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機產業:結構調整不是一句空話
看了中國海關公布的2012年紡織機械進出口相關資料之后,讓人感到有喜有憂。喜的是進口紡織機械的數量增加了47.6%,而用匯卻減少了21.3%,這說明國內紡織機械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進口產品的價值。同時,出口紡織機械產品的數量與創匯值同步增加。而憂的仍然是出口紡織機械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創匯水平偏低。當然,這些只是表面上的數字反映,實際上有許多原因需要研究分析。 進口紡機產品的數量在不斷變化,由于國內紡織工業的發展,需要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實現產業升級。從行業來看,進口化纖機械產品的數量減少了50.5%,而價值卻增加了28.2%;針織機械數量減少56.3%,而價值也減少了48.9%;紡織專用基礎件的總量增加23.1%,而價值卻減少了27.7%;非織造布機械的數量增加195.4%,價值也增加70.1%。產品在數量和價值上的增加,說明國內市場的需求和境外紡機產品在工藝技術含量方面的優勢。 出口紡機產品的數量也在不斷變化,這取決于國內紡機企業技術的進步,新產品的研發和工藝技術含量的提升。與同期相比,織機的出口數量增加41.6%,創匯增加了22.1%;針織機械數量增加4.1%,紡織機械專用基礎件出口數量增加28.7%;非織造布機械出口的數量和創匯水平也都有提升。 國內產品擠壓了一部分進口市場,這也是用戶的最終選擇。而出口紡機產品仍然處于以量為主、技術含量不高、創匯價值偏低的現象。 從劍桿、噴水和噴氣三種傳統無梭織機僅出口數量與價值中粗略的分析,就可以看出產品的技術含量在產品價值中的位置。這三種傳統無梭織機的出口總量是進口總量的145%,而進口價值則是出口價值的479%,進口平均單價是出口平均單價的300%。其中,進口劍桿織機的平均單價是出口平均單價的1260%,噴水織機是出口平均單價的342%,噴氣織機是出口平均單價的216%。 紡織機械專用基礎件出口應當是我國的優勢,可同樣是這種現狀,在這一類產品中,出口數量是進口數量的370%,而進口單價卻是出口平均單價的513%。其中,鋼絲針布出口數量是進口的235%,而進口平均單價則是出口的368%。針織用針出口量是進口量的554%,創匯則只是進口的23.2%,進口平均單價又是出口平均單價的201%。 數量的升降是正常的,這與大環境和大趨勢有關。出口與進口的差異之多,無疑是國內產品品種的適應性、質量的可靠性和技術的先進性等方面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原因。這里要探討的是如何抓住當前大好機遇,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盡快實現企業和產品的轉型升級。而產品、企業的轉型升級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有具體的內涵和行動,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干出成效。 如何從數量型的增加向質量、技術、經濟效益型的提高轉變呢? 第一,要從過去的單靠體力勞動、資源消耗型的生產方式轉向依靠技術支撐和創新驅動上來,做到從粗放型生產方式向集約化、精細化生產方式的轉變。第二,在組織技術上進行創新,實現企業團隊和資源的優化整合。要在各個部門、各個環節上的基層工作、基本工作方面做些努力。第三,要從產品設計研發向產品技術延伸,制造工藝向過程技術延伸。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