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一種互惠行為
在不久前的一場主題為“2014年國際經濟形勢展望”的講座中,一位學者的觀點引發了筆者的思考。他認為在形容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舉動時,用“國際化”比“走出去”更為恰當,更能顯示出互利共贏的產業協作精神。在筆者看來,企業的國際化戰略是指公司在國際市場中,為了把成長納入有序軌道,不斷增強的競爭實力和環境適應性而制定的決策;而“走出去”戰略是在國家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大背景下,企業以海外綠地投資、股權并購、品牌渠道建設等形式開拓新市場的渠道詮釋。一種是強調對市場的融入,另一種是著眼個體的戰略選擇。而事實表明,在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泱泱大軍中,成功“走出去”的先行者一直是秉承著“互惠、共贏”的理念,才得以獲得當地人民的信賴,為企業的后續發展奠定基礎。從這一點來看,糾結于說法的“無害性”已無大意義,關鍵在于企業推進全球化布局的進程中,能否與合作伙伴共謀發展。 “走出去”的話題在紡織業界并不陌生。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紡織工業遇到了很大的發展機遇。如今,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份額。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的產品已經“走出去”了。在產品“走出去”的過程中,業界著眼于市場及貿易規則。而隨著產業調整步伐的加快,資本形式的“走出去”已成為大勢所趨。面對新的課題,企業更需要在戰略和布局上進行謀劃,這種謀略不能僅局限于經營利益的最大化,還包括如何將不同國家的員工集結在一起,培養其強烈的歸屬感。 溢達集團桂林溢達董事總經理曾菘曾指出,一個企業在外進行投資的時候,不僅要獲得當地政府的信任,更重要是讓你的員工感受到這是一個長期的發展。該公司每年都會組織世界各地的員工代表訪問集團總部,讓他們對企業發展有親身的感受,了解所就職的企業的經營和生產規模。貫徹本土化管理后,當企業真正需要解決突發問題時,當地員工就會發揮作用。 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別重視人才的儲備工作,公司每年都會出資贊助馬里、贊比亞的青少年赴國外求學,學成之后,公司會高薪聘用這些人才為管理儲備軍。在柬埔寨,西港特區的園區代表向當地捐助了25.4萬美元用于修建學校。當地一些年輕人想要上中文課,但是他們負擔不起學費。園區就免費提供培訓,安排中國員工義務教授中文,每天晚上1小時。這些學會了中文的年輕人到工廠工作后,每個月能比其他員工多掙20美元。 有人說,“走出去”的關鍵是要把文化做好,同時這個文化不能從單方面理解,而應讓所有的員工都能夠理解,進而分享文化認同帶來的實惠。這也恰恰道出了“走出去”的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國是全球紡織品服裝最大的生產國、最大的出口國,但國際市場上品牌和營銷網絡控制在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手里。改變這一被動局面,企業需要走出去,開拓新市場。一些先行的企業看重的是海外的低成本,而且已經嘗到甜頭。更有價值的資源是品牌和營銷,并購可能是捷徑。最有價值的是通過海外投資、并購,培養一批整合各種資源的“國際紡織人”,構建中國紡織業跨國公司。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