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經濟學家厲以寧曾表示,一個國家的經濟在一段時期內會呈現高速增長,但時間不會持續太久。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換擋,面臨著“三期疊加”,即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進入消化期。紡織業曾為中國獲得“世界工廠”稱號貢獻巨大,而當下則面臨如何緩解發展對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壓力、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日前,在廣西桂林舉行的首屆十如論壇上,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新常態”已成當前最熱的經濟關鍵詞,中國經濟增速迎來換擋期,從高速增長期向中高速平穩增長期過渡。
本世紀第一個10年,紡織業乘著上一輪產業調整成果和入世機遇,獲得了空前的高速發展。“自2011年以來,中國紡織工業總量規模增速較本世紀第一個10年明顯放緩。中國紡織業已經進入由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變的周期,開始了深度調整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的歷史新階段。”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表示。
紡織企業運行成本不可逆轉的增加、貿易投資環境變化、紡織產品遍布世界、品牌走不出國門等現實,一再強化著變革創新的必要性。
王天凱說:“進一步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努力適應世界和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成為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的根本任務。推進轉型升級是中國紡織行業的必然要求。”
人力成本優勢不再
王天凱說,目前中國用工結構短缺已成為常態。年均超10%的工資增長使中國的人力成本遠高于鄰國,成本優勢不在。
“我們認為中國工資上漲不是壞事,是好事。長遠看來,難道我們的競爭力就是建立在廉價工人的背上嗎?工資上漲,把經濟增長的紅利部分分給工人難道不好嗎?”溢達集團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車克燾對記者表示。
據了解,溢達集團創立于1978年,是一家縱向一體化棉紡服裝集團。該集團總部設在香港,在11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共59000名員工,每年向RalphLauren、TommyHilfiger及Nike等世界知名時裝品牌供應超過1億件襯衫。2013年,集團年營業額超過13億美元,連續7年在中國全棉梭織襯衫出口額排名中位居第一。
“一切都在于附加值,而不在于低工資。”車克燾說,從管理學來講,不僅看工資成本,更看工作效率。如果工人效率提高,工資提高是合理的。降低成本靠生產效率,靠流程管理、靠科技創新,而不是壓榨工人。
“現在很流行一句話,因為中國勞動力的成本增加,很多農民工不愿意在沿海工作,所以要‘走出去’。我們在海外也有基地,但‘走出去’的理由不僅僅是尋求廉價勞動力,不是哪里便宜往哪跑。如果投資到一個紡織產業的人才梯隊和產業鏈都是不成熟的國家,企業的成本反而會更高。中國紡織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早已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只要你想得到的,中國都有。”車克燾表示。
溢達集團針織布廠總經理程鵬強調,紡織企業要從供應鏈提高價值。據他介紹,溢達集團從制衣開始起步,為了讓成衣的品質受控,溢達投資了面料廠;為了讓面料的品質提高,溢達投資了高支紗廠;為了紗廠有穩定的高品質原料,溢達又投資了軋花廠、棉田。就是因為這種對品質的專注追求和對純棉產品的專一,溢達打造了一條頗具規模的縱向一體化供應鏈。
業內人士表示,勞動力成本增加是所有行業面臨的共性問題。紡織工業用工問題的特殊性在于,流動性強的農民工、臨時工不能滿足企業對大批熟練技術工人的需求。伴隨我國城鎮化進程,企業用工市民化是大趨勢。與之相應,對現有勞動力的職業化培訓、對用工的市民化安排,會成為企業和所在地區必須列入規劃的事項。
目標市場轉移
據了解,溢達是最早與內地簽訂補償貿易協議的港資企業之一,公司的第一批訂單,就是將在中國生產的純棉梭織襯衫出口到美國。
“10年前,我們的產品都是面向國外市場貼牌生產,國內市場銷售份額基本為零。而現在,國內市場份額占我們總銷售額超過12%,美國市場從總銷售額的70%降至40%左右,銷售結構改變很大。中國零售服裝增長迅速,內需市場很大,消費能力很強。”車克燾表示。
2013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2840.7億美元,是2000年的5.5倍,“世界紡織服裝工廠”的美譽名副其實。中國的棉紗、棉布、化纖、服裝等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世界級制造大國是在過去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以及眾多紅利的基礎之上實現的。
王天凱表示,不少新興發展中國家開始復制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奇跡,憑借低廉的生產成本,快速蠶食中國的出口市場份額,再加上世界各地紛紛興起的各種貿易壁壘,中國紡織業前有強敵后有追兵。
嚴峻的現實是,制造環節的利潤不停地被壓縮,空間不停地被收窄。與強大的內需市場不相稱的是高端品牌的匱乏。
品牌不單指終端品牌,更多的是中間品牌。像意大利的面料企業就能把中間品牌做得非常出色,在利潤分配中得到了很好的回報。
王天凱表示,紡織產業的創新不能僅限于新產品開發。作為一個制造型企業,很多創新都來自技術革新和流程改善,小到工藝配方的微調,大到生產管理系統的集成。多數的創新,都與節約成本、提升效率相關。
這種制造業創新的緊迫性,中國有,其他國家也有,只不過中國的壓力更大。據媒體報道,美國已經提出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英國推出了高價值制造的戰略,鼓勵本土企業生產更多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加大制造業在英國整體經濟中的比重;德國推出了工業4.0戰略,開發全新的商業模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必須要重視制造、創造的水平,從低端走上高端,通過自主品牌的建設來提升軟實力。
環保問題難以回避
2015年1月1日,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將正式實施,紡織行業特別是印染行業對這部新法的關注度持續增加。
據了解,紡織行業在2012年實現了單位增加值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2010年分別下降25%,2012年單位增加值用水量和2010年比下降30%。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行業主要污染物減排的進展相對緩慢,與政府對排放的要求還存在差距。
一些企業想“曲線救國”,到越南開辦服裝廠,殊不知越南建設污水處理系統所需的成本非常高。由于擔心環境污染問題,越南一些省份并不歡迎紡織品和服裝廠建設項目。部分外來投資者提出的染色織造廠建設專案就遭到越南當地政府的拒絕,因為越南政府的要求是污水處理系統必須達到A級水準,而投資者無法滿足這個要求。
“很多人認為企業做環保是一種負擔,但是我們的經驗是相反的。環保提升了我們企業的競爭力。”車克燾強調,我們品牌商客戶的綠色觀念不斷增強,這推動了綠色生產的全面展開。例如,英國瑪莎百貨鼓勵創新和使用更環保的生產方式,耐克則從減少生產浪費、采用環?;ぴ虾蛣撔碌确矫鏋楫a品評級。
紡織服裝行業總體而言沒有秘密,沒有長期獲取超額利潤的資本。唯一可以確定的長期利好是,穿衣乃所有人長期穩定之需,經濟越發達,需求越大。
王天凱表示,中國紡織產業集中度的提升越發明顯,市場份額正向優秀企業集中;出口量價關系發生明顯變化,出口量增長而價格下降,出口三大市場中日本逐漸被東盟所取代。
數據顯示,紡織業的固定投資和利稅總額均高出GDP的增長,可紡織業在政策導向中卻仍處于弱勢地位。
此外,中國紡織原料制約日益顯現,高品質棉花供給嚴重不足;棉價連續3年高于國際市場30%以上;化纖開發應用不足,再生纖維加工技術及回收渠道發展滯后。加之節能減排形式嚴峻、產業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協調等問題,中國紡織行業發展步入由高速向中速增長換擋的新周期。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