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服裝業之鑒
在日本,95%的服裝都不在日本本國生產;印著“MadeinJapan”字樣的產品,恐怕還不到5%。我穿的所有服裝都是日本的品牌,但全都是“MadeinChina”。 如今,凡是貼著“MadeinJapan”的產品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所謂的設計師品牌;二是努力保持傳統的品牌;還有一類就是歐洲品牌委托日本生產的。 作為制造業來說,每一個生產工人都是一個技術工人,是需要長期培養的。當中間有一次斷層后,重新恢復就非常困難。現在很多國家希望得到“MadeinJapan”的產品,但非常遺憾,我們已經沒有辦法滿足這樣的需求。因為我們的技術工人已經不存在了。 現在,不單單是服裝制造業,包括面料開發等紡織產業,日本的制造優勢也變得越來越弱了。要知道二三十年以前,日本精良的服裝制造技術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并以市場的龐大而稱雄于世界。但非常遺憾,這些曾經擁有的優勢已經完全消失了。這一點值得中國的同行深思。 文化不同對制造的理解亦不同 本人在過去的42年中,是在一個以服裝品牌為核心的商社工作。我從事過的工作,包括產品開發、品牌規劃、生產,甚至資源的組合、銷售等等。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既身處這個行業,又能非??陀^的看待這個行業的發展。 記得很久以前,我在巴黎的一個品牌工作時,有一天,一個專門從事服裝制造業的日本團隊來到我們店里。因為他們都很專業,進來以后就看每一件衣服的內襯,然后評價衣服的結構等等。隨后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這些衣服做得太粗糙了,比日本制造的差多了。”這說明當時日本的服裝制造業的水平之高,當然也反映了日本人的自大。 現在想來,之所以日本人會有這樣的評價其實是因為文化差異。因為西方的服裝和日本的服裝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日本的服裝大多通過手工在平面上縫制,所以他們特別在意手工制作是否精良。當他們來到巴黎時,就以自己國家的這種文化觀點來看待西服。 而西服是以立體剪裁為核心的,它要突出表達的是人體曲線,所以在試穿過程中,裁縫會根據穿著者的體形調整服裝細節。這在日本人看來就會覺得“太粗糙了”,他們不理解這種現場進行解決的方式。日本人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慢慢理解了西服文化的精髓。 即使是諸如羊毛這樣的高檔面料,也會因為制造水平的不同顯得粗糙或低劣;相反,一些自然、樸素的面料,如果通過認真縫制,它也能體現出低調的奢華。這就是服裝品牌的魅力。 服裝是由文化所支撐的,每個民族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使是相同的材料,但由于縫制時所注入的經歷不同,最后呈現的品牌文化也不同。 品牌最難營造的是“感覺” 在意大利工作時,我曾經去一家非常有名的品牌那里專門看了他們最后的服裝檢驗過程。工廠都有最后成品檢驗的程序,因為管理是標準化的,所以檢驗也是用量化的標準來進行。但這家意大利品牌不同。它采用了一種非常了不起的辦法:把產品穿在身上進行檢驗。 經常會聽到某一位買手,在購買某個服裝品牌產品的時候會說“哎呀,不對,我感覺好像不是這個品牌的氛圍,沒有感覺到它的特色”。相對于尺寸、交貨時間等檢驗標準來說,“感覺”這一標準是最難的。對于我們服裝企業來說,這才是創新最難的部分。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所有的服裝產品都可以運用先進科技來制作和界定。這樣一來,產品的標準化非常容易達到,但非常遺憾,人是感性的動物,如何讓消費者體驗到感性的部分,創造不一樣的氛圍和感覺,這是品牌的核心。消費者對一個品牌的要求已不僅僅限于所謂的版型、質量管理和數據化控制。 休閑類服裝成為主流是服裝行業不可避免的現實。所謂的休閑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密切相關的。我們不能簡單的以物質生產作為標準,而要為產品注入一種感情,要用一種“感覺”來管理品牌,我認為這是未來制造業的一個重要課題。 表面所能看到的造型、色彩、圖案等等,這些都是視覺的,這些背后所隱含的內容都與文化相關,這才是產品、品牌所需要擁有的內涵。我把它歸結為“品牌的表現力”,而不是品牌的制造力。 警惕制造空洞帶來的創造空洞 又有一次,我去了紐約的一家服裝品牌企業,這個品牌所有的產品都不在美國本土生產,全部外發訂單。在紐約的曼哈頓,它擁有一個很大的辦公空間,在里面工作的都是企劃、設計人員。但就在紐約附近的新澤西州,它竟然有一個很大的工廠。這我讓覺得很驚訝,那里竟然有450名以上工人,他們全部都是生產樣品的工人。 這些工人所做的工作,是把每一個生產的過程進行詳細分析,然后讓它數據化,隨后在世界各地尋求合適的生產商進行加工。 而我在商社工作的過程當中,發現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加工業發生了一個質的變化。有很多服裝品牌委托我們來進行國外的發單和材料的進口等等。當時,我負責的工作有很多發單都是發往韓國的,但隨著中國的制造水平的提高,很多產品開始逐漸移到了中國進行生產。 隨著日本市場需求的不斷提高,零售業越來越注重以低價格進行競爭。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日本國內的很多制造企業就不斷降低成本。為了降低成本,他們只能對國外發單,這使得日本服裝制造業的空洞化越來越厲害。 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以后,城市的地價、商業地產租金價格也不斷下降,這使得很多生產商開始創立自己的品牌。然而,他們在創立品牌時,大多是以市場為核心,這又使得品牌同質化的現象非常嚴重。大型的、連鎖的、大眾化的品牌發展迅猛,結果就導致由制造業的空洞走向了創造業的空洞。 而對于服裝品牌來說,那些附加值到哪里去了呢?這是我們值得深思的。我要說的是,制造業如果一味追求降低成本的話,會帶來制造的空洞。而創意產業如果追求成本的降低,那我們的創造也會成為空洞。 中國的人工費用如今也在上升,如果中國的服裝制造業僅僅思考制造成本的話,那制造業的空洞也會出現。中國的制造業應該認真思考有效地對“智慧”進行投入。如何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如何進行有效合理的制造成本和創意成本的管理,是我們要解決的課題。 最后,我很想說,服裝畢竟是以技術為核心的產品,如果我們失去了優秀的技術工人,服裝業是沒有辦法發展的。不過,現在對技術人員的要求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他們需要有很好的感性意識,而不僅僅是硬件的物質技術。比如說面料上的圖案如何拼接、色彩如何組合等,這些都需要感性意識來完成的。我認為,對技術人員的智慧的培養、感性的培養,將成為服裝業的重要內容。同時,對于服裝制造業來說,每一位工人都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工人,他們要成為時尚的領悟者。因為服裝產品不像家電,它不是沒有感性、沒有感情的東西。 (作者:桑澤研究所校友會會長 大豆生田守)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