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服裝走向世界還差什么
虎門是東莞市內首屈一指的經濟強鎮,以服裝業為支柱,有2346家服裝生產加工企業,40多個服裝市場,被譽為“中國服裝第一鎮”。但其特色就和東莞其他制造產業類似—本地出來的國內一線品牌寥寥無幾;盡管有1萬多家服裝商鋪,重心只在“生產批發”。 難怪當地文化旅游部門前段時間還一改傳統思維,直接就把“買衫游”當作主菜,把那些沉重的近代歷史遺址當作小食,竟也吸引了大批主婦們慕名而來,瘋狂買廠價衣服,以至于主管部門都心動了,反思是不是虎門旅游以后都得這樣搞才能保持名氣。設想一家子到了虎門能各得其所:小孩能爬炮臺,媽媽能買靚衫,爸爸負責開車、埋單、找酒店,似乎都滿足了刺激消費的各種要素。當然了,這是有點反諷的,畢竟真想去懷舊歷史的,未必對時尚消費著迷,而歷史遺產前也不是非得要車水馬龍才叫有面子。 于是又要說到虎門沒有著名設計師群體的短板,說到底,還是文化匱乏使然的。歷史人文氛圍再深厚,如果不能坐上時代列車的話,依然不能產生創意及經濟效益,何況虎門的歷史文化其實很單一。北京比西安成功,不是因為北京比西安歷史更悠久,而是北京有國際化舞臺和資源。同樣的,上海和香港,沒有太長的歷史年表反而成了時尚的集中地。設計師作為一種商品要素,要持久增值,就要生存及自我發布在國際大城市,在信息、概念、靈感、品味上保持和國際同步,否則只會故步自封,越做越山寨。 相比之下,社會分工決定了虎門本質上還只是個生產及批發基地,處于產業鏈的中下游。至于產業鏈高處的設計、品牌、廣告、營銷在虎門是沒有施展空間的,因為當地老板只會關心今年什么好賣?;㈤T即使能不斷吸引師奶買廠價服,相比全國龐大的線上及線下市場來說,也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廠家重心還是在大規模的制造及分銷衣服上,甚至連在網上開店都沒動力。 這似乎就是許多珠三角城市生產批發基地的現狀,概念上是世界第一的,實際上只能是數量上的第一,而不是品牌第一,價值鏈的第一。即使都想到打造品牌,終究還是為賺取更多現實利潤而不是為核心競爭力著想。耐克的經驗已經被說了一萬遍,可是在許多地方依然是學不來、不愿學的,這當然又是理念問題了。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