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棉協:2012年棉花市場回顧
一、“棉花收儲”成為本年度最熱詞 2012年9月10日,中儲棉啟動2012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標準級328皮棉,國家以每噸20400元的價格收儲。自此,棉花國家收儲主導了整個棉花市場。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國家收儲基本上掌控了本年度所產棉花。截止2013年1月14日,共收儲棉花562萬噸,接近本年度預計產量的80%,剩余的133萬噸,一部分由于不夠交儲條件仍然在棉農手中,只有一小部分流通到棉紡企業。二是收儲價格成為市場價格的標桿。新棉上市以來,籽棉價格在4元/斤左右徘徊,基本保持穩定,沒有大起大落。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國家收儲政策對遏制棉價大幅度下降,保護棉農利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如果沒有收儲政策,棉價跌幅會更大,波動會更劇烈,棉農受傷會更重,植棉面積下降會更快,產業鏈受到的損害會更嚴重。但也有觀點認為,收儲政策過于強調保護棉農利益,對紡織企業承受能力估計不足,導致紡織企業成本大幅上升,步履維艱。 二、紡織品服裝出口不暢,紡織工業持續低迷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2年1-11月,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2308.8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6.72億美元,同比增加2.07%,增幅較去年同期縮減19.15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1-9月份出口一直處于下滑態勢,進入10月份,才略有好轉。從國內紡織企業看,全國重點棉紡織企業虧損面在30%左右;常規產品普遍缺乏訂單,尤其是大訂單、長訂單。 造成紡織業低迷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2012年歐美經濟復蘇乏力,購買力下降,節儉開支成為普通家庭的大事。二是我國產品受勞動力、棉花價格上升影響,紡織品服裝成本加大,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相比,競爭力下降明顯。很多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紡織品服裝競爭力已進入下降通道,短期內逆轉基本沒有可能。 三、棉花新標準備受關注 2012年11月14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了《棉花第1部分:鋸齒加工細絨棉》等5項國家標準,并予以公布。標準將在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新標準的核心內容是對棉花品級指標進行了改革,把品級指標的色澤特征、成熟度和軋工質量三個條件進行拆分,代之以顏色級、馬克隆值、斷裂比強度和軋工質量指標,并明確顏色級相關條款為強制性條款。新標準的突出特征是從人工感官檢驗向儀器化檢驗轉變,檢驗方法與國際通行做法全面接軌。 當前,糧棉、糧經爭地愈演愈烈,棉花種植面積下降趨勢愈發明顯。要穩定棉花產量,提高棉花單產和品質顯得尤為重要。新的棉花標準對棉花內在質量的考核放在了更加突出位置,這有利于引導農業部門培育優良品種,有利于引導棉農多種優質棉,從而達到促進棉花品種改良、品質提高、棉農增收的目的。與此同時,新標準的推出,也使棉花收購加工企業的檢驗人員面臨重新上崗的壓力。 四、國家收儲意為惠民,但難挽棉花面積下降的趨勢 近幾年,受歐美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滑坡,我國經濟也受到嚴重沖擊,中小企業停產、倒閉增加,GDP增速放緩,紡織品出口增速回落,棉花消費疲軟,價格一落千丈。2009年我省籽棉價格最低在2.3元/斤左右,棉農連成本都收不回。為保護棉農利益,穩定棉花種植面積,為紡織工業提供基本的原料保障,國家開始連續收儲。 國家收儲政策對遏制棉價大幅度下降,保護棉農利益,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難改棉花面積下降的趨勢。據中國棉花協會預計,2012年全國棉花總產量695.5萬噸,同比減少4.4%。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顯示,2013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意向6751.5萬畝,同比減少427.2萬畝,減幅6%。河北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全省棉花播種面積867萬畝,總產53.5萬噸,分別比上年減少8.58%、17.5%。省棉花協會最近植棉意向調查顯示,2013年全省植棉意向不足800萬畝,同口徑相比,減少5%左右。棉花面積下降趨勢形成主要原因除比較效益低外,更主要的是農村收入結構的變化。當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多外出打工掙錢,多選擇種植省時省力的糧食作物。相對而言,棉花種植周期長,管理難度大,成本投入多,臟累麻煩,被大多數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棄選。有研究表明,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這種現象會更加嚴重。 五、產業政策和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如何結合成為新議題 從目前情況看,收儲政策最大受益者是棉花收購加工企業,他們似乎處于不敗之地。收購加工企業可以根據收儲價倒算籽棉收購價,有利潤則收,無利潤則停,不承擔市場風險;而棉農只能向收購加工企業售棉才能換錢,看人眼色,紡織企業只能以接近收儲價的高價格才能拿到棉花,艱難度日,棉農和紡織企業完全處于被動境地。收儲政策“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形成左右互博,這種情形背離了國家出臺收儲政策的初衷,也是國家不愿意看到的。 是“有形的手”硬還是“無形的手”硬,以及“兩個手”如何協調,業內人士提出了諸多建議,至于能否被采納,關鍵要看決策者的認識和魄力。 六、棉花直補再掀呼吁大潮 自2004年糧食直補全面施行以來,棉花直補就呼聲不斷。棉花收儲政策開啟后,呼聲日益增高,進入2012年,由于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不佳,加上收儲暴露出許多問題,棉花直補呼聲越發強烈。棉花協會、地方政府職能部門以及部分棉花企業是主要的發聲者。棉花協會和地方政府職能部門認為,收儲政策對保護棉農利益成效不大,但給紡織企業造成困難不小,紡織工業低迷不振,更不利于提高棉農收益,不利于促進棉花產業鏈持續健康發展。部分棉花企業則認為,收儲政策環節太多,國家的變相補貼經過中間環節傳導,到棉農手里已經很少,如果采取補貼與品級掛鉤的方式,直接補助棉農,不僅可以減少補貼的環節損失,還可以促進分級交售,減輕收購加工企業分揀壓力,提高加工質量,實現優質優價。 七、棉花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脫節,各行其是 隨著種植成本增加,為了保護棉農利益,2012年國家將收儲價格從19800元/噸提高到20400元/噸。這一政策將國內棉價死死釘在20000元/噸以上的高位,封住了市場調節空間。然而,受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及豐產預期影響,國際市場棉花價格持續呈下跌走勢,造成兩個市場獨立運行,價差進一步拉大。有數據表明,2012年1~3月,國內外平均棉價差為每噸3600元,8月底至9月初,價差擴大為5440元/噸,到11-12月份,按1%關稅計算,價差5500元/噸左右,按滑準稅計算,價差在4500元/噸左右。相比往年,2012年度國內外棉價差創下歷史新高。而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測算數據,國內外棉價差控制在每噸1500元以內,紡織行業經濟指標才有望扭轉下滑的態勢。 面對這樣的局面,紡織企業自然不滿意,不斷呼吁釋放儲備,通過財政補貼平抑差價?;蛟S是因為后期收儲壓力太大,或許是因為同情紡織行業處境,2013年1月,有關部門決定近期投放部分臨時儲備棉花,并安排進口,以保障市場供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再次上演。 八、棉花產業鏈結構和布局調整呼聲再現 在2012年9月中國棉花協會召開的全國棉花形勢分析會上,多年來一直主張建立穩定棉花生產長效機制的全國人大常委、中棉協會長周聲濤提出,在糧棉爭地、糧經爭地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棉區因災面積、產量連續幾年下降的情況下,新疆棉區的生產優勢進一步凸顯出來。新疆棉區已連續10年增產豐收,據自治區農業廳預測2012年全區棉花產量318萬噸,占農業部預計全國產量660萬噸的48%,有數據顯示,新疆實際產量有可能占到全國產量的50%以上。周聲濤說,要從戰略高度看待新疆棉花生產,加大西北棉區支持力度,提振產業信心。 與此同時,2008年以來紡織行業起起落落,用棉量終于跌到了10年來最低值,年用棉量由最高時1200萬噸降到了750萬噸(有說650萬噸),而紗錠卻由上世紀九十年代壓錠后的8千萬錠陡升到了1億4千萬錠。產能過剩、設備落后、成本上升、庫存壓力和經濟持續低迷使紡織企業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紡織企業淘汰落后產能、設備更新改造、產品升級換代、增加技術含量、調整產業結構的任務十分突出;必須采取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等一系列求得發展的新舉措。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