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給紡織業帶來新機遇
十八大報告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是對實體經濟的強調。報告明確提出要支持實體經濟,并在政策措施上給予一些更好的保障,這對紡織業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好。實業的使命原本就是改善人類生活,紡織業恰恰是最能直接體現這一使命的民生工業。 中國經濟總體已進入從數量、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率提高的階段,中國紡織業也無法再回到數年前那種高增長甚至超高增長的時代了。我們看到,紡織企業經營環境的惡化和業績的下滑是目前的現實。這種困境警示我們原有的增長模式必須改變,人口紅利遞減、全球化紅利消失,意味著我國面臨重大經濟結構調整,而這種調整必然導致過渡階段出現經濟增速和企業利潤的回落。企業必須適應這種趨勢性的變化并進行戰略性調整,而不要期待全球經濟在危機后重現過去的黃金時光。 我們高興地看到,一些企業通過創新得來的高附加值產品正在成為他們挺過寒冬的法寶。事實上,企業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還在于創新。企業必須堅持不懈地加大研究開發投入,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通過創新降低綜合成本、開拓利潤空間、分散經營風險。 當前,實體經濟與非實體經濟之間存在巨大利潤差,導致資本等生產要素向非實體經濟集中。十八大以后,政府已在通過調整財稅政策引導生產要素向實體經濟部門積聚,通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針對紡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專家們建議政府切實考慮降低實體經濟貸款壓力,相對調整貸款上浮比例,把更多的利潤留在實體經濟里;從長期看,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降低準入門檻、打破銀行業的壟斷,逐步形成“大銀行服務大企業、中銀行服務中企業、小銀行服務小企業”的行業格局。同時,要逐步通過利率市場化等形成銀行業競爭格局,降低銀行息差,以此倒逼銀行業不斷創新金融產品,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推進我國城鎮化建設速度,為紡織業帶來機遇。在這一過程中,大批的城市務工人員將會從農村轉入城市生活,由此將帶來他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首先是對服裝消費的提高以及更新換代上,其次將體現在對家用紡織品各種不同的需求。因此,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紡織工業的地位至關重要。我們的紡織服裝企業應該緊緊抓住這樣一些人群的審美和文化訴求,設計生產出適應他們消費水平的產品,以積極的眼光和對市場的快速反應來擴大紡織品的內銷市場。 總之,隨著十八大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紡織行業將會在一個逐步完善和創新的機制中獲得新的發展。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