的直接干預,也緩解國內的庫存壓力,但這項改革的可操作性存有問題。據他測算,新疆的棉花目標價格補貼,今年就達250余億元。同時,補貼的60%根據面積、40%根據交售量發放,核查棉花面積花費巨大的人工成本,開具發票則存在腐敗風險。
杜鷹稱,操作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棉花面積的核實困難,棉花交售的量核實也困難。“新疆開荒太多,非法開荒不能認定,要界定非法合法比較困難。”而補貼60%根據面積、40%根據交售量,是“搞得復雜化了”,不過核查面積可算是一次性成本。“操作的問題不難解決。”
在杜鷹看來,目標價格政策目前進展總的比較順利,市場定價機制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不像以往由中儲糧、中儲棉及其委托機構單打,而是實現了多渠道收購,“新疆定了800多個軋花廠,經過資格認定都可以收購,國內外差價明顯縮小。2013年,國內外棉花每噸差價是4670元,最近2000元;我們的庫存壓力有所改善,1000多萬噸棉花堆在庫里,如果不搞目標價格,庫存就還會增加,錢都砸那里了,今年不會再增加;棉紡企業的效益得到改善,盡管棉紗價格下行,但棉花價格更低,因此企業得益。”
杜鷹估計,今年棉農收益可能會比去年要少,“這是為過去提價太快必須要付出的代價,也是改革的陣痛,但是整個產業鏈活起來了。過去棉花企業沒法活,將來我看有些棉農就得轉行去紡紗了,不用再種棉花,總的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黃季焜認為,中國農業的未來不在于“增加補貼”,而在于明晰土地產權、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改革科研體制、促進農業進步、完善市場、改善國際環境以及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不過,更多的決策部門人士強調,補貼對中國農民和農業仍然有重要意義,需要改變的是補貼方式,即應該符合WTO規則下的綠箱補貼模式。
杜鷹認為,今后不應過于強調通過政策性補貼來保證農民收入問題,“保不了,還影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此外,還應該適當提高對價格波動的容忍度,“過去我們對價格波動過于敏感。應該訂立一個區間,區間內就應當容忍。”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