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行業:不借力 如何“跨越”?
轉型升級,已經成為中國服裝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行業能否實現轉型升級的“跨越”,不僅關系著“中國制造”能否實現向“中國創造”的華麗轉身,更決定著未來中國服裝行業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和競爭力。但中國服裝到底該怎么“轉”? “中國服裝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提升價值,這個‘價值’就是中國服裝產品的附加值。”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馮德虎告訴記者,要實現本土服裝的價值創造,就必須提升服裝產品的附加值,而附加值的提升,就要通過服裝產品的價值創造來實現。 而要實現服裝的價值創造,首先得有品牌。 無品牌怎么“發聲”? “中國既是世界服裝生產大國,也是世界服裝出口第一大國,其出口服裝量占全球服裝貿易總額的1/5左右。”但在中捷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蔡開堅看來,這并不代表中國就是服裝強國,“雖然地球人早已穿上了‘MADEINCHINA’的服裝,但遺憾的是,在中國生產的服裝品牌很多都不是中國的,中國服裝業仍然沒有擺脫‘為他人做嫁衣’的打工命運。” 而中國服裝要改變這樣的命運,就必須要靠自主品牌的培育及建設。有了品牌,本土服裝才有在市場的話語權,才能讓中國服裝在國際“發聲”。 正是意識到自主品牌對本土服裝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中國服裝協會在2004年設立“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以下簡稱大獎)”,旨在為本土自主品牌提供一個展示和“發聲”的舞臺,努力擴大本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大獎設立初期,主辦方對獎項的評定標準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什么是品牌?品有三個口,所以,大家都說好才叫品牌。”馮德虎告訴記者,正是基于這樣的初衷,大獎在設立之處就邀請國際知名審計咨詢公司普華永道作為第三方機構對大獎的評選進行全程監控。“與此同時,大獎所有的提名獎項都會在公共平臺由行業人士及消費者公開投票評選,這些都是為了保證大獎的公開、公平、公正。” 正是對中國服裝品牌“未來”的這份“小心翼翼”,讓大獎在歷經9年之后,被業界譽為中國服裝行業的“奧斯卡”,大獎也見證了一批又一批中國自主服裝品牌的成長和發展,派克蘭帝就是其中的一家。 “派克蘭帝是第二屆大獎的獲獎品牌,也是第一家獲獎的童裝品牌。大獎的頒發,讓派克蘭帝在業界和市場樹立了更高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大獎對中國原創品牌的支持,也讓派克蘭帝成為其受益者和支持者。” 馮德虎告訴記者,獲得大獎對品牌最大的幫助就在于對商業渠道的拓展上。“現在本土品牌想入駐一線商場難度很大,要在商場拿到好的位置更是難上加難。但如果品牌曾經在大獎上提名或者獲獎,在入駐商場時,就會擁有更多的談判資本。” 在談到大獎如今的成就和影響力時,馮德虎覺得他必須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中捷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蔡開堅。“正是蔡總當初的支持,讓大獎走過了前5年。那5年,也直接關乎著大獎未來的發展走向甚至‘生死存亡’。” 對此,作為縫制設備的中捷,當初為什么選擇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去支持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 品牌也要力爭“上游” 提起中捷當初的選擇,蔡開堅說道:“當初贊助大獎,主要是希望搭建縫紉機行業同服裝行業交流的平臺。因為很多時候,服裝企業對縫紉機有著更深刻的認識,所以加強同服裝企業的交流,可以更好地鞭策中捷進行技術創新和品質提升。”現在看來,中捷確實做到了這幾點。 “以前,我們去參觀本土服裝企業的加工車間,他們使用的很多縫紉設備都是來自日本、德國的進口機器,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用中捷的設備,用本土品牌的縫制設備產品。”蔡開堅說道。 在同大獎合作的幾年里,中捷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據了解,目前中捷已建成浙江、上海、江蘇三大生產基地,形成了集縫紉機鑄造、機殼加工、涂裝、裝配四大工藝全部自動化的生產企業,并連續多年實現營業總收入行業第一的佳績。 “其實,服裝和縫紉機行業之間,本身就有很深的關聯性。同時,兩個行業之間都肩負著創造民族品牌的任務。”在蔡開堅看來,要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身,不僅需要建設本土服裝品牌,也要建設本土縫紉機品牌。 馮德虎也認為,縫制設備對中國服裝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除了品牌貢獻率,科技貢獻率也關乎著中國服裝行業能否順利轉型。” “我是學棉紡出身的,當年我上學的時候,棉紡行業的萬錠用工為300多人,而現在,有的企業萬錠用工已不足20人。”在馮德虎看來,要實現服裝行業的轉型突圍,就要用先進的服裝技術設備作“武裝”。 對此,中國服裝行業很早就成立相關研究中心,來推動產業技術的提升及服裝產品設備的推廣。但這在馮德虎看來還遠遠不夠。“要實現服裝行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僅靠服裝行業一己之力很難完成。”這便有了中國服裝和中捷的攜手。 而對于雙方的再次攜手,能否在產業鏈上擦出新的“火花”? 再攜手能否擦出新“火花”? 11月15日,中捷獨家冠名贊助第10~15屆“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在北京啟動。發布會現場,中捷公司與中國服裝協會正式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雙方旨在通過更深入的合作,來實現服裝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資源的多方聯動與無縫對接。 對于雙方的這次合作,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何燁十分看好,她告訴記者,雙方上一次的合作,開創了中國服裝上下游產業之間合作的先河,再度攜手,也定會將兩個行業的互動與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的確,服裝行業與縫紉機行業的首次跨界合作,不僅推動了中國服裝“自主品牌”的跨越發展。同時,這個平臺的搭建也讓更多的人開始認識中國服裝設備制造企業,許多本土服裝企業也正是通過這一平臺認識中捷。因此,對于雙方的再次合作,蔡開堅也有了更多的期待:“中捷再次贊助大獎,又將是一個新的起點。與首次牽手不同的是,中捷的興趣已從贊助大獎升級到‘全面戰略合作’。” 蔡開堅表示,當前,服裝行業和縫制設備行業都面臨轉型的關卡。與此同時,兩個行業都肩負打造中國服裝產業鏈自主品牌的責任,彼此心中都有一個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強國夢。因此,雙方的再度合作,將有力促進中國服裝行業及其產業鏈各環節“自主品牌”之間的融合共生、協同發展。 對此,馮德虎也期待,雙方在服裝產業鏈上的“跨界”合作和彼此借力,能盡快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完美跨越。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